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蕓 張勇輝 徐慶迎 高艷杰 曲鴻儒
1 天津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天津市安定醫(yī)院)300222; 2 天津市安寧醫(yī)院
抑郁癥是常見的精神障礙,具有高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最新報告顯示,預計到2030年,以抑郁障礙為主的心理疾病將位居全球疾病負擔的第2位[1],我國的疾病負擔調查數據顯示抑郁癥位于精神疾病的首位。由于抑郁癥為持續(xù)性病程,需長期甚至終生服藥,并且對患者社會功能有較大影響,家庭需要承擔主要照料任務,但目前對抑郁癥患者照料者的相關研究較少,有研究顯示精神障礙患者照料者中38%~60%存在抑郁癥狀,焦慮癥狀也很常見,特別是驚恐發(fā)作、恐怖癥和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的照料者[2]。本研究旨在研究抑郁癥患者照料者的社會心理負擔以及精神疾患共患情況,并探討影響照料者負擔嚴重程度的影響因素。
1.1 研究對象 按照入院或出院后隨診順序,隨機選取110例抑郁癥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料者,樣本量的計算根據Goldstein等的研究結果,即照料者家屬抑郁或焦慮的共患率是38%[3],計算出樣本量為104例,考慮到脫落,增加樣本量至110例?;颊吣挲g為15~50歲,性別不限;沒有照料者或抑郁癥狀繼發(fā)于軀體疾病或物質成癮者排除。抑郁癥的診斷依據DSM-IV標準[4],并由2名主治及以上精神科醫(yī)生做出統(tǒng)一診斷。病情嚴重程度做如下劃分。(1)中度:癥狀或功能損害介于輕度和重度之間;(2)社會功能嚴重受損時但沒有精神病性癥狀時,稱為重度抑郁,不伴發(fā)精神病性癥狀,反之,為伴發(fā)精神病性癥狀;(3)完全緩解:沒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超過2個月。
照料者的入選標準為:是患者的家庭成員,其大部分時間都用于照料患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負責患者的服藥,與患者感情深厚,并由于患者的疾病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情。排除標準為:患有嚴重的軀體疾病,藥物濫用史,有自殺傾向或精神發(fā)育遲滯,或拒絕參加研究。
1.2 研究方法 該研究為橫斷面的研究,所有患者進行如下評估:(1)精神檢查;(2)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排除嚴重軀體疾??;(3)大體功能評估量表(GAF)[5]。照料者進行半定式的訪談和體格檢查,并進行如下評估:(1)照料者壓力指數量表[6]評估照料負擔;(2)Zarit照料者負擔量表(ZBI)評估負擔程度護理者負擔量表中文版的應用與評價[7];(3)HAMA和HAMD用于評定情緒狀況。
1.3 統(tǒng)計分析 數據分析使用SPSS17.0。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關系數進行統(tǒng)計,雙側檢驗,統(tǒng)計學顯著性水平為P<0.05。
2.1 人口學資料 抑郁癥患者中,30例(27.3%)為中度抑郁,29例(26.4%)為重度不伴精神病性障礙,27例(24.5%)為重度伴發(fā)精神病性障礙,11例(10.0%)為部分緩解,13例(11.8%)為完全緩解。患者平均年齡(33.3±4.01)歲,63例(57.3%)為男性,47例(42.7%)為女性。
2.2 照料者負擔 根據CSI和ZBI評分結果,重度抑郁障礙伴發(fā)精神病性癥狀患者的照料者負擔大于重度不伴發(fā)精神病性癥狀、輕中度患者、部分緩解和完全緩解抑郁癥患者照料者,并且差異具有顯著性(F=147.2,F(xiàn)=150.8,P均<0.05),見表1。
2.3 照料者抑郁焦慮情緒 根據HAMA和HAMD評分結果,重度抑郁障礙伴發(fā)精神病性癥狀患者的照料者抑郁和焦慮得分大于重度不伴發(fā)精神病性癥狀、輕中度患者、部分緩解和完全緩解抑郁癥患者照料者,并且差異具有顯著性(F=255.2,F(xiàn)=193.9,P均<0.05),見表2。
表1 抑郁癥患者照料者照料負擔(±s)
表1 抑郁癥患者照料者照料負擔(±s)
注:單因素方差分析;CSI:照料者壓力指數;ZBI:Zarit照料者負擔量表,*P<0.05。
組別 CSI評分 F值 ZBI評分 F值中度抑郁 3.9±1.226.7±1.12重度,不伴精神病性癥狀 7.8±2.30 8.9±2.04重度,伴精神病性癥狀 8.5±1.30 147.2* 11.3±3.27部分緩解 4.0±2.06 5.0±1.60 150.8*完全緩解 1.9±0.64 3.0±0.21總分 6.4±2.198.4±214
表2 抑郁癥患者抑郁焦慮情緒(±s)
表2 抑郁癥患者抑郁焦慮情緒(±s)
注:單因素方差分析;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P<0.05。
組別 HAMD評分 F值 HAMA評分 F值中度抑郁 15.6±3.2216.8±0.76重度,不伴精神病性癥狀 20.8±2.81 25.0±1.38重度,伴精神病性癥狀 29.8±3.18 255.2* 28.2±2.53部分緩解 13.0±1.93 14.8±0.66 193.9*完全緩解 7.2±1.00 8.2±1.91總分 19.91±7.5620.4±3.03
2.4 照料者負擔影響因素 照料者負擔與抑郁癥患者總體功能評估得分呈明顯負相關,與住院次數、照料者年齡、照料者的抑郁焦慮情緒程度及電休克治療次數呈正相關,見表3。
表3 照料者負擔影響因素相關分析
抑郁癥給患者、醫(yī)療和社會經濟水平都帶來嚴重影響,本研究顯示,重度抑郁癥伴發(fā)精神病性癥狀患者的照料者負擔最重,可能的解釋是重度抑郁癥患者的社會功能、職業(yè)功能和社交能力等受損程度較重,從而為照料者帶來更多經濟和精神負擔。根據HAMD和HAMA量表評分,重度抑郁伴發(fā)精神病性障礙患者的照料者抑郁焦慮情緒明顯高于其他較輕類型抑郁癥患者的照料者,Levin[2]的研究也報道照料者有較高程度的焦慮、失眠、抑郁和精力耗竭。Cuijpers[8]則發(fā)現(xiàn)大約有1/3照料者有臨床抑郁的癥狀,Beavers和Hampson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照料患有情緒障礙的子女照料者中38%~60%患有抑郁癥狀,但其中大多沒有進行治療[9],照料者描述精神狀態(tài)的頻率依次為:壓力大(70%)、疲勞(66%)、抑郁(40%)、孤獨(36%)。文獻一致研究結果顯示,相比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患者行為問題出現(xiàn)頻率是照料者壓力最強的預測因素[2],照料者面對突發(fā)情況的出現(xiàn)時壓力和焦慮程度明顯增高,尤其是照料者沒能力應對患者的行為問題時,上述研究與本研究一致,重度抑郁伴發(fā)精神病性癥狀者的照料者壓力和情緒問題最為嚴重。之前研究顯示,多次的精神科住院治療與照料者負擔呈正相關,照料者對患者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和無能為力感通常會容易產生氣憤情緒[10],本研究與上述結果一致,住院次數與照料者負擔顯著相關。
本研究也存在其局限性,由于調查信息來源于患者和照料者的主觀描述,因此會存在信息偏倚。此外,由于樣本量的限制,不能更全面地納入所有有可能對照料者負擔有影響的因素,比如照料者人格特征、宗教信仰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因此,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且采用縱向研究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結果。
[1]Maurer DM.Screening for depression〔J〕.Am Fam Physician,2012,85(2):139-144.
[2]Saleh ES,Gomaa Z,Jamal RA,et al.Psychosocial burden on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mood disorders〔J〕.Middle East Current Psychiatry,2013,20:216-222.
[3]李喆,孫學禮,張波,等.住院抑郁患者的家庭負擔及其與家屬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1,11(5):500-504.
[4]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text revision〔M〕.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
[5]Hall RC.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A modified scale〔J〕.Psycho-somatics,1995,36:267-275.
[6]姜小鷹,王麗霞.腦卒中照顧者壓力量表中文版的測試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2):1-2.
[7]Epstein-Lubow G,Gaudiano BA,Hinckley M.Evidence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s Caregiver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s a screening measure for depression〔J〕.J Am Geriatr Soc,2010,58:387-388.
[8]Cuijpers P.Depressive disorders in caregivers of dementia patients:asystematic review〔J〕.Aging Ment Health,2005,9:325-330.
[9]Beavers R,Hampson RB.The Beavers System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J〕.J Fam Ther,2000,22:128-132.
[10]Berk M,Dodd S,Callaly P,et al.History of illness prior to a 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or schizoaffectivedisorder〔J〕.J Affect Disord,2007,103:1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