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 河北省新樂市醫(yī)院骨科 050000
跟骨骨折是比較多發(fā)的一種骨折類型,常見于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尤其是更年期婦女更多見。我院自2010年以來共收治68例跟骨骨折病人,均進行手術治療,采取兩種手術切口,即外側“L”形延長切口和外側橫切口,對兩種切口在跟骨骨折術后發(fā)生切口不愈合的情況進行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為我院自2010-2013年收治的68例跟骨骨折病人,其中男56例,女12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1.5歲;交通事故11例,高處墜落傷57例。根據(jù)Es-sex-Lopresti分型,均為關節(jié)內骨折,其中舌形骨折合并移位26足,關節(jié)壓縮骨折42足;Sanders分型:Ⅱ型13足,Ⅲ型10足,Ⅳ型45足。采取外側“L”形延長切口31足,跟骨外側橫切口37足;手術時間:傷后4~12d,平均6.5d。兩組病人在年齡、致傷原因、骨折分型、手術切口選擇及手術時機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均在止血帶控制下手術,外側延長的“L”型切口:即在外踝上3~5cm跟腱與外踝、外踝與足底間1/2,跟骨的側壁做一L形的切口,向前至第五趾骨基底近側1.0cm,保護腓腸神經,剝離跟腓韌帶,將軟組織瓣包括腓骨肌腱及其支持帶在內一并向前上方掀起,顯露骨折。外側橫切口:外踝下方約1.5cm向前達跟骨前方跟骰關節(jié)處,向后指向跟骨結節(jié)方前的短橫形切口長約6~8cm,其下方剛好與距下關節(jié)面相對應,術中小心將腓腸神經皮支及隨行血管牽向一側,分離腓骨長短肌腱(根據(jù)術中情況向上或向下提起,以便更好地暴露距下關節(jié)),沿骨膜向上及向下銳性剝離,顯露距下關節(jié)、跟骰關節(jié)及跟骨結節(jié),骨折復位,依術中情況選擇是否植骨,以跟骨解剖型鈦板內固定。嚴密縫合切口,皮下置橡皮引流條,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并嚴格無菌換藥。
1.3 統(tǒng)計學方面 應用SPSS6.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測,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傷口愈合情況比較:由表1可知外側橫切口在治療跟骨骨折時,能夠明顯減少切口不愈合率。
由表1可知外側“L”形延長切口組發(fā)生切口不愈合率約為19.4%,外側橫切口能夠明顯減少切口不愈合率。兩組數(shù)據(jù)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側橫切口的愈合時間及骨折的愈合時間明顯優(yōu)于外側“L”形延長切口組,兩組愈合時間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術后傷口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術后傷口及骨折愈合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傷口及骨折愈合況比較(±s)
組別 切口愈合時間(d)骨折愈合時間(月)外側“L”形延長切口組 36.7±85.2 3.2±0.3 4.2±2.2外側橫切口組 17.2±3.5
在跟骨骨折術后并發(fā)癥中,切口邊緣的壞死和深部感染仍是嚴重的潛在并發(fā)癥,在這個區(qū)域的頑固感染尤其難以處理[1],所以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跟骨外側皮瓣主要由外側跟骨動脈、外踝動脈及外側距骨動脈供應,相互形成交通支。切口部位皮膚軟組織血循環(huán)較差,術后易引起創(chuàng)口邊緣皮膚壞死或繼發(fā)感染,導致創(chuàng)口不愈合的發(fā)生[2]。介于其特殊的解部情況,手術切口的設計對預防術后切口不愈合尤為重要,跟骨骨折手術恢復距下關節(jié)面及軸縱向移位,對于其預后也是至關重要的,外側“L”形延長切口,雖能將腓長神經及跟骨外側血管保留于皮瓣內,但不能直接暴露距下關節(jié),為了能更好地顯露術野,不惜擴大游離,牽拉皮瓣,加重并損傷軟組織血運,且縫合時張力較大,以“L”拐角處為重,易造成皮緣缺血壞死,從而繼發(fā)感染不愈合。而跟骨外側橫切口,手術切口小,并能較好地顯露并保護腓腸神經皮及隨行血管,其下方剛好與距下關節(jié)面相對應,向切口兩側銳性剝離,較好地顯露距下關節(jié)、跟骰關節(jié)。利于骨折直視下解剖復位,減少對軟組織損傷,縮短手術時間,且縫合時無張力,對血供影響不大,從而降低切口不愈合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跟骨外側橫切口相對于傳統(tǒng)的外側“L”形延長切口來說,組織損傷小,顯露充分,手術入路便于掌握,對于減少跟骨術后切口不愈合的發(fā)生是顯而易見的,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馮傳漢,張鐵良.臨床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244.
[2]阿良,陳賓,趙忠海,等.跟骨骨折外側延長切口不愈合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22):1749-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