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康
摘 要:中國陶瓷中的宜興紫砂壺,歷史悠久,用的時間越長,光滑如玉。從顏色上看,紫里泛紅,光亮如鏡。這些是與其獨特的紫砂泥性和藝人的手工制作方法分不開的。
關鍵詞:宜興紫砂壺;紫砂泥性;手工制作
1 前言
中國陶瓷中的宜興紫砂壺,歷史悠久,用的時間越長,光滑如玉。從顏色上看,紫里泛紅,光亮如鏡。這些是與其獨特的紫砂泥性和藝人的手工制作方法分不開的。
2 宜興紫砂壺的泥性及手工制作
本文首先談談泥料的處理:一塊精選的紫砂礦土,運回來之后,曬干、用水潑澆,使塊泥風化象大豆一樣,再用石磨磨細,用(40目~60目)的篩子過篩,加上18%的水拌和。用木搥千錘百煉之后,再陳腐半個月以上,成為適合手工成型的紫砂泥。因為這樣的泥,有別于機械生產的泥,還有一點機制的泥,顆粒規(guī)格不等。石磨磨出的泥,顆?;臼菆A的,其顆粒大小豐富,分布致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紫砂壺經過長期使用后形成的包漿效果,與紫砂泥獨特的分子結構,和傳統(tǒng)的手工工藝制作是密不可分的。
從一塊純正上好的紫砂泥料到完美的紫砂壺,需要有許多階段的手工傳統(tǒng)工藝過程來完成。
泥條、泥片的打制、,手工錘煉的泥料,如千百層疊加而方向不亂,再經過打成為三毫米左右的泥條泥片,猶如千百層泥層的延伸,均勻而強度適當的拍打是制壺的前提。多打則“泥門”被打松,少打又達不到效果。這直接影響壺的胎體結構。泥條、泥片打好后,要用竹千子刮平一下,這樣使泥料顆粒更致密。
打身筒,當木拍均與有力地拍打泥條時,上下兩端因壓縮而增厚,從而使形體符合陶瓷的力學。另一方面拍打的震動也使得泥的顆粒作了微妙的改變,細小的顆粒泛出表面,逐漸形成為有機的的斷面結構為壺體的表面,為所謂“包裝”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篦身筒:拍打完成后的壺身要用“篦子”篦。好的篦身筒工藝不是輕輕一套而過,而應在身筒爛,中硬的基礎上篦到三遍,這樣燒成后器皿不易變形。
明針工:“即了坯”。明針功夫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壺體表面“包漿的形成”。它的作用有:(1) “刨光”將表面的高低不平之處刨平。(2) “壓光”利用其刀口的平石壓緊泥的顆粒,使之更為緊密。(3) “磨光”利用明針的柔韌,光滑打磨坯體,最后達到鏡面般的光亮。明針的使用可使紫砂壺坯體的有機結構最后固定下來。
在燒成上溫度不能過高,過高之后會變形、起泡,過低之后會不熟,壺體沒有光澤。比如黃龍山的底槽青,溫度可以達到1200℃標準。燒出來的茶壺,既不變形,色澤鮮艷。不管什么泥料,在燒成上應多次試驗,達到最佳溫度方可進窯,以達到燒成的最佳成品效果。
3結語
宜興紫砂茶具是一門從日用陶中脫胎出來的特種陶藝。既有優(yōu)良的日用功能,又有著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較優(yōu)質的茶具,看上去光滑如鏡,色澤鮮艷,造型美觀,摸上去珠圓玉潤,手感舒適,喜者愛不釋手,但是,這跟我們細致的手工成型與精湛的技藝水平是分不開的。我們紫砂藝人應該進一步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努力把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方面吸收到紫砂茶具的創(chuàng)作中,為紫砂藝術的提高,為弘揚中華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