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賓
2013年1月6日,據(jù)《京華時報》報道,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張國華,受賄后噩夢連連,常常半夜大叫:“不要抓我?!苯?jīng)妻子劉淑平進行“心理輔導”后,張國華陸續(xù)將2000萬元收入囊中,現(xiàn)房就有16套……事情敗露后,最終,夫妻雙雙鋃鐺入獄。雖然,筆者現(xiàn)在不知道這位“賢內助”給張國華說了什么,但是,這件事告訴我們,對于官員而言,只要他們的貪腐心理強有力地壓住自身的黨性修養(yǎng)、道德自律時,違法亂紀就會成為心安理得。當“不要抓我”的畏懼在貪腐心理的引誘下獲得“心安理得”時,隨之而來的“伸手”似乎就獲得了某種異化道德的“慰藉”。
從近些年腐敗官員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出官員腐敗的基本心態(tài)。他們從起初的“斷然拒絕”到“半推半就”再到“權錢交易”的變化,往往受貪婪圖報、鉆空投機、攀比失衡、勞苦補償這四種心理的影響,當然不同的個體可能這四種因素起的作用不一樣。筆者驚異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出官員貪腐的四種基本心理呢?
人性的貪婪
就近些年已經(jīng)公布的官員懺悔錄來看,貪婪成了不少貪官腐敗的原動力,這一點也不足為奇。作為生命個體的官員,他是一個物質意義上的自然人,生命肌體與生俱來就具有對于錦衣玉食的貪戀,對于美色、榮譽、財富、尊重的貪婪。
正如西方哲學家康德所說:“人覺得他自己有許多需要和愛好,這些完全滿足就是所謂的幸福?!必澒偻粫驗橐呀?jīng)擁有了許多東西(房子、名表、情婦等)而歇手,相反,他們仍然會無止境地貪欲這些東西,在學者徐賁看來,“他們并不真的需要這些東西來滿足他們實際的人生需要,他們追求的是充填無止境欲望的滿足和由此而來的‘幸?!?。
誠然,追求幸福是你我的權利,幸福沒有錯,錯的是如何追求幸福。正如之前所說的那樣,作為生命個體滿足生理需求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人總是有種對于此岸世界的不滿心理,在對彼岸世界滿懷憧憬的價值投射下,彼岸世界的絢麗多彩使人無法抵擋誘惑,并對自己追逐貪欲的行為產(chǎn)生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正義感,似乎自己的一切貪婪舉動都成了可以理解的行為。作為官員,如果他對于所謂幸福的追求發(fā)展到貪欲時,手中的權力必將隨之成為他們踐踏法律、道德滿足個人私欲的法寶。
所以說,貪欲成了一些品行不端官員貪腐的原動力,成為他們以權謀私的最終立足點與出發(fā)點,此言并不為過。在對于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等等的追求過程中,似乎規(guī)則、約束以及以往的說教都顯得那樣的無力??膳碌氖?,對于大多數(shù)追求貪欲的官員而言,在官本位思想浸潤下,權力所帶來的殊榮使他們變得忘乎所以,他們似乎并不反思自身追求所謂幸福是否具有合理、合法性。
權力運行的固有矛盾
從權力的角度來看,公權力的行使原本是為了調節(jié)利益沖突,促進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市場經(jīng)濟的基本運行法則要求作為市場管理者、調控者的官員們本著公平、平等、開放的原則,建構市場的運行秩序。
然而,權力一旦產(chǎn)生,因為要與帶有利己之心的自然人相結合,所以很可能會與這種秩序相沖突,進而發(fā)生變異,導致不是權力服務市場,而是干預市場利益分配。究其原因便是,市場資源的配置權力也是一種資源,它決定著資源往哪配置,配置多少,什么時候配置。在時空矛盾的現(xiàn)實情況下,掌控了這種資源配置的權力就意味著掌控了利益博弈的主動權。試想,在貪欲原動力的驅使下,在對于財富、權力的追求下,在掌控擁有資源配置的權力下,一些缺乏自律的官員很難做到不伸手。
筆者認為,這是權力運行的固有矛盾,公共權力無論如何也不會撇開私人來獨自運行,它總需要個體來發(fā)揮作用,這就導致帶有公共屬性的權力和必然包含自然屬性的個體之間需要某種結合。
此外,我國自古以來官本位思想特別濃厚,即便是今天,一些地方官場依舊存在著官本位思想的殘余,這種思想的存在會給體制內外的兩種人產(chǎn)生極強的貪欲。就體制內而言,在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權力的來源、決策的制定、話語權的大小、價值的判斷等都會與官員職位的高低掛鉤,上級和下級享有的各種資源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當然這種職權范圍的鮮明化有利于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有利于區(qū)域治理的暢通。但是,從運行權力的公務員個體來看,權力的鮮明隸屬關系,無形中給了公務員個體相應的物質與榮耀的差別,而這種來自于權力的差別所附帶的物質榮耀差別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官員追逐的目標,同時也激發(fā)了官員的貪欲。
就體制外而言,一些人將公務員看成了一種職業(yè),看成了撈取資源、財富的途徑,在官本位思想的浸染下,當官似乎在一些人看來就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貪欲,試想,在這種社會氛圍的影響下,貪欲很難不被異化為貪婪。
“賭徒心理”
“賭徒心理”往往和“投機心態(tài)”相關聯(lián),擁有這種心理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賭場中贏了的人,一種是賭場中輸了的人。對于前者而言,因為贏了,自認為運氣好,憑借自己能力強,所以過于自信,總是抱有僥幸心理,所以貪婪成性。而對于后者,因為輸了,總是試圖翻本,所以無論如何還是要繼續(xù)下去,只有這樣才能有希望翻本。
這兩種情況對于腐敗官員的影響力都很大,一些官員以自身權力為依托,要么通過權力聯(lián)盟進行腐敗,要么直接以自身權力為核心建立一個具有資源調動能力的腐敗圈子。以同學、同事、同鄉(xiāng)等身份為黏合劑進行權錢交易。他們以此為憑借,試圖獲取更多的財富,他們?yōu)榱私疱X不惜踐踏法律,圈中所占據(jù)的權力和財富資源,使得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僥幸逃脫法律的制裁,即使出了點麻煩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擺平。此外,即便是遇到了致命的麻煩時,選擇制造更大的麻煩來堵住漏洞往往成為了鉆空投機的手段。而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僥幸心理在起作用。
據(jù)《檢察日報》2014年2月18日刊文,四川省雅安市副市長譚向紅在懺悔錄中寫道:“為了收受這些錢,我的膽子越來越大,甚至還私下注冊公司通過轉賬的方式收錢。1997年至2004年六年多時間中,我以這種方式收受錢財180余萬元。用這種隱蔽的方式收錢,我在為自己的聰明沾沾自喜時,也產(chǎn)生了僥幸心理。我認為,為別人辦事,這是自己應該得到的回報。心存僥幸的主觀因素,讓我在嚴重違紀違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就以往的官員貪腐紀實來看,外部環(huán)境對于官員投機心理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官員心理變化幾乎都來自于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特別是目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深水區(qū),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和經(jīng)濟結構的調整,一些舊有制度出現(xiàn)了某種程度上的不完善之處,而這種不完善的外部環(huán)境成為官員貪腐投機的切入點。
首先是一把手權力過大。一些貪腐官員特別是一把手往往由于手握重權,所以有恃無恐,這樣就會形成僥幸心理,同時,“有權時撈一把,逮住了自認倒霉”也成為僥幸心理的“助推器”,隨之便產(chǎn)生了賭徒心理。作為一把手,他們很多時候熟諳法律和制度的漏洞,對于制度處罰的規(guī)避能力很強。
對于一把手腐敗而言,權力來之不易,他們很少愿意為了貪欲冒丟掉烏紗的風險,或許更合理的解釋便是對于“絕對權力”的威力充滿自信。例如一位一把手寫道:“在收受錢物時總認為別人不會知道,可以瞞天過海,總是用一種僥幸的心理來做自我安慰?!?/p>
其次是有制度無監(jiān)管。黨的十八大提出必須堅持完善權力制約監(jiān)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得到正確行使。就目前來看,我國的權力監(jiān)督體制還不完善,權力與監(jiān)督之間存在隸屬關系,大多數(shù)部門監(jiān)督機構同時受同級地方黨委和上級監(jiān)督,進而導致監(jiān)督者受制于被監(jiān)督者,如此一來,對于同級黨委或行政首長的監(jiān)督就很難落到實處。有的時候,對于下級的監(jiān)督也會因為上級或者同級黨委的影響變得乏力,致使一些腐敗分子利用關系、金錢、人情、權力,行走在監(jiān)督的缺陷中逃避法律的懲罰。
正如一位貪腐官員在他的懺悔錄中寫道:“自己作為一個局長,對上級的監(jiān)督、同級的監(jiān)督不當一回事,用各種解釋來進行搪塞,自我開拓,使自己脫離了組織與群眾的監(jiān)督,使自己在組織與群眾的監(jiān)督中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聽不進組織的批評,聽不進同志們的關心,我認為這樣一個失去監(jiān)督的權力,是我走到今天的必然。”
攀比失衡
在心理學中,攀比心理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征,即個體發(fā)現(xiàn)自身與參照個體發(fā)生偏差時產(chǎn)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正面的攀比可以提升一個人積極的競爭欲望,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而不理性的負面攀比往往會使心懷攀比的人在缺乏對自身所處條件正確認識的情況下步入攀比中不能自救,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我極其錯誤地認為,自己不分管資金、工程、物資、采購,也就不可能存在權錢交易,逢年過節(jié)收點禮金只是‘小東西,比我手伸得長的大有人在。思想防線一旦失守,就一發(fā)不可收拾,結果由小到大,積少成多,最終走上了嚴重違法犯罪道路。”安徽省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建明在他的悔過書中如是寫道。
如今,官員中的攀比心理最終釀成腐敗的并不鮮見,身處官場的官員們彼此所持的心態(tài)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之間以某種興趣愛好、社會關系必然會結成一個交際圈子,一般情況下,權力大的官員其社交圈子也相應廣泛,并且圈中人的身份地位相應也高得多。這樣一來,圈中彼此的差異性必然會很大,有的人權力大,有的人財富多,也有的人知識多……也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攀比似乎很正常。就像王躍文的《國畫》里面所寫的,一個官員他換了一個杯子,其他人都可趕潮流一樣的,換一個和他同樣的,或者是比他更好的,就算在這小的細節(jié)上都進行著攀比。
對于官員而言,最開始萌生攀比心態(tài)的原因與其說是物質上的差異,倒不如說是源于“面子”,身在官場,一些人似乎習慣了與自己身份相匹配的“榮耀”,這種源于古代中國殘留的觀念成了時至今日官場運行的潛規(guī)則之一。愛“面子”、爭“面子”成了官場乃至社會的習慣,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很多時候,中國人是生活在“面子”里,在中國人看來,給“面子”就是給“尊重”,如果你不給人面子,很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報復。
正是在這種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些注重“面子”的官員渴望處處得到別人的羨慕,得到仰慕,所以他們需要攀比,在攀比中他們獲得了所謂的快感與尊嚴,同樣在攀比中,他們比出了失落與憤怒。然而,他們不會因憤怒、失落而就此止步,為了迎頭趕上,權力作為官員擁有的獨特優(yōu)勢便成為腐敗官員迎頭痛趕的“絕招”。
在官場中,官員攀比較為普遍的是與“大款”攀比,在攀比之余,他們會形成一種自慚形穢而心理失衡。隨之便在彼此間的對比中進行“自糾”,比如一些官員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學歷高、辦事能力強、付出的努力多,然而收入?yún)s差距很大,所以他們便以權謀私,尋求權利自肥。而且,一個人只要邁出第一步,心理的防線便會頓時倒塌,從此以后就會越來越腐敗,越來越放肆。
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文強在悔過書中發(fā)牢騷:“十多年一直在公安局擔任副局長……看到比自己資歷短、業(yè)務又不熟悉的人都得到提拔,產(chǎn)生不滿情緒,升官不成,就亂用權?!贝送?,被稱為“紅頂商人”的浙江省衢州市原市委常委、巨化集團董事長葉志翔,談及犯罪心路歷程時也說:“我擔任巨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后,與一些較為成功的浙商交流中,心理很不平衡……與他們比我的優(yōu)勢更多、付出更大,但與得到的確實不成比例?!笨磥?,因官場攀比最終鋃鐺入獄的不乏其人。
前提錯誤的“勞苦補償”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教育,“付出就會有回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等等類似的話語體系,這些生存名言中暗含了人們對于付出與回報的思考,也激勵了不少人奮發(fā)圖強。
誠然,付出渴望回報,回報最終需要付出,這是無可爭議的人生哲理。但是,如果用在官場上就會變味。究其原因是因為,以往人們說的付出就會有回報,是指對于純粹的個人所擁有的非公共屬性資源的付出,這種付出并不含有對于公共資源的竊取,因而對于每個個體而言,他所調配的資源與其所擁有的資源都是具有非公共屬性的,這就決定了,他們的付出是公平的。然而,腐敗官員們所持有的“回報論”卻是另外一種變種,他們手中的公權力是姓“公”,它不是任何個人的權力,而是國家的權力、公共的權力。腐敗官員的“回報論”異化了公權力,將公共權力淪為自身謀取財富的手段。
與此同時,付出與回報的掛鉤還會產(chǎn)生一個問題,即為了回報去付出,一旦這種心理成為官員為人處世的法則時,強大的功利性會激發(fā)權力尋租以及權力贖買。
客觀來看,導致官員腐敗的原因很多,但是,從心理角度探尋官員貪腐的緣由是我們反腐敗不可回避的話題。貪婪圖報,謀利求富;鉆空投機,僥幸自恃;攀比失衡,盲目從眾;勞苦補償,預設退路等心理病癥,對于官員貪腐具有很強的誘導性,所以,關注官員貪腐心理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