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蘭
內(nèi)容摘要:語文新課標下的自主學習是要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同時加強合作交流,使學生少走彎路。這是一種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學生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各種任務行為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自主 高效
什么是自主學習?語文新課標下的自主學習是要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同時加強合作交流,使學生少走彎路。這是一種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學生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各種任務行為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
自主學習下不堪的現(xiàn)狀:
1.教師的引導缺乏驅(qū)動力。
目前的自主學習出現(xiàn)了一些怪相:教者或是大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但討論出來的結(jié)果卻差強人意;或是課前設計好問題,回答時,一個答不出來就換另外一個學生,換呀換,一直換到有學生答出來為止。萬一學生不能回答出來,教者就會千方百計地追問,學生說不出來,教者就會自己帶出答案,化解尷尬。而真正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者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當學生為學習內(nèi)容發(fā)生爭論,意見難以統(tǒng)一時,教者要能集中問題,適當點撥,化難為易;當學生對問題百思不解時,教者要適當講解,讓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受。教者的引導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的,可以表現(xiàn)為一種啟迪、一種激勵:當學生迷路時,不是輕易地告訴他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辨別方向;當學生畏懼登山時,不是硬拽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nèi)在的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學生的學習缺乏目的性。
課堂上,教者往往會讓學生去合作討論、展示討論,表面討論得熱烈,實際收效甚微。簡單的問題,沒必要浪費時間讓學生“一本正經(jīng)”地討論,而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限于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閱歷的淺薄,即使“挖地三尺”,也不可能討論出個“丁與卯”來,所以教者讓學生作“討論狀”,毫無意義。
3.學習的效果缺乏過程性
教者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提出的要求不具體不明確,造成學生學習的茫然,缺少針對性和目的性。教者和學者都只注重結(jié)果的正確性,卻忽視了對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高效學習的高效方法:
1.學生的質(zhì)疑是高效學習的開始。
每篇課文學習前,教者會布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這就是指導學生在預習中質(zhì)疑;學習文本時,教者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去讀書,遇到不懂的問題,先自己讀書,看能不能弄懂,自己弄不懂的可以同桌或小組討論,把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出來。通過長期高效的指導與訓練,學生不但學會了如何去發(fā)現(xiàn)問題,還知道了如何去解決問題。
教學文言文時,教者不必采用傳統(tǒng)的逐字逐句幫學生梳理文本的方法疏通文意,可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教者可以先讓學生結(jié)合書下注釋自讀課文,勾畫圈點出不會的詞句,然后由會的學生去交流解答,教者只需作適當?shù)难a充即可。這樣初讀文言文,學生就不再呆板地接受,而是積極的去解決,字詞的疏通不再費時費力。當全班學生不再提出不會的字詞自信滿滿的時候,教者可以有選擇性地出示學生忽略的重點字詞,以檢查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查缺補漏。這樣疏通文言文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者的引導作用,沒有填鴨式的硬塞硬灌,而是在師生關(guān)系平等的情況下,輕松解決了文意疏通的難題,學生也能體會到前所沒有的成就感;
教者還應激發(fā)學生在不疑處質(zhì)疑的興趣。那些文中沒寫到的地方,往往是文章最能突出主題也是學生最易忽略的,教者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多做思考。在教學《愛蓮說》時,教者提出“以往我們所學的詩詞贊美‘蓮‘別樣紅 ‘無窮碧,為什么周敦頤在寫‘蓮時沒有寫蓮艷麗的色彩呢?是他忘記了嗎?還是有什么特別的原因?”這個問題,學生就會在已有的認知上產(chǎn)生新的沖突,便會去討論、研究。通過探討,學生既能了解“蓮”的高雅樸素的形象,又能感受到“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質(zhì)與艷麗的“紅”和“綠”是格格不入的,更加能加深學生對“蓮”高潔形象的理解。文章學完后,教者可以鼓勵學生提出質(zhì)疑:“這樣的‘蓮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嗎?”巧妙地將學生的學習引申到課外,使疑問成為學習的新起點,讓學生不斷地去探究、發(fā)現(xiàn),從而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學生的思考是高效學習的深入。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離不開思考,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八肌痹诟咝У恼Z文學習中尤為重要,是高效學習的核心。
教者引導學生將閱讀與思考緊密相連,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就必須不斷地思考,不斷把語言轉(zhuǎn)化為形象,在頭腦中加工處理。初讀文本時得讓學生思考寫了什么,深入讀文本時得讓學生思考是怎樣寫的,體會讀文本時得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寫,使學生所有形式的閱讀都圍繞思考展開的,這樣的讀才是真實有效的。
教學散文《散步》時,教者通過問題的引導幫助學生思考得更深入,教者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文中景美、人美、情美,你從哪一句哪一段讀出了什么美”的回答句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在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者可設計“一家人溫馨散步的場景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最讓你感動的人物是誰,為什么?”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強烈地再讀文本的興趣;在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者可出示寫作背景,與學生共同探討“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是整個世界?”,在教者的步步引導之下,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愛與責任”的表面,而是會上升到“生命”這樣一個高度,這就是問題引導文本閱讀法。教者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學生的認知逐漸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3.學生的朗讀是高效學習的基石。
學生預習或初學文本的讀為感知讀,目的是感知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建立初步的形象,使語言文字所描繪的人、事、景、物,在頭腦中“活”起來,形式多為朗讀;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讀稱為理解讀,強調(diào)的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這種方式的讀以默讀為主。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一邊讀一邊想,在不斷質(zhì)疑、解疑的過程中,對文章的理解一步一步深化;研究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在討論的過程中進行的,讀完后依然可以討論、辯論、爭論。研究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默讀;體味讀也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將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及獨特的心理感受通過讀的形式外化出來。此種形式的讀多為有感情的朗讀或分角色朗讀。endprint
這些讀的方式不但在整篇文章的教學中循環(huán),而且在每一課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
教學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時,教者可以首先通過大聲讀集體回憶與物候有關(guān)的古代詩詞來激發(fā)學生想要了解物候的興趣,接著可以教會學生采用精讀、默讀、瀏覽這三種方式去讀此篇文章。在初讀文章的時候,教者可讓學生緊扣“物”與“侯”兩個字去瀏覽,篩選主要信息,弄懂什么是“物”,什么是“候”;通過默讀教者讓學生去概括“什么是物候”,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默讀文章;最后通過精讀體會語言的準確性,這樣的閱讀方式符合學生學習說明文這種文體時的理性思維的要求。
4.學生的討論是高效學習的火花。
合作學習能給學生帶來一生的財富和快樂。研究表明,學習者如能在學習中感到趣味,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在學習中表現(xiàn)得更好、更有效率。教者應該把握好學生討論的時機,討論必須在學生充分讀書,產(chǎn)生疑問,并且這些疑問是自己無法解決時進行的;教者引導學生討論的內(nèi)容必須是學生有疑問或是文章的重點、難點的地方;學生通過這次討論確實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絕不是偽討論;討論必須是在教者帶動下的大多數(shù)學生參加的學習活動,既有師生互動,又有生生互動,是一個多元互動的過程。
教學《臺階》時,教者在引導學生“走進臺階——初識父親”“我來導演,聚焦父親”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之后,抓住討論時機,展開了一個“博客論壇——話說父親”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充分參與到“這位勤勞善良的父親,在自己的夢想實現(xiàn)后,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他這樣做值得嗎?”的討論中,在討論中學生進一步走近了“父親”這一輩的自尊要強謙卑善良的農(nóng)民形象,正是他們的勤勞與善良才使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下來,作為后輩的我們要以他們?yōu)榘駱樱ぬ崒?,為祖國的未來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高效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了“教者一味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聽講”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在教者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使學生從依賴性、封閉性的學習走向獨立、合作、開放的學習。教者只有不斷地嘗試、探索和創(chuàng)新,促進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和完善,才能讓這種全新的學習模式更高效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才能更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寶應縣西安豐鎮(zhèn)初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