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泰
東昌府米市街商賈云集,買賣火爆,各種米行糧店一家挨一家。賣小米的、賣大米的、賣小麥的、賣雜糧的,都拿出本行本店的最好貨色擺在顯要位置,招徠顧客。金黃的小米、雪白的大米、蠟色的小麥、墨般的黑豆,還有綠豆、紅小豆等等,五彩斑斕。
乜二在辛掌柜的米行當伙計,乜二一身短打,倒也利索。就有一大缺點,懶。掉到地上的糧食粒也不撿起來,門店臟了不隨時清掃。東昌有句俗話,哪兒也不喜懶人!何況你是伙計。因此乜二常遭辛掌柜白眼,甚至訓斥。
乜二雖點頭稱是,不犟嘴,但心里不服,懷恨在心,老想找碴兒報復東家。
辛老板賣米的秤壞了,不知是否乜二使壞。辛老板看了看秤,也不追究,叫來乜二,說,二弟,你到城里修桿秤吧,要快。
乜二痛快地應聲,好唻!
乜二來到東關大街秤鋪,言稱請給修桿重點兒的秤。
秤鋪師傅問,要多重的?
乜二的小眼兒一轉圈,說十六兩半的就行。
新秤拿回來,辛老板每賣出一斤米,店里就賠半兩。賣十斤就賠五兩……乜二做賊心虛,怕辛老板查出來自己的孬點兒,兩天后便辭職。辛老板清算了工錢,語重心長地說乜二:兄弟,得罪了,老哥哪兒做得不到,還望二弟海涵。
乜二面上謝了東家。走人。
乜二在家小住幾日,對種田不感興趣,還要出去到城里混。老俗話,干啥的忘不了啥。
這次乜二南下濟寧州,仍給米行糧店當伙計,靠打工積攢散碎銀子。
世事滄桑,人生歷練,乜二慢慢悟出做人、經商之道,小心翼翼地做起自己的生意。
小本,開一家米糧小鋪。他一改往日陋習,勤儉持家,從一米一粒點滴做起,買賣滾雪球般膨脹起來。
越來越紅火的乜二,有了門面房、倉庫、大小車輛、伙計、掌柜等等。大干十年,乜二已成了濟寧富商,與附近徐州、商丘、棗莊、曲阜都有商家聯(lián)系,名聲在外。
現(xiàn)在沒人喊乜二叫“二”了,而是叫他“乜老板、乜東家”,甚至“乜老”。
富是富了,金子銀元也有了,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給東家修秤一事,乜二就頗感內疚,覺得對不起東家,自責之心時時喚醒良心。自己能有發(fā)達的今天,不多虧東家傳授嗎?終于有一天,乜二決定回老家一趟,到東家米行,當面說清修秤之事,賠罪道歉。
乜二坐花轱轆轎車,大洋馬拉著,回到老家東昌府地界。
東家開的那家米行,他順著街找了個來回也找不見了。有熱心人告訴他,老東家大發(fā)了。熱心人帶著乜二,來到一處高大雄偉的建筑前,乜二見到了已是晉冀魯豫四省甚至經營陜甘寧糧油大買賣的董事長老東家。
主仆二人相見甚歡,老東家沒有小看乜二的意思,把他讓到客廳,用茶。中午在大酒店設宴款待乜二。主仆暢敘友情,老東家看來沒怨恨之意。
乜二遂鼓起勇氣和盤托出,說自己小肚雞腸,一點兒小事往心里去。
老東家說,老弟言重了,當年我也有不當之處,做買賣心急心切,對弟要求苛刻了,再次請老弟原諒。
事說開了,漫天的云彩也就散了。
老東家笑笑,說,那日你走后,我心里也不是滋味,畢竟一起共事多年。不知咋回事,你走后客戶與日俱增,甚至把別人的買賣都爭過來了。第五天頭上我找到了原因,起初準備去城里重新修秤,后來轉念一想,這不正是我所崇尚的經商之道“薄利多銷、讓利百姓”嗎?于是我拿定主意,將那桿大秤一直用下來。想想買米買面的人,回家大都過秤,我給得多,回頭客就多。如今我干到這份兒上,還要感謝您啊乜老弟!
那日主仆二人皆大醉。
選自《四川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