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芒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湖南本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運用與教學研究
廖小芒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湖南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源遠流長。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運用本土音樂文化既能對本土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又能使高校音樂教育突出特色。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把本土音樂文化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打破以西方音樂為中心的觀念,構建立足省情、彰顯區(qū)域特色的教學模式,編好鄉(xiāng)土教材。
本土音樂文化 地方高校 課程體系 教學模式 鄉(xiāng)土教材
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每個民族都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類型多樣、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源遠流長的湖南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活動是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但一直以來,地方高校對本土音樂文化的運用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研究、學習、傳承、發(fā)揚本土音樂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常有限,沒能充分發(fā)揮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對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的積極作用,忽視本土音樂文化對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反哺意義,在特色建校、服務地方、傳承文化等方面沒有作出應有的貢獻。這種現象亟須改變。
湖南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進程從一個文化類型的側面展現了本土文化的風貌,它以生動、鮮活的音樂形態(tài)表現了不同地方的歷史傳統(tǒng)、地理風情、民風民俗,是湖南民族民間文化中的瑰寶。它繼承了幾千年傳統(tǒng)音樂文明的傳統(tǒng)與精髓,為本地文化發(fā)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母源文化”基礎和再創(chuàng)造依據。地方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領域,其教育模式、內容與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地方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傳承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不僅承載了文化歷史的延續(xù),更體現了一種文化精神,而且必將成為主宰和影響現代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及未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文化魂魄”。如果地方高校能夠學習、整理、研究并發(fā)揚本土音樂文化,那么必將產生兩個方面的積極影響。第一,對本土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首先我省雖然有著豐厚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資源,但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變遷,多數優(yōu)秀的地方音樂已瀕臨失傳,如澧水船工號子、洞庭漁歌等。其次,隨著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村落的消失,許多優(yōu)秀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已經后繼乏人、難以為繼。再加上年輕學生受以往音樂教育經歷的影響,對本土民間音樂文化存在無知與漠視現象……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現狀堪憂。地方高校作為培養(yǎng)高等人才的主要陣地,它是學習文化、研究文化、傳承文化的高等學府,有傳承保護與發(fā)揚本土文化的義務與責任,也有先天優(yōu)勢。高校有全面的學科設置,有高水準的師資隊伍,有教學與研究平臺,也有舞臺實踐資源,還有大批引領音樂教育、音樂文化未來的莘莘學子。地方高校參與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學習、研究與表演,無疑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對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與發(fā)揚。第二,健全高校音樂教育體系,豐富音樂教育課程,突出特色。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資源豐富,地方高校如果能合理運用,并大力發(fā)揚,則不僅對其教學是一個有益補充,而且能形成區(qū)域或民族特色,打造自己的獨特品牌,使高校音樂教育在特色發(fā)展中不斷壯大,不斷實現高校的文化傳承價值。
近年來,隨著“湖南省文化強省戰(zhàn)略實施綱要”的實施,弘揚湖湘文化,建設精神家園,構建民族文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保護、大利用”的長效機制等一系列制度與措施的出臺,強化本土音樂文化的教育學習已成為當今湖南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湖南地方高?,F行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一般分為四個模塊:公共課程、專業(yè)課程、教師教育類課程和實踐課程。在這四個模塊中,只有專業(yè)課程模塊的專業(yè)選修課程體系中有《民族音樂概論》或《民歌》課,可以涉及本土音樂文化,但限于課時和課程要求,這兩門課程講述的是中國甚至是世界的民族音樂與民歌,留給本土音樂文化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加上教師的專業(yè)與研究方向等因素,本土音樂文化甚至無立錐之地。如何結合學校資源,在教學體系中合理納入本土音樂文化,以地域音樂文化為特色改革音樂教育課程結構,已是當務之急。這方面的工作,省外很多高校已經做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例如:呼倫貝爾學院音樂系(師范專業(yè))開設了長調演唱大專班;貴州大學藝術學院開設了侗族大歌班;重慶涪陵師范學院音樂系圍繞發(fā)揮傳承當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主力軍的作用,結合學院地處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豐富的實際進行了一系列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突出體現了以地域音樂文化傳承為教學特色的高師音樂教育,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益和積極的社會效果[1]。湖南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應該借鑒兄弟院系的成功經驗,結合本省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實際情況,借助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東風進行大膽探索與實踐,分步驟、按種類地把本地民族民間音樂逐步納入音樂教育課程體系。
湖南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豐富,大致可以分為民歌、戲曲、說唱、民族器樂和民族歌舞五大類。有代表性的民歌包括:洞庭漁歌、澧水船工號子、桑植民歌、花瑤嗚哇山歌、嘉禾伴嫁歌、衡山山歌,等等。有代表性的戲曲包括:花鼓戲(按地域聲腔的差異分為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侗戲、平江花燈戲、祁劇,等等。有代表性的說唱包括:侗族琵琶歌、絲弦(因地域的不同分為常德絲弦、長沙絲弦、平江絲弦、邵陽絲弦等支派)、長沙彈詞,等等。有代表性的民族器樂包括:土家族打溜子、青山嗩吶、漁鼓、簡板等。有代表性的歌舞包括:張家界高花燈、桃源瑜伽焰口手勢、江華瑤族長鼓舞、湘西苗族鼓舞和土家族擺手舞,等等[2]。如此豐富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如何科學合理地引入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首先可以分地域按照就近原則,一方面方便采風,便于收集、整理、挖掘、研究,另一方面便于聘請本土民間音樂的傳人來校園表演交流。各地方高校優(yōu)先選擇鄰近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品種納入課程體系。如吉首大學可以選擇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鼓舞、土家族擺手舞,湖南文理學院可以選擇澧水船工號子、桃源瑜伽焰口手勢,衡陽師范學院可以選擇衡山山歌、衡陽花鼓戲,等等。實際上這些本土音樂曾經不時出入各地方高校課堂與舞臺,并在彰顯地方特色,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提高了學校聲譽,擴大了影響。其次,選擇地域特色鮮明,易于課堂學習與舞臺表演的種類優(yōu)先進入教學課程體系,如本地民歌演唱、本地民族舞蹈表演、本地民族器樂演奏,等等。待有一定基礎之后再加入本地傳統(tǒng)戲曲表演、本地傳統(tǒng)說唱表演及本土音樂的鑒賞、史論、分析、研究、運用、傳承與發(fā)揚等相關課程,進一步擴大范圍,向縱深延展。最終形成本土特色課程群,逐步建立起具有鮮明地方性的音樂專業(yè)特色課程體系。
長期以來,湖南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教學模式源于前蘇聯(lián)的音樂教育模式,其課程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評價等都以西方音樂為主體,其學科理論建立在西方音樂體系的基礎上,從學科基礎課程樂理、視唱練耳到音樂理論課程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音樂欣賞,到專業(yè)技能課程鋼琴演奏、聲樂演唱,等等,都以西方音樂為中心,對民族音樂雖然有所涉及,但僅限于補充,處于從屬地位。這一狀況顯然已經不適應當前我省社會形勢發(fā)展,更不適應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現狀。隨著《中共中央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決定》的實施,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已成為國人的共識。
湖南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以樸素的形態(tài),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這種不帶主導動機式的音樂特點與自然的流傳方式,正是音樂素質教育的理想狀態(tài),是每個音樂教育工作者在對音樂教學的探索中努力追尋的深層目標。因此,我們需要適時打破以西方音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立足省情,彰顯區(qū)域特色,構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教學雙基新模式,把握本體,把握民族音樂的深層文化體驗,把扭曲的音樂文化心理重新扭轉回來,重新梳理、剪輯民族音樂的表述系統(tǒng),讓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民俗價值滲透到地方高校音樂課程中,使師生深切地體悟民族音樂之深層內蘊,真正樹立符合省情國情的音樂教學觀念。使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真正實現對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情感熏陶、精神塑造、社會認知等多重教育功能,同時形成品格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和技術修養(yǎng)。完善新型的以本土音樂文化為特色的服務本土音樂教育、弘揚本土音樂文化的素質音樂教育模式。
鄉(xiāng)土教材是依據各級各類教育目標,由當地學?;蚪逃姓块T或其他社會團體及個人組織編寫“旨在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具有鮮明地方性特征的教學信息材料。鄉(xiāng)土教材的價值在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服務于地方社會[3]。鄉(xiāng)土教材的編寫是對統(tǒng)編教材的補充,主要是針對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與研究。它體現了對地方音樂差異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尊重,促使“當地學校教育與當地社會發(fā)展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促進地方社會和個體更好地發(fā)展,從而為國家的發(fā)展和繁榮提供現實的基礎”[4]。編好鄉(xiāng)土教材,首先與當地文化館、文化站等部門通力合作,借用他們收集的大量本土音樂文化資料和多年普及群眾文化工作的經驗,實現成果共享、少走彎路。其次,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材編寫隊伍,通過調查、走訪、采風、觀摩等現場了解,收集第一手民族民間音樂的音像資料、樂譜資料等素材,對收集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進行分析整理研究、精心篩選,再根據教學規(guī)律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與審美需求,按照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地編寫教材。同時,教材的編訂工作,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地方高校的地域特點,組織好地方音樂研究學者、民間音樂傳承人做好鄉(xiāng)土教材的編訂工作。如湖南理工學院可組織編寫《岳陽洞庭漁歌集》,吉首大學可組織編寫《湘西本土民間舞蹈薈萃》等。
湖南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經過了歲月的浸潤與提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寶藏。傳承和發(fā)揚本土音樂文化是地方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新時代的要求下,高校音樂教育要以地方文化建設為己任,以特色建校為目標,積極尋找保護傳承與發(fā)揚本土音樂文化的方法與途徑,實現學校辦學與地方音樂文化發(fā)展的雙贏。
[1]呂國敏.論高師音樂教育在傳承地方民族民間音樂中的作用[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1).
[2]韓博.湖南民族民間音樂的分類[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2).
[3]張愛琴.解讀“鄉(xiāng)土教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1).
[4]姜麗靜.地方課程開發(fā):誤讀與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1206(11).
2013年度教育廳科研課題:湖南韶山韶樂的開發(fā)及其現代意義研究,編號:13C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