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進行了闡述并介紹了人本主義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教育目標、師生關系構建以及教學評價機制中的應用,倡導“意義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潛力,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行引導培養(yǎng)。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政治課;意義學習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人本主義教育通過倡導教育革新運動,沖擊傳統(tǒng)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反響。同當時的傳統(tǒng)教育不同的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主張研究對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具有意義的問題,反對行為主義學派的機械論向,批評精神分析學派只注重研究情緒和精神障礙忽略心理健康的人。本文主要介紹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主要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如何應用到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的一點思路。
一、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主要觀點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是構建在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師生關系思想、學習理論和教學評價模式這三個部分之上的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系統(tǒng)理論。下面將從這三個部分分別進行闡述。
1.人本主義教育的目標
人本主義教育的目標指向學生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目的和意義,是培養(yǎng)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義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目的時,無不重視人性的培養(yǎng),普遍關心教育對培養(yǎng)兒童獨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強調以自我為核心,強調人的自我實現(xiàn)和理論。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秉承馬斯洛的人的“自我實現(xiàn)”理論,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對教育宗旨的定位是在關注人的終極成長,促進人的自我實現(xiàn)并培養(yǎng)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受教者成績提高的短期目標。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受過教育的人不應該是單純地接受過知識傳授和治理培養(yǎng)的人,而應該是學會了如何學習并能適應變化的人,教育的理想是培養(yǎng)動態(tài)的、過程中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完整的人”。因此,作為專門培養(yǎng)人才的機構學校,人本主義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可以自發(fā)地從事活動,并能對這些活動負責,能夠自行理智地選擇和決定自己方向,具備既可以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可以靈活和理智地適應新的問題情境,并且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有有關經驗,靈活處理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可以同他人在各種活動中有效地進行合作的人。
2.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師生關系
人本主義教育的師生關系同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不同,在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作為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接收者。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對師生關系作出了不一樣的詮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協(xié)助者和學習伙伴,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和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不同的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解放,反對壓抑學生的好奇心和潛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和傳統(tǒng)的“指導性”學習模式不同的是,人本主義教育構建“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促進者,同學生之間是和諧的人際關系,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進行隱性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對學習有較大的興趣,學生可以自發(fā)地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要求這樣一種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能如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以及感情,然后要可以無條件地接受學生,相信學生具備自我進行有效學習的能力。
3.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對學習者有真正價值的學習是意義學習,意義學習同無意義學習不同,無意義學習是一種機械的學習,不涉及個人意義,無關學習者的完整人格,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是低下的。而意義學習不同于僅僅涉及事實積累的學習,這一學習觀可以使學習的個體行為態(tài)度、個性以及在未來做出選擇行為都發(fā)生重大改變的學習。學習者可以將每個人的經驗都融合在一起,而不僅僅是增長知識。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的學習程度,取決于這一內容對學習者是否具有個人意義以及學習者是否能夠意識到這一意義,同時兩者是一種正比例關系。所以說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強調的是學習是個人自主發(fā)起的,使個人整個投入中并發(fā)生全面的變化活動。個人對學習的投入涉及認知、情感、行為和個性等多個方面,學習所造成的影響不僅是針對認知產生影響,還影響上述其他多個方面。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強調學習者作為中心的必要性,認為意義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學習者對知識應該靈活積極地理解,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挖掘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進行自由學習和探索。
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主要應用
1.人本主義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教育目標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教學的運用中,要注重樹立“培養(yǎng)學生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由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的大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認識可能存在偏差,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此類課程是強制性的政治灌輸,課程內容多為空洞說教。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理論同學生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有很大的偏差,教師在授課時,對社會和學生們提出的尖銳的矛盾和敏感問題不能做出有效的回答,只注重空洞地說理,教師授課不具備針對性,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那么學生就不能對課程產生充足的興趣,那么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就無從談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思想道德素養(yǎng)、科學文化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因此,課程中必須要堅持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所倡導的培養(yǎng)“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除了重視知識和技能層面的教育之外,更需要重視對學生價值層面的教育,加強對學生高尚情感的培養(yǎng),在教育內容上要具備時代性,把握時代規(guī)律,通過更多科學豐富的教育內容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同時還應該采取多種情感體驗和教育方法來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和實效性,把培養(yǎng)“完整人格的人”作為教學的最終價值目標。
2.人本主義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師生關系構建
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轉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傳統(tǒng)教育中的教師以知識灌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師生關系是要拋棄的,應該堅持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所要構建的“學生為中心,教師即促進者”的教育理念,師生關系應當如同朋友一樣,在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制造融洽的教學氛圍,師生間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的,充分地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并互相學習的新型師生關系。
3.人本主義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教學評價機制的完善
教學評價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應當采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所提倡的自我評價模式。在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中,通常采用分數(shù)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思想政治教學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由于受社會環(huán)境等要素的影響,部分學生降低了對自我思想道德評價的標準,這就造成了傳統(tǒng)的評價結果過高,降低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動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育中,我們反對以考試和考核為主的外部評價,提倡學生的自我評價,主張學生直接參與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評價。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遵循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堅持自我評價和外部評價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對學生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價,進行動態(tài)的和靜態(tài)的綜合評價來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完善思想政治課的評價機制,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作者簡介:任曉璐(1987—)女,漢族,河南信陽人,碩士,空軍第一航空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管理課程教學。
(作者單位 河南信陽空軍第一航空學院基礎部航空維修工程管理教研室)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