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素軍+賀田露
【摘 要】隨著社交網絡媒體的興起,在QQ空間說說、微信、微博和貼吧等社交平臺上,頻繁出現(xiàn)點贊行為,網友們借助點擊大拇指或者紅心按鈕這一便捷動作來表達對于信息內容的復雜態(tài)度。如今,“點贊族”已經遍布各大社交平臺,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任何現(xiàn)象的流行化都有其原因,“點贊”之所以在極短時間內成為一種風潮,為大家所接收和使用,與現(xiàn)今網絡的快餐文化環(huán)境以及人類復雜的社交心理不無關聯(lián),正是碎片化的交流環(huán)境和人際互動的心理需要這雙重因素的影響催生了“點贊族”。
【關鍵詞】點贊 社交心理 媒介環(huán)境
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社會交往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這就決定了人必須要跟社會中的其他個體打交道。為了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聯(lián)系,提供社會交往服務,社交網絡媒體興起并井噴式發(fā)展。目前,社交網絡正在涵蓋以人類社交為核心的所有網絡服務形式,并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各種信息傳播平臺與情感交流方式。
而所謂“點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用戶通過點擊按鈕對網友所傳播、分享信息的一種評論,見于QQ空間說說、微信、微博和貼吧,通常以大拇指或紅心為標志,而“點贊族”是指不管你在微博、微信上或其他媒體上分享什么新鮮事,寫下什么心情,發(fā)布什么圖片,他們都會“點贊”的一種人或一個群體,其行為方式的深刻內涵可謂“點贊”哲學。
一、點贊的時間曲線與內源性探索
對于點贊族,“點贊”儼然已成為一種習慣,那些迷戀于點贊行為的人們基本上很少發(fā)表狀態(tài)與評論,線上的基本活動就是“點贊”,那么,他們?yōu)槭裁匆c贊呢?筆者通過分析和整理,將“點贊”現(xiàn)象何時出現(xiàn)劃分為三種情況,由于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主觀情感,難以做出準確的量化分析,因此這三種情形并不是彼此獨立,相互分割的,而是相互交融,互相影響。
1、內容值得“贊”
“點贊”功能的最初設計是表示喜歡、同意等態(tài)度,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當好友發(fā)布的信息確實是有價值的內容,或者說當信息符合接受者的心理期待時,網友們就會對信息內容予以“贊”,有時甚至附帶評論和表情,以獲得信息交流與情感溝通的滿足感,這種行為是“贊”的最初功能的體現(xiàn),即對內容、消息表示贊同與肯定。
2、語言的空白
社交媒體自誕生之初就牢牢鎖住了使用者的注意力,在最初階段,使用者們對社交新媒體充滿好奇與新鮮,新型的社交方式使人們從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流模式轉變?yōu)樵诰€的互動溝通,無論是BBS論壇、騰訊QQ、還是微博、微信,大眾越來越習慣于線上社交,通過即時聊天、語音視頻、評論轉發(fā)進行信息的傳播與溝通,隨著媒體技術飛速的更新?lián)Q代,社交網絡上的海量信息與龐大內容讓接受者開始“措手不及”,加之同質化內容愈來愈多,信息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受眾們對信息的接受、消化能力開始飽和,有時剛剛評論、回復一個朋友圈消息后,馬上又會出現(xiàn)新消息或同類消息,甚至在幾秒鐘內就有新狀態(tài)的發(fā)布,由于人們的認知能力有限,海量的信息使得接受者在閱讀內容時已經開始迷茫與麻木,很多時候對于內容的接受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覽,甚至不知道應該如何評論,或者評論什么,于是“點贊”按鈕開始代替語言,彌補語言的空白,進而與好友保持聯(lián)系。
3、“弱”關系的無奈
今天的社會關系由于網絡傳播中互動的廣闊與深入逐漸形成實名關系與匿名關系共生的結構,交流的范圍也按照關系的緊密程度呈現(xiàn)出同心圓模式,最核心最內部的交流關系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熟人朋友,即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所指的接觸頻繁、聯(lián)系穩(wěn)定的“強社會關系”,然后是聯(lián)系稍弱的次一級的朋友圈,再往外圍是關系更弱一級的普通好友,而最外圍則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不緊密,也沒有太多的感情維系,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泛泛之交。由于人類的親和心理,在社交媒體中,我們總是先關注“強關系”的信息,并加以評論與分享,而對那些社會關系較淺、聯(lián)系較少的“弱關系”所傳播的內容,我們的關心程度較輕,有時甚至忽略。但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個獨立生活的人,他不是野獸,就是上帝”。所以,就一般人而言,人們是需要和別人在一起,這是一種社會倫理。
二、“點贊”現(xiàn)象的深層社會動因
在傳播活動中存在著大量的心理倫理現(xiàn)象,從邏輯上來講,傳播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著心理活動。心理系統(tǒng)被稱為傳播的信息流的能量轉換器,傳播系統(tǒng)的天職是搜集、篩選、梳理、編輯、發(fā)送信息給心理系統(tǒng);心理系統(tǒng)的使命是把傳播系統(tǒng)送來的信息轉化為心理能即產生看不見的一級傳播效果,任何一種傳播行為都會有心理活動的影子。
1、社會交往的需要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是早期人類互動研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類在做出反應之前要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表達共同意義的符號,強調人類互動是基于有意義的符號之上的一種行動過程。新媒體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以往的意義建構,信息的傳播內容不再單一,表達符號也越來越復雜,人們的互動交往更加迫切需要統(tǒng)一的、有共同意義的符號,這種符號可以被大家所認可,成為不言而喻的互動語言代碼。
因此,基于社會交往與人類互動中“關注”與“被關注”的心理需求,“點贊”這種小嘬式的行為開始被大家共同認可并廣為使用,“點贊族”成為一種群體與文化的代表,他們共同認可點贊符號所傳達的交流意義。通過點贊,既可告知他人你在保持聯(lián)系,同時也傳達你期望保持聯(lián)系的態(tài)度,點贊成為了你存在的通行證,代表了所有的評價,既滿足了人際交往中最基本、最表面的心理需求,兼顧維護 “強關系”與“弱關系”,進而也促進了人類傳播的社會化進程。
2、從眾心理的影響
心理學上把那種為適應團體或群體的要求而改變自己行為和信念的心理稱為從眾心理,在傳播學領域,當一個人對信息內容沒有自己的定見時,他就傾向于認為來源于眾人的信息是比較可靠的,于是就產生了隨大流,按大家的意見辦,與大眾觀點保持一致的心理,如果過于堅持自己的意見和行為,就會因自己的意見與大家的意見不一致或者相對立而受到孤立。在傳播學中,社會心理學家諾依曼提出的“沉默螺旋”理論也表達了此種觀點,即人為了避免孤立,在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時、一般都要觀察周圍人的意見如何。如果自己的意見屬于多數(shù),就會大膽地表明自己的意見,反之就會保持沉默。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這種心理傾向更加普遍,人們基于合群和免于孤立的需要而去順從、附和大眾的態(tài)度,從而與周圍人保持接觸和聯(lián)系。點贊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從眾心理的表現(xiàn),當我們關注別人在討論什么的時候,如果某一信息內容被大家贊賞、或僅僅看到點贊數(shù)量很高,即使你沒有細讀信息也會不自覺的跟風點贊,而不是忽略或者反對此信息,因為通過與周圍朋友的態(tài)度氛圍保持一致,你可以減輕被孤立的焦慮感并證明自己的活躍,同時獲得存在感和滿足感,盡管有的時候點贊行為不代表你對信息內容的任何看法與觀點。endprint
3、勒溫的“場域理論”
受眾對媒介刺激的反應既是主動認知過程,也是被動接受過程,對受眾心理的研究需要具有多維性、動態(tài)性。傳播學的先驅之一,德國心理學家?guī)鞝柕隆だ諟卦凇案袷剿枷肼肪€下”,根據(jù)物理學中出現(xiàn)的部分決定整體的場理論提出了探求受眾心理的一種全新思路,勒溫在“場域理論”中總結了一個重要公式:B=f(P×E)。從傳播學角度理解這個公式,其中B表示行為,f表示函數(shù),P表示個體,E表示環(huán)境,即行為隨著個體和環(huán)境這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受眾的行為是受眾個體因素與媒介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使用“場域理論”來分析點贊行為的風靡。
從個體角度看,點贊行為是個體需要的體現(xiàn),人的天性決定人們希望自己獲得他人的關注,點贊行為意味著有人在關注你,渴望與你保持聯(lián)絡,同時人們也希望在社交網絡中展現(xiàn)多面的自我,通過點贊可以讓朋友圈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有一種天然的沖動去模仿他人的行為,加之社會交往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人們不自覺地加入了點贊族。
從媒介環(huán)境角度來看,網絡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吸引網民的力度或者強度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更加明顯,我們可從兩個方面分析點贊行為。
(1)交流的碎片化。傳播史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心理系統(tǒng)對傳播送來的信息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在信息短缺時期,心理系統(tǒng)饑不擇食,凡傳播送來的信息,它一概接收;但到了信息爆炸的今天,心理系統(tǒng)對傳播送來的信息可就很挑剔了,他要按照自己的一套標準所編制的網篩,對傳播送來的信息一一進行篩選。新媒體的發(fā)展,讓我們每日與他人的信息交流,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隨時被刪除的電子郵件、140字的微博、符號化的短信等等這些快捷、短小的東西。一天同樣24小時,似乎比我們小時候要短得多,這必然導致我們做每件事必須更迅速、更快,也必然導致信息和思維的碎片化。
(2)網絡的快文化。網絡時代,任何事物都在“提速”,網速加快,軟件升級加快,信息更新加快、內容打包加快,新新人類與新新事物層出不窮,所謂快餐文化,流行文化不只是時間上的短暫,還有著意義和觀念上的臨時性。在網絡快文化時代,人們的思維呈跳躍式,只追求速度和數(shù)量,人們很少有整塊時間靜下來閱讀內容、傳播信息,只能接受零散的、間斷性的碎片信息。人們在快速的閱讀140字內容后,很少有時間對所有信息進行點評,于是點贊行為開始在指尖流行,這種小動作毫不費時費力地達到交流效果,既表明信息已閱,也暗示一種聯(lián)系。
三、“點贊”不只是一種行為
鑒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點贊行為主要受到人們的社交心理和從眾心理的推動,并在“快文化”的網絡環(huán)境影響下得以快速風靡,對于“點贊族”的存在和點贊行為的頻繁化,網友們的態(tài)度也莫衷一是,有些網友認為平時贊一贊無所謂,但如果剛好趕上心情低落或者遇到壞事時被人贊,有時確實沒有原則,很讓人惱火。不過,在不少網友眼里,“點贊族”是一種能帶來樂趣,無傷大雅的存在。無論何種觀點,對于點贊這種網絡流行文化,我們都應該理性、客觀的予以評價,恰當?shù)狞c贊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滿足人類社會交往與人際互動的心理需要,對于傳播的信息內容無論值得評論與否,都可通過點贊來表達一種態(tài)度,證明你的存在。但是,盲目的點贊行為卻是不可取的,胡亂點贊有時不僅不能維持聯(lián)系,反而會破壞感情,影響關系。因此,對于點贊行為,我們還需謹慎。
在新媒體于全球迅速發(fā)展之時,社交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人是社會性動物,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交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前提,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點贊行為”正是基于這種人類互動的需求產生并流行的,并在網絡快文化的影響下愈發(fā)普遍。點贊行為具有多面性,混合了人類多種心理,因此,對于點贊行為的選擇,我們不能大意盲目,對于“點贊族”的態(tài)度也不能以偏概全,輕易判斷,由于小嘬式的點贊行為剛剛風靡,理性客觀、有邏輯的深層分析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p>
參考文獻
①互動百科:“點贊族”:http://www.
baike.com/wiki/%E7%82%B9%E8%B5%9E%E6%97%8F
②王鳳棲,《從勒龐的“群體理論”看網絡群體性事件》[J].《今傳媒》,2012(1)
③⑤⑦林之達:《傳播心理學新探》[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9、179、47
④梁執(zhí)群:《社交心理學》[M].開明出版社,2012:95
⑥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234
(作者單位: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
責編:姚少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