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自春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杰出的文學(xué)家,是宋代文學(xué)成就的最高代表,曾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等諸多名句。蘇軾一生數(shù)次被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得志的官員的代表,曾先后在杭州、徐州、惠州、儋州等地任職,也正是在朝廷的郁郁不得志,使得他為許多地方州縣辦下實事,其中就有“東坡處處筑蘇堤”。
蘇東坡與徐州蘇堤
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秋,蘇軾時任徐州知州,因為與王安石不和,蘇軾自請出京任職,先后在杭州、密州(山東諸城)任職。他調(diào)任徐州知州的第三個月,徐州遇上了大水圍城。黃河在澶州決口泛濫,洪水沖向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大雨夜以繼日,蘇軾有詩記述:“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fā)。”他臨危不懼,首先關(guān)閉城門,制止“爭出避水”,安定民心,同時征發(fā)五千民工,搶筑一道“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的抗洪大堤,全長984丈,又親自到武衛(wèi)營動員禁軍參加搶險。這位州城長官,拿起工具,布衣草履,“以身帥之,與城存亡”。他十幾天不回家過夜,住在城墻上的棚子里,監(jiān)督加強(qiáng)外圈的城墻。臨危時刻,還以詩言志“坐觀入市卷閭井,吏民走盡余王尊?!弊詈?,洪水退去,徐州安定,人民平安,而這條防洪堤也作為防洪功臣被百姓稱為蘇堤。
滄海桑田,朝代更迭,明天啟年間,黃河泛濫,徐州蘇堤被毀,至清末全部湮沒。如今的徐州蘇堤,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徐州知府修筑的一段防洪大堤,全長2800米,人們?yōu)榱思o(jì)念蘇軾,也稱其為蘇堤。而古蘇堤,則成為云龍湖外的一條市區(qū)干道。
蘇東坡與杭州蘇堤
盡管蘇軾一生修筑了3條蘇堤,但這3條蘇堤的作用是不盡相同的。修建徐州蘇堤是為了抵御黃河決口,而修建杭州蘇堤則是為了疏浚西湖。蘇軾一生曾兩次在杭州任職,第一次是宋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宋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xué)士知杭州。杭州蘇堤就是在第二次任職時修筑的。適逢宋哲宗即位(1085年),司馬光被重新啟用,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又一次東山再起,然而面對舊黨的腐敗,他深感既不容于新黨,又不容于舊黨,于是再次請求出京任職,這才有了杭州之行。
蘇軾到任杭州后,首先清除了杭州城運(yùn)河的淤泥,隨后又用堅固的膠泥燒成的陶瓦管子修繕杭州城郊6個水庫的輸水管,使得杭州城中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完成這些工程后,蘇軾眼見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葑臺平湖久蕪漫,人經(jīng)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yán)重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遂指揮20多萬人疏浚西湖,將湖中打撈上來的葑草和淤泥筑成長堤,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印月)作為標(biāo)志。這條長堤大約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堤上有6橋相連,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guān)于修筑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p>
后人為懷念蘇東坡浚湖筑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春日之晨,六橋煙柳籠紗,幾聲鶯啼,報道蘇堤春早,有民謠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薄拔骱啊敝械奶K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如今,蘇堤已成為西湖景區(qū)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蘇堤春曉名列西湖十景之首,是春天前來參觀玩賞的游人必看之景。同時,蘇堤還是西湖的交通要道,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是跨湖連通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為觀賞全湖景觀的最佳地帶。
蘇東坡與惠州蘇堤
蘇東坡修筑惠州蘇堤,是在他人生又一次潮落之時。宋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yuǎn)寧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當(dāng)時的蘇軾已年近六旬,垂垂老矣,他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的熱情歡迎。
宋紹圣三年(1096年),蘇東坡資助棲禪寺僧人希固筑堤,堤上有橋,名曰“西新橋”。相傳蘇東坡愛妾王朝云辭世后,葬于孤山,留下嬰兒沒奶吃,整日啼哭。一晚,東坡臥床待眠,蒙眬中忽見渾身濕透的朝云給兒喂奶,便問:“為何全身皆濕?”答是涉水所為。東坡聽后深為感動,又想起民眾涉水過湖,多有不便,于是資助棲禪寺僧人希固筑堤修橋??⒐r,惠州官民設(shè)宴慶賀,東坡有詩記云:“父老喜云集,簞壺?zé)o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焙笕藶榧o(jì)念東坡,遂將長堤命名為“蘇堤”。
在此后的900多年間,蘇堤西新橋幾經(jīng)修建,堤上湖上,月色依然,歷史的變革,世事的滄桑盡寫其間。清代文學(xué)家吳騫詩云:“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蘇堤千頃邊。多少管窺夸見月,可知月在此間圓。”蘇堤玩月景說由此傳世,成為惠州西湖最有名的一景。新中國成立后,惠州市人民政府按其舊貌重建西新橋,古橋新貌,蔚為壯觀。
宋紹圣四年(1097年),蘇東坡再次遭到貶謫。這次的目的地是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在宋朝,流放海南是僅次于滿門抄斬的處罰,蘇軾的政治生涯也逐漸接近尾聲。其后,他又先后被調(diào)往廉州、舒州、永州。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大赦,蘇軾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客死常州,終年65歲,御賜謚號文忠。
三座蘇堤見證了蘇東坡一生的潮起潮落,一代文豪不容于朝廷之爭屢遭貶謫,其一身才華無法盡展不禁讓人唏噓。但同時,蘇東坡為地方州縣辦的諸多實事,也展現(xiàn)了一代清官的愛民情懷,讓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