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6月16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彼得格勒召開。在1000多名代表中,770人聲明了自己所屬的黨派:
社會革命黨,285名;孟什維克,248名;布爾什維克,105名。
布爾什維克在代表中連10%都不到,人數(shù)最少。孟什維克黨人、臨時政府郵電部長策烈鐵里在會上高聲宣稱,在俄國,沒有哪一個政黨敢于單獨掌握全部政權(quán),并對國家今后的命運負責。
代表席上一個身材不高、目光銳利的人站起來,大聲回答: “有這樣的黨!”回答者是布爾什維克黨人的領(lǐng)袖列寧。
俄國敢如此回答的,只有列寧一人。
中國有毛澤東?;蛟S蔣介石覺得自己也算一個。
1924年7月30日,蔣介石對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演講。他以絲毫不容置疑的口吻說:“試問有誰能想出一個主義來救中國?除了本黨總理的三民主義之外,還有第二個主義可以救中國嗎?若是沒有這個三民主義,我們中國的危險究竟怎樣解除,我們的國家究竟怎樣建設(shè),我們就是拼命地去革命,究竟從哪里下手,這樣想來,幾乎要發(fā)神經(jīng)病。像我這樣的人,或者因為發(fā)了神經(jīng)病早已死掉,亦未可知?!?/p>
蔣介石一直活到88歲也沒有發(fā)神經(jīng)病死掉。如果真是如此,中國共產(chǎn)黨將有多少優(yōu)秀的領(lǐng)袖人才能夠從屠刀下保存下來。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給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yè)生、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寫信:“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jīng)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p>
這就是預(yù)見中國革命未來的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俄國的列寧,中國的毛澤東,皆對自己從事的事業(yè),皆對自己擔負的使命,表現(xiàn)出一種果敢和不可抑制的自信。
列寧的自信來源于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來源于對過去和未來的透視。
1917年4月,列寧回國,在火車站歡迎會上就喊出“社會主義革命萬歲”口號。當時二月革命剛剛成功,臨時政府剛剛建立,黨內(nèi)外對這一口號均感到不可思議,懷疑列寧犯了超越革命發(fā)展階段的左傾錯誤?!墩胬韴蟆仿暶髡f:“對于列寧同志的總公式,那是我們所無法接受的,因為它的出發(fā)點是認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業(yè)已結(jié)束,指望這一革命立即轉(zhuǎn)化為社會主義革命。”
但列寧言中了。6個月后,震動世界的十月革命爆發(fā)。
蔣介石在手中握有殺人的槍桿、膛內(nèi)壓滿殺人的子彈之時,他對他的黨和他自己是雄心十足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后第六天,在《敬告全國國民黨同志書》中,他除了表示“偉大任務(wù)在于拯救中國”外,還說出了那段廣泛流傳的名言:
“黨在,國在,我亦在;黨亡,國亡,我亦亡?!?/p>
毛澤東卻并非穿上筆挺的嗶嘰軍裝、面對臺下肅立的隊列和如林的刺刀,才會自信得口若懸河。他的果敢和自信來自他對中國大地的深刻了解。就在他只是一名躑躅于橘子洲頭的窮學生時,他也敢宣稱:
“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果敢自信的蔣介石和毛澤東卻都沒有見過列寧。
1923年9月,蔣介石率“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蘇,列寧正身患重病?!奥劧韲锩h首領(lǐng)蘇維埃共和國之創(chuàng)造者列寧,積勞成疾,不能謁晤,深致感咨?!笔Y介石后來頗為挽惜地寫道。沒見上列寧是他一大遺憾。
毛澤東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第一次訪問蘇聯(lián)。1950年1月11日,他在莫斯科紅場向列寧墓敬獻花圈時,列寧已經(jīng)去世了26年。毛澤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便極其欽佩“有主義,有時機,有預(yù)備,有真正可靠的黨眾”的“列寧之百萬黨員”;終生對列寧敬仰之至。
未見過列寧的蔣介石和毛澤東又與列寧一樣,都曾以極大的熱情辦刊辦報。
1900年列寧西伯利亞流放結(jié)束,立即著手實施在流放歲月中醞釀已久的想法:創(chuàng)辦一份報紙,讓它成為團結(jié)俄國地下革命者的組織中心。很快,革命的精英聚集在編輯部里了。該報的德國萊比錫創(chuàng)刊號上,用十二月黨人給普希金回信中的一句詩做報頭題詞: “星星之火可以燃成熊熊烈焰!”那句詩,今天翻譯即是“星火燎原”。
所以該報命名為《火星報》。
這幾個辦報人后來幾經(jīng)分化,果真在俄羅斯土地上燃起了十月革命的熊熊烈焰。
在德國創(chuàng)辦《火星報》時,列寧30歲。
蔣介石26歲在日本創(chuàng)辦《軍聲雜志》,自撰發(fā)刊詞。當時沙皇俄國誘導外蒙自治,蔣甚憤慨,著《征蒙作戰(zhàn)芻議》、《蒙藏問題之根本解決》等文,稱征藏不如征蒙,柔俄不如柔英;研究外交與軍事,甚思“提一旅之眾,以平蒙為立業(yè)之基”。
毛澤東在長沙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時,也26歲,也自撰創(chuàng)刊宣言:“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lián)合的力量最強。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p>
都全副身心地尋找真理,又都十分自信,手中握有的就是真理。都不乏對歷史的深刻領(lǐng)悟,不乏對未來的精心安排。就各自的政黨來說,都是非凡的領(lǐng)袖。
領(lǐng)袖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意志,與思想。
有的領(lǐng)袖提供意志,有的領(lǐng)袖提供思想。所以列寧說,需要一個領(lǐng)袖集團。
但列寧本人,既提供了意志,又提供了思想。
毛澤東也是如此。
蔣介石卻僅為他的黨提供了意志。提供思想的,是孫中山。
僅就此點來說,蔣也不敵。
(摘自《苦難輝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