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萍,張守民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鄭州 450003)
浸漬為皮膚長時間泡水或處于潮濕狀態(tài),皮膚變軟變白,甚至起皺,可伴有脫皮及疼痛[1]。現(xiàn)將2002~2013年在河南省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門診診治記錄完整的61例跖部浸漬患者的治療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齡3個月~60歲,平均(13.75±10.38)歲,病期1~360 d,平均(47.66±83.45)d。病例的就診月份分布以4月、11月、1月、7月及12月較多(圖1)。
圖1
1.2 臨床表現(xiàn) 患者患病部位均為雙側(cè)跖部與鞋底緊密接觸并承力部位,前半部較為嚴重,皮膚發(fā)白,周圍紅斑(圖2),病程較長者可見水皰脫皮及糜爛面5例(圖3),或有滲出及皸裂3例(圖4、圖5),皮損并累及足部側(cè)緣及足趾背面(圖6),多有不同程度臭味(55例),其中11例患者多次反復(fù)發(fā)病。所有患者發(fā)病均與長期穿不透氣的鞋子有關(guān)(圖7),且平時足部多汗,2例與職業(yè)有關(guān)(長期站立與環(huán)境潮濕)。27例患者及家屬不知原因,告知后立即明白,18例患者或家屬以為穿運動鞋所致,7例中學生主訴在學校老師只允許穿運動鞋,而且學生都沒有穿皮鞋的習慣。1例繼發(fā)細菌感染。實驗室檢查真菌檢查15例,其中懷疑伴有足癬者6例,真菌直接鏡檢陽性,與臨床診斷符合。
圖2 跖部浸漬,跖前半部發(fā)白,周圍紅斑。
圖3 跖部浸漬,水皰,脫皮。
1.3 治療及護理 皮損較嚴重如有滲出脫皮疼痛者,中藥泡洗,配方為黃柏、黃芩、黃連、苦參及枯礬,各30 g水煎外洗,每日1~2次,洗后晾干外涂四石散適量,四石散配方為寒水石、滑石、生石膏及爐甘石等各適量。伴有足癬者同時外用舍他康唑乳膏或復(fù)方酮康唑乳膏,也可口服特比萘芬片或伊曲康唑膠囊。細菌感染者先用中藥泡洗再外涂紅霉素軟膏,口服或靜脈注射抗菌藥物。所有患者均在1~2周內(nèi)好轉(zhuǎn)及痊愈。護理及預(yù)防的主要措施是及時更換合適的鞋子,即布鞋、真皮皮鞋、加純棉鞋墊的運動鞋,不穿人造革的、塑料的、全橡膠的鞋子,鞋子要寬松,方便時要經(jīng)常脫掉鞋子晾著,讓足部充分通風,穿純棉襪子并經(jīng)常洗滌。
圖4 跖部浸漬紅斑、糜爛、滲出、皸裂。
圖5 跖部浸漬紅斑、糜爛、滲出、皸裂。
圖6 跖部浸漬皮損可累及足趾背面
圖7 跖部浸漬長期穿不透氣的鞋子有關(guān)
浸漬是指皮膚長期泡水或處于潮濕狀態(tài),角質(zhì)層吸收較多水分后出現(xiàn)皮膚松軟變白,甚至起皺的狀態(tài)。浸漬部位如受摩擦,表皮容易脫落,皮膚表面的細菌可引起角質(zhì)蛋白腐敗而產(chǎn)生明顯的臭味,同時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炎癥,再加上角質(zhì)層變薄失去保護作用而感疼痛,有時也可加重或發(fā)生真菌感染或細菌感染[2]。治療原則:有糜爛滲出者先用中藥濕敷,組方各成分具有滲濕止癢抗炎及抗菌作用,細菌感染者應(yīng)同時抗菌治療,伴足癬者應(yīng)同時用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藥物,一般的輕中度者僅單用四石散即可控制。四石散配方對皮膚具有安撫作用、吸水減少摩擦及增加透氣功效。護理及預(yù)防的主要措施就是及時更換合適的鞋子,即布鞋、真皮皮鞋、加純棉鞋墊的運動鞋,不穿人造革的、塑料、全橡膠的鞋子,穿純棉襪子并經(jīng)常洗滌。
[1]趙 辨.中國臨床皮膚科學[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9:202.
[2]張守民,尹光文.中小學生跖部浸漬20例診斷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27(12):102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