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承菊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長進?!苯處熢诮虒W過程中,要讓學生的思維始終活躍于疑問的交叉點上。為此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精心設疑,制造懸念,著意把一些數學知識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tài),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下面就設疑的原則與技巧,結合自己平時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談一談我對設疑的方法及一些要遵循的原則的見解。
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疑的方法
(一)問題設疑
宋朝朱嘉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币杉磫栴},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是產生求知欲望和興趣的源泉。歌德說過:“想要得到聰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聰明的問題?!笨梢?,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在課堂上要設計合理而巧妙的問題,善于利用問題設疑來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點燃其智慧的火花,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大多學生看來,數學講究嚴密性和邏輯性,學數學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然而在課堂上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就如同投在學生心田中的一顆石子,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波浪,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設疑,巧于設疑,通過設疑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進而隨著老師設置的疑點,不斷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答案來。
1.懸念式設疑
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又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為了使學生學得更深、更好,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就需要巧妙設疑,有意識地制造懸念,并恰當地設置布白,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處于一種情緒高漲、欲罷不能的亢奮狀態(tài),恰似“于無聲處聽風雷”。疑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適時激疑,可以使學生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如在教學“簡便運算”時,老師先寫出一個算式“29×21”,問學生這個算式的積是多少?經過計算后,學生說出了答案。接著老師告訴學生凡是十位數相同的兩位數乘法,教師都能迅速口算出答案,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算式,先自己計算一下答案,然后再來考考老師,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報出答案。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算式都能快速準確地報出答案,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積是多少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又如在教學“體積的意義”時,教師巧妙地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向學生激疑:“為什么瓶子里的水沒有增加,丟進石子后水面卻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關長度、面積等的知識塊被激活。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因為石子有長度,有的說因為有寬度,還有的說因為有厚度、有面積等。正當學生為到底跟什么有關系而苦苦思索時,教師看準火候,及時導入新課,并鼓勵學生比一比,看誰學習了新課后能夠正確解釋這個現象。這樣通過“激疑”,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tài),使學生充滿熱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
2.要善于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創(chuàng)設不協調
中學數學是一門系統(tǒng)性強、邏輯性嚴密的科學,各部門知識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舊知識往往是作為新知道的基礎,新知道又是舊知識的延伸。教師要準確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疑置難,課堂教學中,要根據知識間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巧設問題。利用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創(chuàng)設懸念,促使學生積極思維,為學生探索新知鋪設道路。如在教學“循環(huán)小數”時,出示兩組題:(1)1.6÷0.25,15÷0.15;(2)10÷3,14.2÷22。學生很快計算出第一組題的得數,但在計算第二組題時,學生發(fā)現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辦?”“如何寫出商呢?”學生求知與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一種“不協調”。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這樣以“障”造成“懸念”,使學生在學習循環(huán)小數時心中始終有了一個目標,激發(fā)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總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夠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有意識地捕捉問題的“契機”,在學生“心求道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進行設疑問難,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的設問要問在疑難處,問在關鍵處。
(二)新課設疑
1.課前設疑
現代教學,要求我們用最少的時間去獲得最高的效益,向“45分鐘”要質量,這是教學研究中永恒的課題。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興趣,自覺地啟動思維的閘門,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積極思維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設疑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時機,“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一開始的設疑,猶如磁鐵吸鐵一樣,能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引導到新課的情景中,自覺地產生思維。例如,在教學“圓的知識”第一節(jié)課時,我是從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來設置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自行車的車輪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是圓形的?!薄叭绻情L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學生笑著連連搖頭。我又問:“如果車輪是橢圓形的呢?”(隨手在黑板上畫出橢圓形)。學生急著回答:“不行,沒法騎?!蔽揖o接著追問:“為什么圓的就行呢?”學生一聽,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議論。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懸念,而且為隨后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同時這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也給學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應該說效果是非常好的。
2.課后設疑
一堂數學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新課的另一種設疑方法是在一節(jié)課結束之際,針對下一節(jié)新課中的內容,提問設疑。利用中學生追求“新、奇、特”的好奇心理,制造懸念,把課上的思維活動延伸到課后,讓學生在課堂外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空間,去思維、去尋覓、去探索,能大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下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來計量汶上到北京的路程有多遠,你覺得怎么樣?”學生答:“不好量,太長了。”此時,教師設置懸念:“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合適的計量單位呢?下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揭示矛盾的同時制造懸念,使學生在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下課前設疑,有利于學生保持探索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思維活動因受到新的刺激而處于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tài)之中,為接納新知識打下基礎。
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疑要注意的原則
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并不是任何疑問都能刺激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急需狀態(tài)。不恰當的設疑會遏制學生探索的愿望,妨礙學生學習的效果,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心。所以我們在設疑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項原則:
1.針對性原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疑切忌不分主次輕重,而要有的放矢,緊緊圍繞重點、針對難點、扣住疑點,把疑設在重難點,生于無疑處。
2.適度性原則:根據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疑要選擇一個適合全班大多數的難度,使大多數同學通過“跳一跳,就能夠得著”。
3.適時性原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疑還要善于把握時機,把“疑”設在“節(jié)骨眼”上,適度的疑問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才能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并產生克服困難探求新知識的愿望和動力。
4.層次性原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疑要考慮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有些重難點要循序漸進,層層設疑。
5.全面性原則: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由此,教師設疑要面向全體同學,根據學生的心智技能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疑問。
無論是課堂起始的設疑、新課進行中的設疑,還是新課結束后的設疑,都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盡可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最佳的設疑氣氛。如果設疑過難,易使學生產生失敗的體驗而喪失學習信心,難度過小,又往往使學生感到乏味,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調動不起學生探索求知欲望。因此,設疑要按照學生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使感知、深化、遷移三者緊密銜接起來,設疑猶如一塊石頭投入學生的腦海,激起思維的浪花,蕩起智慧的漣漪。這樣才能引起全體學生高度的注意,加強聽課的效果,進而積極思維,并產生克服困難探求新知識的愿望和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