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利
今年年初,國家相關教育部門明確提出了要把研學旅行放在是實踐素質教育的新途徑、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和素質教育新的增長點的戰(zhàn)略高度來考量。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了校園,走進了自然和社會。在本期特別策劃里,我們就研學旅行的相關問題,采訪了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旅游學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
:研學旅行的內涵是什么,其具備哪些特點?
朱立新:關于研學旅行(或稱修學旅行、修學旅游),目前學術界并無一致的定義,大致說來有廣義與狹義兩種不同的界定方式,其區(qū)別主要在于是否對旅行主體,即旅行者進行了限定。
從廣義的角度講,研學旅行,顧名思義,就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為目的的專項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暫時離開常住地,到異地開展的文化性質的旅游活動。由于學習求知的主體并不一定是學生,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以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因此,研學旅行的主體也可以是任何抱著學習求知目的而旅行的人。旅游界學者一般采用這個廣義的界定。
狹義的研學旅行則是特指由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的,以學習知識、了解社會、培養(yǎng)人格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動。其特點有四:一是強調目的性,即旅行的目的是為了探究學習;二是強調主體性,即要求是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的集體活動;三是時間上強調短暫性,也就是研學旅行是一種暫時離開日常生活、學習地的考察行為,長時間的異地求學或出國留學是不在其中的;四是空間上不特別注重異地性,即出了校門一定距離就算“旅行”。
教育界人士往往采用這個狹義的界定。例如某省教育廳《關于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對研學旅行的界定就是:“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jù)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辈⒅赋觯把袑W旅行活動范圍:分為市內、省內、境內和境外”“時間長度安排,原則上省內一次不超過4天,不少于2天;省外一次不超過7天,不少于3天;境外不超過15天,不少于7天”。也就是說這個《通知》對旅行空間并不嚴格要求,但在時間上的規(guī)定相對嚴格,要求最長不超過15天,當然這不是嚴格的學術性定義,而是出于操作方便的技術性要求。
兩種界定方式的內涵外延有一定差異,其實質并無太大區(qū)別,只是教育部門更關注其職責范圍內的研學旅行而已。兩者之間有大體包含的關系,所以我們把它們放一起討論,當然主要是從教育的角度談狹義的研學旅行問題。
:為什么說研學旅行順應了新形勢?
朱立新:研學旅行,說新不新,說舊不舊。
廣義的研學旅行由來已久,中國古代文人的“游學”就是研學旅行??鬃訋е姷茏又苡瘟袊?,考察各地政風民情,宣傳儒家學說主張,還曾專程問道于老子,豈不就是早期的研學旅行嗎?西方歷史上以研學為目的的旅行也早已有之,17~19世紀的“大旅游”(the Grand Tour)則可以說是風靡歐洲的研學旅行風尚,當時的青年學子,尤其是貴族子弟倘若不曾有過海外研學旅行的經歷就會被人看不起。培根《論旅行》通篇都在談旅行與學習的關系,并且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旅行是年輕人教育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研學旅行的認識。
即使是狹義的研學旅行,國外也開展已久,我在歐洲訪學時曾親歷過國外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他們的旅行計劃由老師指導、學生設計,而且往往是境外游。師生們在申根協(xié)定國之間跨國研學旅行,一如我們在國內的跨省旅行一樣方便。我們自己國內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其實也早已開始,只是動靜和規(guī)模不曾像現(xiàn)在這么大而已。比如早在2008年廣東省就把研學旅游列為中小學必修課,寫進教學大綱。
而現(xiàn)在由教育部出面,自上而下、大張旗鼓地推行研學旅行,確實是一件新鮮事。說它順應了新形勢,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一是順應了教學方式改革的需要?,F(xiàn)在大家都在談素質教育,研學旅行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有助于實現(xiàn)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有助于讓學生直面更真實、更豐富的世界。二是順應了國民休閑旅游發(fā)展的需要。很多學者在談這個問題時都引用了國務院印發(fā)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中提到的“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說明這種方式既符合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也符合旅游的發(fā)展趨勢。三是順應了延續(xù)傳統(tǒng)和接軌國際的需要。如前所述,研學旅行既有中國的傳統(tǒng),也有國外的經驗,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就不能割裂傳統(tǒng)文化,也不能無視國際模式,我們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需要有弘揚和繼承,需要與傳統(tǒng)相連、與國際接軌。四是順應了開放式辦學的需要。研學旅行可以作為一個紐帶,來聯(lián)結全社會的力量,集聚全社會的資源。在教育越來越引起全社會關注的今天,何不敞開校門,邀請全社會共同參與到青少年培育的行列中來?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研學旅行的主要意義在哪里?
朱立新:關于研學旅行的意義,在日本“高中學習指導綱要”的解釋中,有如下表述:“通過親身體驗、參觀自然、文化、經濟、產業(yè)等,增長見聞,能夠擴展各學科、科目及其他方面的知識,以獲得較多的實踐知識和培養(yǎng)良好的情操;通過到校外旅行生活和集體活動的體驗,積累有關健康、安全、集體生活的規(guī)則、公共道德等方面的體驗;了解未知世界,或者通過師生、學友共同生活,品味生活快樂,加深友情,培育師生情誼,能夠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蔽矣X得這段話很有啟發(fā),它從知識、能力、情感、品格等多個角度闡釋了研學旅行的意義。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么幾層意思:從知識學習角度講,它有助于學生通過校外旅行考察,把自然與社會當作大課堂、大教材來學習更廣闊、更鮮活的知識;從能力培養(yǎng)角度講,研學旅行可以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組織策劃、溝通協(xié)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從情感體驗角度講,它有助于通過共同的活動來增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增進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祖國的熱愛;從品格塑造角度講,研學旅行有助于學生增強體魄、磨礪意志,形成集體觀念、團隊精神、責任意識。
此外,我認為研學旅行對于學生還有另外幾個作用:一是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習興趣。青少年學生生性好動,研學旅行是采用比較符合他們天性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二是可以引導學生更健康地利用閑暇時間,減少他們對閑暇時間消極利用的機會。三是大多數(shù)“旅行”總還是要或多或少跨越空間的,跨越空間也就意味跨越文化,讓孩子從小進行跨文化訓練,讓他們親身感受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文化,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更寬闊的文化胸襟,懂得這個世界需要不同文化群體和諧相處的道理。
:推動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需要建立哪些好的機制?
朱立新: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可以考慮:
一是推行機制。目前國務院、教育部的相關文件都已提及推廣研學旅行的問題,很多地方也在積極開展試點工作。在積累經驗、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由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發(fā)布研學旅行的指導綱要,把它作為學校教學和學生畢業(yè)的硬指標,從政府層面推動研學旅行的開展。
二是促進機制。鼓勵全社會本著做公益的心態(tài)積極參與研學旅行的開展,對積極參與的企事業(yè)單位可以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稅收優(yōu)惠等),以推動這項工作的全面展開。對開展研學旅行的學校,政府應給予適當?shù)慕涃M支持。研學旅行的費用可以采取政府撥一點、學校貼一點、家長出一點的辦法來籌集。
三是聯(lián)合機制。研學旅行,僅從字面分析,就可以看出它涉及教育和旅游兩個部門。因此,要做好這項工作就需要這兩個領域的主管部門聯(lián)合起來,共同推廣。教育部門對教育的要求更明了,而旅游部門對旅行的操作更在行,聯(lián)合起來才能把事情做妥做好。在具體操作層面,學??梢愿眯猩缏?lián)合起來做。旅游主管部門應該鼓勵旅行社推出微利的特色研學旅行產品,以配合學校開展此項工作。對于“旅行”,畢竟旅行社比學校更專業(yè)一些,運作更可靠,而費用倒也不一定會更貴。近距離的市內考察,學校固然可以自行組織,但跨省、跨境的研學旅行,還是委托專業(yè)機構更合適。這樣學??梢园丫性凇把袑W”上,而繁瑣的“旅行”操作則交由旅行服務機構去辦,并且學校還可由此轉移一部分安全風險。
四是安全機制。出門旅行,安全最重要。教育主管部門可設立研學旅行工作領導小組,在研學安排和安全防范方面指導各校的工作。學校應對旅行線路和活動設計進行風險評估,擬定安全規(guī)范,建立應急預案。在活動前就將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和注意事項對學生和家長進行說明和安全警示。對旅行活動各環(huán)節(jié)中提供服務的供應商進行資質審查、質量評估,建立信譽檔案。
五是規(guī)范機制。建議由教育管理部門和旅游管理部門聯(lián)合制定“研學旅行規(guī)范”,以行業(yè)標準來規(guī)范研學旅行的實施要點、操作流程、質量控制等事項,推動研學旅行的健康化、標準化發(fā)展。
:您對現(xiàn)下的研學旅行,有哪些建議?
朱立新:這里,我就研學旅行發(fā)展的具體問題提一些小建議:
一是形式要多樣化、操作要靈活化。目前的研學旅行主要還是由學校組織、教師設計、學生參與的集體活動,倘若要全面鋪開這項活動,在具體操作中可以更靈活一些,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需要來進行設計:有些研學活動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實施;有些研學活動可以由教師出目的要求和指導意見,讓學生和家長來具體設計和完成;還有些研學活動甚至可以由學生自主設計、自主設施,而教師則負責指導和審核。
二是主題要多元化、內容要開放化。不要把研學旅行簡單理解為是春秋游、科普游、紅色游、第二課堂,學校教育是多方面,人才培養(yǎng)是多維度,自然和社會更是多姿多彩的,知識探究、能力培養(yǎng)、情感體驗、人格塑造等目標都可以嘗試在旅行活動中去實現(xiàn)。諸如愛心扶貧、職業(yè)體驗、民俗采風等各種主題都可納入研學的范疇,唯有如此,研學旅行才能更廣泛深入地開展下去。
三是產品要品牌化、區(qū)域要聯(lián)動化。這是對旅游部門的建議,旅游部門可以順應研學旅游推廣的大好形勢,仔細琢磨學校和學生的要求,積極推出精品旅游線、特色旅游地,打造品牌、拓展深度。同時,由于旅行總要完成一定的空間跨越,因此各地區(qū)之間要聯(lián)動發(fā)展,互為客源地和目的地,共同開拓市場,共同服務好學生、社會。
: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p>
責任編輯/齊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