章詩依
被德國人贊美的中國工人
2006年,某央企的400多名員工來到德國多特蒙德。他們的任務(wù),是將當(dāng)?shù)匾患医固繌S拆遷、搬運到中國。這家焦炭廠因運營不善而倒閉,中國兗州煤礦集團(tuán)乘機(jī)接手。電影《輸家·贏家》就是對中國公司及工人拆遷焦炭廠過程的真實記錄。
在德國人眼中,這些不遠(yuǎn)萬里來到德國的中國工人,各個都是英雄,是工作狂。他們拿著不到德國工人十分之一的工資,在沒有任何保護(hù)的高空作業(yè),勞動時間長,有時候還被拖欠工資。但就是這些人,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在德國人看來應(yīng)該三年才能完成的拆運工作。中國工人由農(nóng)民工組成,他們吃苦耐勞、淳樸簡單,權(quán)利意識淡漠,對于其高效的工作,最大的獎賞是佩戴大紅花——一種很前現(xiàn)代的獎勵方式。片中,一朵大紅花,在工地上不同的地點轉(zhuǎn)悠,給一個獲獎?wù)叽魃?、拍照,然后摘下來,到另一個地點,給不同的獲獎?wù)吲宕?、照相,照片洗出來后,整齊地張貼在光榮榜上。
光榮背后是對工人權(quán)利的忽視。拆運過程中,發(fā)生過嚴(yán)重的安全事故。一個工人從高臺摔下來,造成腿部、頭骨骨折,肝臟、心臟、脾都受到嚴(yán)重?fù)p傷。負(fù)責(zé)人嘻嘻哈哈地說:“革命的道路上總是難免犧牲的,對吧?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
影片沒發(fā)表任何評論,但潛臺詞不難讀懂:作為全球化贏家的中國,并非人人能均沾全球化的紅利,它是權(quán)勢者的盛宴,普通人只能喝一點兒湯而已。
意大利人筆下的勞動大軍
“我們眼前出現(xiàn)的是一群能量激昂的勞動大軍,用紙盒子和貨柜武裝起來的“螞蟻”,臉上毫無表情,搞不清楚是高興還是沮喪。干活兒,干活兒,干活兒。如果我們對中國人一無所知,說到底是他們的過錯:他們不說我們的語言,不喜歡我們的飲食,也不給英特、米蘭或尤文圖斯喝彩,只知道干活兒?!?/p>
這段文字,來自意大利記者出版的《不死的中國人》一書。該書描寫意大利的中國移民故事,上個世紀(jì)80年代,意大利僅有中國移民2000人,1996年3萬人,2000年6萬人,作者成書的2008年,則驟增至15萬人,而這只是合法居民的記錄。在意大利的中國移民,十分之九來自浙江,而來自浙江的移民中,又有三分之一來自貧窮的山地地區(qū)青田。
在意大利人看來,這些一律長著杏仁眼的中國移民,只知道瘋狂地干活兒,攢錢,與雇主簽協(xié)定時會因為每周被要求必須休息一天而感到不滿。中國移民人人都遵循三部曲行事:不可想象地辛勤勞作,最大限度地攢錢,然后自己當(dāng)老板。
與電影《輸家·贏家》異曲同工,《不死的中國人》寫的是中國新移民,用意卻在于警示意大利與意大利人。在他們眼中,意大利已經(jīng)是一個衰敗的國家,意大利人是懶惰的一群,在中國人眼中,意大利遍地是機(jī)會,而意大利人自己卻已經(jīng)沒有力氣和激情去利用它們了。
當(dāng)出走的中國人成為他者的鏡子,給他者帶去啟示時,他者的清醒,也應(yīng)該成為我們的鏡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