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華君
摘 要:“打身筒”與“鑲身筒”這兩種成型法,都需要根據(jù)器皿制品的不同要求,先把泥料打成泥片,規(guī)范成方圓,再鑲接壺的身筒,加上壺的頸、腳、蓋等附件。
關(guān)鍵詞:紫砂;制作;打身筒;鑲身筒;方法
1 前言
宜興,古城荊溪,因蒼山清溪而得名。秦漢兩代改為陽羨,相傳至今,已經(jīng)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宜興是長江金三角西陲的物華天寶之地,人杰地靈之域。這里水土利陶,砂壺宜茶。明清的詞人墨客寫下了《陽羨茗壺賦》、《陽羨名陶錄》等詩文贊美過宜興。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chǎn)豐富,尤以紫砂壺馳名天下。
2 紫砂造型的成型方法
紫砂壺泥色多變,造型多樣,古人所謂“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弊仙八嚾松朴谶\用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來處理紫砂壺造型的各種比例關(guān)系及形式變化。主要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重復(fù)的方法,是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另一種是對比的方法,是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為什么宜興的紫砂壺好,一方面,它是藝術(shù)品,形制優(yōu)美,顏色古雅,可以“直躋商蠡周鼎之列而毫無慚色”;另一方面,它是實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別清新。這種既有藝術(shù)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特點,使紫砂壺的身價“貴重如珩璜”。
幾何形體紫砂壺造型,根據(jù)球形、筒形、立方、長方及其他幾何形變化而來,最常見的造型,俗稱“光貨”。紫砂壺的傳統(tǒng)成型方法,采用泥片鑲接成型的手工操作。泥片鑲接成型可分為“打身筒”和“鑲身筒”兩種形式。這兩種成型法,都需要根據(jù)器皿制品的不同要求,先把泥料打成泥片,規(guī)范成方圓,再鑲接壺的身筒,加上壺的頸、腳、蓋等附件。
“打身筒”成型法,適用于圓類形紫砂壺坯件的成型。早在明代和明以前,圓器成型方法主要是用模具。時大彬悟其法,遂不用模具規(guī)制身筒,而把泥條置于轉(zhuǎn)盤上,以拍打身筒的成型方法來做紫砂壺。這種手工操作的技法,世代相傳,就形成“打身筒”成型法。它的具體操作程序是,先把熟泥料置于泥凳上,用木搭子捶打,打成符合制品要求的泥條,并打出做器形口、底和身筒的泥片,用規(guī)車旋出口、底和圍片。把圍片黏貼在轉(zhuǎn)盤的正中,把泥條沿著圍片圈成泥筒,調(diào)校端正。以左手襯在圓筒內(nèi),右手用木拍子拍打身筒上口,收口后成器皿的下半身形,把底黏接在底部。把打好的下半身形翻過來,再拍打身筒的上半部,逐步收口,至口徑符合要求,再黏接口滿片。用薄木拍子旋壓旋搓,或按或提,把空心坯體摶成各種輪廓曲線,待身筒涼至一定干度,然后加頸加足,以成完整壺身。按制品規(guī)格,用泥料搓彎壺嘴,壺鋬,將規(guī)車畫出蓋片和虛片,用這兩片泥黏接制作壺蓋。用含水分高一點的泥搓圓條,(下轉(zhuǎn)第69頁)待圓條干至一定硬度叫“的段”,就將這“的段”用工具搓成一粒粒的圓形蓋的。把搓成的壺的安裝在壺蓋的泥坯上。在壺身筒的中心,取一端裝嘴,使壺嘴與壺成一水平線。在嘴的另一端裝上壺鋬,壺鋬與壺嘴要成一直線。用尖刀整理壺嘴與壺體的黏接處,使黏接圓正整齊,不留痕跡。用明針和各種工具把坯體理剔規(guī)正,周身壓光勻和,一個圓壺泥坯的成型完成。
“鑲身筒”成型的方法,適用于制造方器和其他幾何平面狀的紫砂壺成型。用這種成型方法制成的方器紫砂壺,線條挺括,均正平直。其操作程序是先把泥料切成一個個方形泥塊,用木搭子打成泥片。按產(chǎn)品設(shè)計樣板,把泥片裁切出器形需求的泥片,用脂泥組成壺身的泥片先粘貼鑲接。在方的壺身上加底,用脂泥粘貼鑲接,翻過身來,用脂泥粘接壺的滿,待方的壺身涼至一定硬度,然后加頸加足。用脂泥把四塊泥片黏合成壺嘴,用一塊厚泥片依照設(shè)計樣板切出壺鋬。把準片和虛片粘接成壺蓋,用厚泥片切成壺的,把壺的子裝上壺蓋坯件中央部件,把壺嘴鑲接在壺體上,與壺鋬成一直線。用鰟鮍刀在壺滿上開出壺口,四周用明針修整壓光,一個方壺的泥坯成型就此完成。
3 結(jié)語
紫砂壺是宜興特產(chǎn)的一種天然細陶土經(jīng)過精選、精煉、精制成型;然后在1000℃以上的高溫中燒成。紫砂壺,從陶土做坯到產(chǎn)品燒成,要經(jīng)過選料、煉泥、制坯、成型、書畫雕刻和入窯燒煉等工序,其中,以成型為主要工藝過程。簡簡單單的一塊紫砂泥,經(jīng)過制陶藝人的一雙手,變成形形色色的美妙用具?!败⒛钣谏埃瑝刂哂帜^于陽羨”。這是明代李漁對紫砂壺的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