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會??潘曉梅
[摘要] 目的 探討切口膜牽拉固定在治療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 觀察切口膜牽拉固定治療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觀察組)的臨床效果,并與常規(guī)清創(chuàng)換藥及二期縫合治療(對照組)的效果進行比較。 結果 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82.76%(P<0.05)。 結論 切口膜牽拉固定治療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可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療療效。
[關鍵詞] 剖宮產;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切口膜牽拉固定
[中圖分類號] R719.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8-159-03
剖宮產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分娩方式,是解決巨大兒、難產兒、高危妊娠等重要的分娩途徑,隨著社會、心理、生理等各種因素影響,我國剖宮產率呈不斷上升趨勢[1]。腹部縱向切口是剖宮產常用的手術入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宮產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主要包括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2]。剖宮產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給患者生理及心理上帶來巨大痛苦,同時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3]。因此,促進愈合不良切口早期愈合,減輕患者痛苦至關重要。本研究采用了切口膜牽拉固定法治療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臨床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剖宮產術發(fā)生的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64例患者為本研究對象,全部納入對象均在我院行縱向腹部切口剖宮產術,均符合切口愈合不良相關診斷標準[4]:切口局部紅腫、硬結、血腫、滲液或切口化膿。年齡20~39歲,平均(27.3±4.3)歲;孕次1~5次,平均(2.92±0.68)次;產次1~2次,平均(1.35±0.51)次;切口感染19例,脂肪液化45例。根據(jù)處理方法不同,將6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29例),兩組患者分組后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xiàn)
全部患者均在術后3~7d內發(fā)現(xiàn)腹部切口有少量淡黃色或淡紅色血性滲出,有11例患者出現(xiàn)體溫、血象升高,其他患者體溫、血象正常,均繼續(xù)使用靜脈防感染及每日局部碘伏消毒后更換敷料,術后7d拆線,若切口感染或滲出液較多者,及時敞開切口。根據(jù)切口不同情況分為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無明顯紅腫;切口感染:有紅腫硬結,切口有異味甚至臭味液體流出,部分病例細菌培養(yǎng)有大腸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部分未培養(yǎng)出細菌。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均在局部清創(chuàng)后用切口膜牽拉閉合切口:將皮膚及皮下縫線部分或全部拆除,脂肪液化患者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清潔創(chuàng)面,清除壞死組織,創(chuàng)面覆蓋生理鹽水紗條及干紗布,每日換藥1次,2~3d后見創(chuàng)面組織新鮮后以切口膜牽拉對合,在切口處膜表面用無菌針頭刺數(shù)個針眼,用于透氣和分泌物引流,蓋無菌紗布,外加腹帶固定;切口感染患者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及創(chuàng)面,清除壞死組織后置入甲硝唑紗條或生理鹽水紗條,每日換藥1次,當創(chuàng)面出現(xiàn)新鮮肉芽組織后用切口膜牽拉對合,在切口處膜表面用無菌針頭刺數(shù)個針眼,用于透氣和分泌物引流,表面蓋無菌紗布,外加腹帶固定,第2天觀察滲出情況,若無明顯滲出,予以出院。囑患者3d后復診,若干燥,無需特殊處理;若有滲出,拆除切口膜,消毒清洗后重新牽拉對合。1周后來院拆除切口膜,見切口愈合佳。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清創(chuàng)換藥后行二期縫合治療:部分或全部縫線拆除,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清潔創(chuàng)面,剪除壞死組織,創(chuàng)面置甲硝唑紗條或生理鹽水紗條,每天更換1次,待創(chuàng)面組織新鮮后在局部浸潤麻醉下用7號絲線縫合皮膚及皮下脂肪層全層,切口雙角部留置引流條,保證引流條充分引流,根據(jù)引流液及滲出情況決定引流條取出時間,術后基本留院觀察,術后7d拆線。兩組患者中有體溫升高和血象高者,在局部換藥的同時應用靜脈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術后未靜脈應用抗生素治療;對照組二期縫合后靜脈應用抗生素防感染3d。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等相關情況,并參照閆春萍等[2]研究標準進行療效評定,顯效:治療7d后切口愈合;有效:治療7~14d切口愈合;無效:治療14d后切口仍未愈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76%(P<0.05)。見表2。
3 討論
剖宮產是臨床重要的分娩方式之一,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宮產常見的并發(fā)癥,當患者發(fā)生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時,一方面給患者心理、生理上帶來諸多不便,另一方面反映了醫(yī)院產科工作質量,使患者及家屬對醫(yī)院的治療水平產生懷疑[5-7]。因此,加強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預防及治療至關重要。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主要包括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兩種情況,其中切口脂肪液化是導致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本研究64例患者中,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為45例,占70.31%。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癥、貧血、胎膜早破、羊水胎糞污染等因素易致切口愈合不良;剖宮產手術過程中,電刀燒灼可引起大量脂肪組織壞死,從而導致腹部切口脂肪液化[8]。因此,在剖宮產手術過程中,手術操作一定要細心,在關閉腹腔后,用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沖洗,再用紗布將殘留液及血液吸凈,切口周圍用無菌手術單覆蓋,從而避免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引起切口愈合不良。此外,在縫合切口時,縫線的松緊度要適中,縫線過緊可影響組織血供及愈合,縫線過松則切口對合不良,也會影響到切口正常愈合。
對于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療,以往臨床多采用清創(chuàng)換藥及二期縫合治療,此種方法雖可將滲液及壞死組織清除,但在二期縫合時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痛苦,且愈合時間較慢,部分患者可能因細菌殘留而影響切口正常愈合[9-13]。切口膜固定法是在清除滲液及壞死組織后,用切口膜將切口兩側牽拉對合固定的一種處理方法,此種方法不僅減少了二期縫合帶來的痛苦,且減少了縫線的異物反應,另外對切口局部的血供較二期縫合豐富,這些因素均促進切口的正常愈合。從本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切口膜牽拉法可縮短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時間,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患者中,未見無效病例,而對照組仍有5例無效病例,提示切口膜牽拉法可提高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愈合率。本研究認為,切口膜牽拉法治療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不僅可提高治療療效,同時也減輕了患者心理負擔,對減少醫(yī)患糾紛,提高醫(yī)院形象均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切口膜牽拉法治療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快捷有效,值得臨床借鑒采用。
[參考文獻]
[1] 唐綏清.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25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13):84.
[2] 閆春萍.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80例臨床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20):2603-2604.
[3] 高玉紅.蝶形膠布應用于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療效體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24):3391-3392.
[4] 肖光夏.外科手術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172-177.
[5] 葉昕,鄭喜慧,葛晨蕾,等.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防治[J].吉林醫(yī)學,2009,30(18):2119-20120.
[6] 陳麗函,朱楚刁.綜合物理治療對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8,24(16):2813.
[7] 張小玲.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60例相關因素探討[J].實用新醫(yī)學,2007,8(12):1069.
[8] 史常旭.現(xiàn)代婦產科手術與技巧[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73.
[9] 司月華.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106例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3,15(4):120-121.
[10] 古麗紅.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46例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21(10):214.
[11] 黃英.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18):2466-2467.
[12] 陳燕.高滲葡萄糖配伍胰島素治療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療效分析[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雜志,2008,15(4):31.
[13] 周丹,邱慧,安晨鳳,等. 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并干預對策[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6):90-92.
(收稿日期: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