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徐文俊
摘 要: 學習是一種行為,在其背后有著“動機”這一因素的強烈作用。強有力的動機,往往是人們完成某些不可思議的事情的前提。針對當前高職類學生當中出現的一些學習問題,作者發(fā)現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一種有效改善并維持學生學習行為的方法。本文緊緊圍繞“學風建設”展開實踐,積極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風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高職生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
關鍵詞: 學風建設 學習動機 掌握目標 心理輔導
當下,如何引導學生重視學習、熱愛學習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在多年班主任生涯中,我一直在嘗試探索如何在班級中采用科學的方法營造優(yōu)良的學風氛圍以帶動學生學習。我認為,學習首先是一種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任何一種行為背后都存在與之相關的需要和動機。強有力的動機,往往是人們完成某些不可思議的事情的前提。
在當前的高校班級管理體系中,班主任工作多數采用各種規(guī)章制度、激勵、賞識、肯定、情感等方式進行,往往付出很多,收效甚微。甚至有時無意的一言不慎或是一個表情有誤,都會導致學生的強烈逆反甚至是激烈對抗。為此,我開始頻頻接觸心理學類書籍,《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有關動機的理論和應用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我思考:如果將動機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融入到學風建設中,那么能否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改善和保持起到積極的作用?借用該書的理論闡述,不難發(fā)現:一是運用外在的規(guī)章制度與激勵懲罰措施改善學生的行為,成效周期短但效果較差,并且由于心理現象的復雜性,很難確定管束措施能否真正被學生接受并踐行;二是如果從動機入手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動機,從而激發(fā)其學習行為,將是一種成效周期長但效果較好的一種方式。
一、案例主題
我校高職生的不良學習風氣現象主要表現在遲到曠課、課堂紀律松散、課外時間都花費在電腦游戲和兼職等事務上、課程任務馬虎了事等方面。在以往的教學管理中,通常采取考勤、處分等方法,強行要求學生學習,對違規(guī)的學生進行懲罰以示告誡。這些措施的施行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隨著檢查力度的變化而變化,檢查嚴則效果好,檢查松則效果弱。不能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氣有所改觀。在與部分學生的溝通中甚至還發(fā)現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逆反、抵觸等。因此,我們在采用見效快的方法的同時還需要施行一個長效辦法,引導和教育學生自愿回歸課堂、回歸學習。
二、案例背景
王某,2011年9月進入我校傳媒專業(yè)學習。接新生時,他憨厚而健康懂事的形象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閱讀完班級學生材料之后,我發(fā)現他的入學成績在班級中排名靠前,屬于學業(yè)成績基礎較好的那種類型,被我委任為班級的組織委員。但是問題非??焖俚爻霈F了,班級考勤記錄表反映他經常遲到,任課教師反映他在課堂上的聽課狀態(tài)不佳,不是玩手機就是睡覺,課程任務也是應付居多。在大一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他的大部分課程都是以較低的分數通過,綜合測評處在班級后列。
三、案例問題實踐
自從王某出現上述一系列問題后,我對他予以了關注,發(fā)現王某對學習興趣下降,個性比較要強,又是單親家庭子女,沒了家人和中學的嚴格管束之后,又有了“電腦”這一“好友”,入學一個學期后,他把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玩游戲上,在學業(yè)上花費的心思越來越少?;谝陨锨闆r,我安排時間和他進行了多次交流,但交流效果不佳,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說,他多數時候不說話,甚至有時候還讓我感覺到他對我似乎有抵觸情緒。于是,我改變了方法。我再次查閱他的檔案,發(fā)現他在高中階段,因為單親家庭的關系,并且母親在外打工,缺少管束,均是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被逼學習,自覺性不高。進入大學后,學習環(huán)境相對寬松,沒有老師和家長的日夜督促,也沒有了學生間的你追我趕,自制力差的他一開始還掛念母親的辛勞經常外出兼職,在發(fā)現兼職增長了一些技能之后,隨著電腦“好玩”的功能被挖掘,他就在很大程度上丟開學業(yè)一心撲在了玩兒上。而且王某內心更加獨立,思考問題和處理事情時較為自我,采取強壓的辦法往往會適得其反,如果從其內部動機入手,那么效果會好一些。
四、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結果
(一)理論思路
在教育領域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建設優(yōu)良學風的關鍵之一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如何使這種學習積極性得到長久保持呢?當今社會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高校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尋覓一條適宜學生發(fā)展和成長的科學道路。也許,我們可以從動機入手。
1.動機、學習動機的內涵和作用。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動機(motive)是由目標或者是對象引導、激發(fā)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e)是指個體由一種學習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fā)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雖然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它,但是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外在行為如任務的選擇、努力的程度、對困難的態(tài)度和堅定性等,間接推測學生學習動機的性質和強度等。一般認為,學習者學習動機越高,越強烈,那么產生的動力就越強,對學習的促進更為有力,學習效率(learning efficiency)肯定非常高,而學習動機強度低的話,相應的學習效率就會低一些。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喚醒學生內心的學習欲望,從而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我們發(fā)現,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首先要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
2.表現目標和掌握目標。
成就目標是個體在日常情境中,對自己所從事的某一項活動的目的或意義的知覺,個體需要通過活動證明自己的勝任力(能力)。它在實際上反映了學習者在從事學習活動當中的原因和目的,同時建構了相應的評價標準和原則。在學習活動中,評價學習者的成功標準有三個:(1)任務標準,即看學習者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并達到了學習任務本身的要求;(2)自我標準,這個是看學習者是否超越了從前的自己,也就是說同樣一個任務,學習者現在做會比以前做得好;(3)他人標準,在這個標準下,個體會把自己的學習結果或是成就與身邊參與同樣任務的個體的學習結果或是成就進行比較。
美國心理學家德韋克等人認為,一是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對于“能力”這個特質的看法;二是認為個體對于成就目標的選擇會受到其對能力看法的影響。實踐表明,掌握目標定向下的學習者把學習看做是一個發(fā)展自我能力的機會,只要其付出了努力,學習了東西,那么無論是否成功,個體都會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成績目標定向下的學習者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學習活動的成果證明自己的能力,避免被人看做能力不足。因此,我們應當盡量引導或鼓勵學生確立掌握目標。
我校不少高職類學生總是與他人進行最后學習結果的比對,而不是就課程學習的掌握程度進行比對。直接導致上課不認真,考前超認真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在教學管理實踐中,營造良好學風的關鍵在于鼓勵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時以自己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為標準,考察自己的學習收獲,而不是對比別人的表現和完成情況。
3.自我效能感。
這一名詞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具體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zhí)行獲取特定目標的活動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即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信念。已有的教育研究顯示,成就目標與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即:一是學習者的目標定向方式影響其自我效能感;二是自我效能感對學習者成就目標的動機行為模式有調節(jié)作用。
(二)操作方法
針對我班王某出現的情況,我依據心理輔導的原則,嘗試激發(fā)并培養(yǎng)其學習動機,鼓勵王某確立適宜的學習目標,慢慢改善自己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成績。
1.建立關系,共情感受。
在事先調查中,我已經了解到王某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學生,自制力較差,針對這些情況,我先從理解他的內心入手——共情,以期進一步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在與王某的前期對話中,我與他聊起了他所鐘愛的網絡游戲,談話中我了解到,他酷愛玩游戲的原因在于在游戲中,他往往會體驗到一種快樂的感覺。他自己也說,這種快樂的感覺被他自己理解為是游戲比較好玩,不像學習那樣枯燥無味。我敏銳地覺察到,這是我對他進行學業(yè)輔導的一個突破口。我認為,王某之所以能夠有這種愉悅體驗,是因為他能夠完成游戲中的任務,每完成一個游戲任務都會產生成功感,從而感到滿足。如果能幫助他在學習中建立這種感覺,那么將是讓他從愛玩游戲到愛上學習的一個轉折點。以往經歷已使他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感,所以讓他此時就開始投入到學習中為時過早,我們需要先從改變他的認知也就是思想開始。
2.改變認知,提升自我效能感。
前期談話結束后,由于受到關注,王某的行為有了些許改變,但變化不明顯。為此,我組織了與他的后續(xù)談話。從王某的言談和他的表現中我驚喜地發(fā)現,他已經確立了表現目標,具體表現為開始會關注我對他的看法,從而有意識地克制自己的一些行為。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個體比較在意與自己關系較好的人的看法,這說明一方面我和王某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咨訪關系,另一方面他會在乎我的看法,從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
在工作中我發(fā)現,引導學生從表現目標到掌握目標的轉化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這個轉化的難處在于如何才能幫助其實現認知上的改變。為此,我決定從給予王某積極的強化和幫助其建立自我效能感入手,改變其認知。首先,我使用了心理咨詢當中的接納和尊重技術,對他積極的表現予以關注和贊揚,幫助他建立高自我效能感,從而促使他確立掌握目標。即幫助王某尋找成功之處,支持他的自信。但是,我一開始的做法是嘗試幫助他將游戲當中的那種成就感遷移到學習當中,但實踐后我發(fā)現這個方法是不可行的,因為一是遷移效果不理想,二是有可能再度讓他沉迷于游戲中,此時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通過對那些學習優(yōu)秀學生的觀察,我發(fā)現那類學生普遍在意自己是否學習了新的知識,并且能否成功地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每當他們能夠成功并熟練地操作運用新知識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滿足感,這其實就是掌握目標的精髓,我意識到這正是我所需要的。
3.樹立目標——實現目標,改善行為。
要想使得王某體會到學業(yè)中的成就并不簡單,盡管他有較好的學業(yè)功底,但由于長期以來的不良習慣,他很難適應現在的學習。我首先聯(lián)系他的任課老師,專門為他布置了一些簡單的學業(yè)目標和任務,鼓勵他慢慢完成,每當他完成一個任務時,我都會幫助他體驗那種完成任務時的成就感,并一步一步使得這種感覺擴大。經過將近一個學期的努力,王某終于實現了從表現目標到掌握目標的過渡,現在的他已經明白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取得高分,鍛煉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識才是關鍵。最讓人欣慰的是,他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完成以前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曾說:我真不敢相信自己在沒有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會去看書學習,這對于以前的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我覺得嘛,這做起來真的挺簡單的。”我發(fā)現,他的高自我效能感已經建立,而且相應確立了掌握目標。
4.觀察反饋。
盡管王某現在已經表現出很好的學習行為,但是我依然保持關注他,因為行為的改善和塑造是一項長期而系統(tǒng)的工程,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放松。我經常找他談話聊天,他非常樂意向我反映自己現在的狀況,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三)行為改善和新的表現
通過成功地對王某實現學業(yè)輔導和干預,他現在能夠正確確立學習目標,培養(yǎng)內在學習動機。經過了一個學年的實踐,他的學業(yè)成績有了較大提高,課堂表現和學業(yè)任務完成情況獲得了各位任課教師的一致好評。王某的改變引起了班上不少同學的關注,他們都很好奇他為什么會改變如此之大,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自發(fā)回到課堂,回歸學習。而且有一部分同學開始暗暗以他為目標,嘗試改善自己的學習行為。我明白,這一部分學生又開始以王某為標準確立起表現目標了,我需要幫助這些孩子慢慢實現從表現目標到掌握目標的轉化,激發(fā)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要走的路,還很長。
五、案例總結與啟示
(一)成功和不足之處
仔細回想我在這個案例當中的經歷,我覺得成功之處在于運用了心理學理論作為思考和行動的基礎。一方面能夠更加準確有效地洞察學生的內心,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行為,另一方面讓教師學習了新知識,自我得到了發(fā)展和成長。
當然,我發(fā)現了案例中的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兩點:(1)由于我這次是第一次使用這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輔導,因此存在很多不熟練的地方,操作起來很生硬;(2)利用心理學的原理進行輔導往往是一對一的形式,針對性強但覆蓋面不是很廣。
(二)案例反思
1.如何使其覆蓋面更廣。
心理輔導永遠只能是一對一,但在高職此類學習問題學生較多,傳媒專業(yè)由于專業(yè)特殊性,學生普遍偏愛實踐不愛理論,學習心理偏浮躁,而且在我校的學風檢查中多次出現效果不佳的情況。參考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我們也許可以借助班網、飛信群等樹典型,并借助高頻率談話擴大覆蓋面。
2.如何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程序。
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一般人們只注意動機對于學習的促進作用,認為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而忽視了動機與學習之間的辯證關系。也就是說,動機以鞏固行為的方式促進學習,而所學到的知識反過來可以增強學習動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從而獲取了知識,并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體會了學習在生活中的意義,就有可能產生學習動機。也就是說,教師要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成績增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參考文獻:
[1]張旭.成就動機的心理機制探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3(03):186-188.
[2]譚賢政.淺議成就動機的培養(yǎng)[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03):24-25.
[3]梁麗萍.成就動機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0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