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發(fā)育一到某個“點兒”上,就會甩開大人的手,想自己吃一頓飯,想自己拉一泡屎,想自己穿一件衣服,這是十分自然的事。家長順勢而為,成就了孩子,孩子就對眼前的世界有了掌控感,自信之芽盎然而生。
簡單吧?但也不簡單!大多數(shù)情況是:家長嫌孩子笨拙,圖省事,一手包辦代替,小瞧了孩子。孩子獨立不起來,自然也小瞧了自己。
之前,我們已經(jīng)探討了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在一歲以內(nèi),家長需要做什么?,F(xiàn)在繼續(xù)探討。
孩子每嘗試獨立完成一件事,就對他們自信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一種重要的作用。當(dāng)然,讓孩子獨立,并不意味著撒手不管。
那家長需要做什么,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將跟各位親一起探討,歡迎來料,歡迎來聊。
讓孩子自己拉吧!
文∷米媽 編輯∷孫立峰
女兒小米一歲八個月,已經(jīng)會自己大便了,一有便意,就吧嗒吧嗒跑到小便盆上去。一臉的滿足與驕傲,這,難道就是傳說的自信?
讓孩子自主地拉尿,不僅能成就孩子的自信,也很考驗大人的耐心。
孩子想自己尿尿了,那就尿唄
小米一歲半的時候,我和米爸決定不再給她穿開襠褲了。小女孩長大了,露著屁股不好看,也不衛(wèi)生。小米很配合地?fù)Q上了新褲子,跑到門口的穿衣鏡前轉(zhuǎn)了一圈,調(diào)皮地做了一個“羞羞”的動作。
我們再也不用擔(dān)心小米隨地亂坐,屁股會粘上灰塵了。但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米姥姥抱怨:“小米一上午尿濕了5條褲子,以前穿開襠褲,自己蹲下就能尿尿,現(xiàn)在死活不讓我給她脫褲子。”
果不其然,只要米姥姥一提尿尿的事,小米掉頭就跑,倆手還提著褲子,嘴里嘟囔著:提褲褲,提褲褲。
米姥姥生氣地說:“一會兒準(zhǔn)尿褲?!蹦翘?,米姥姥洗了12條褲子,得虧買了13條。
看來小米不愿意讓人把尿了,想獨立了,這是關(guān)鍵時刻?。∧堑脻M足人家。
我問小米:“噓噓嗎?” 估計小米以為我要給她把尿,轉(zhuǎn)身就跑。
過會兒,她在床前尿了,沒有自己脫褲子。我一點兒沒急,她還不懂尿尿應(yīng)該脫褲子。只要她知道了不脫褲子尿尿會難受,下回自然就脫了。我沒有像米姥姥那樣及時給她換褲子。小米玩了一陣,小手開始不停地拽尿濕的褲子。米爸有些不忍,起身要去換,我攔住他,說:“再等等?!碑?dāng)媽的有時心要硬一點兒。
又過一會兒,小米開始皺眉,有些煩躁。我繼續(xù)等。又一小會兒,小米扔掉了手里的玩具,開始用力地拽褲子,想把褲子脫掉。褲子脫到半截,“哇”地一聲哭了,跑到我身邊求助:“媽媽,脫褲褲。”我依然沒有立刻給小米換褲子,而是對她說:“以后尿尿的時候,要把褲子脫下來,這樣就不會尿到褲子上了?!?/p>
我把小米帶到衛(wèi)生間,自己做了一個示范,然后才說:“媽媽幫你換一條新褲子吧,這條褲子是不是穿著不舒服了?”小米太配合了。
不到半小時,小米又在廚房的一個角落尿了。這次,她先自己脫下了褲子。褲腳還是沾了尿,我一點兒也不急,下次會更好。我和米爸對小米直豎大拇指,小米很受用的樣子。孩子自主做好一件事,家長及時肯定,這很重要。
孩子想自己拉屎了,那就拉唄
確實越來越好了。小便解決了,大便咋辦?
米姥姥主張,時間一到就“開把”。我和米爸不同意,既然孩子想自主尿尿了,那肯定也愿意自主拉屎。
我興致勃勃地給小米買了一個兒童坐便盆,和家里馬桶一模一樣的,可小米對它一點也不感冒,小米更愿意隨地拉。
有一次,小米拉到了廚房里,還拽了一張報紙蓋上;還有一次,直接擺到了客廳的正中央。以前都是米爸去清理,這回小米想自己清理,拿著紙巾,有模有樣,結(jié)果弄了一身。小米拿著粘滿“臭臭”的紙巾去找米爸幫忙,滴滴答答,于是滿屋子都是小米的“米田共”了。
米姥姥一進(jìn)門,瞬間熏暈,沖著我和米爸就是一頓“棒熊”。米姥姥要去給小米換衣服洗澡,讓我們趕緊打掃屋子。我們沒有按照她的指示行動。米姥姥氣得躲到屋里抹眼淚去了(補(bǔ)充一句,后來我們又哄米姥姥開心了哈。老人給看孩子不易,做兒女的心里得有數(shù))。
我和米爸招呼小米一起來清理大便。小米很開心,一會兒拿紙巾,一會兒扛笤帚。終于清理干凈后,小米獲得了夸贊。同時,小米也知道了隨地大小便帶來的麻煩。
從那以后,小米開始模仿我上廁所的樣子,坐到便盆上去大便了。大便偶爾也會粘到褲子上,我一點兒不急,相信會越來越好的。這回,舉家慶祝小米把大便拉到盆里去了。
米姥姥一直對我們的教育理念持懷疑態(tài)度,我建議她帶著小米一起洗褲子。小米興奮地給米姥姥拿肥皂,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搓洗自己的褲子。我們開導(dǎo)米姥姥:“你看,孩子是很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她能掌控得了自己,也就有了自信。孩子獨立成長過程中,肯定會搞出很多麻煩,這時候咱們累點兒,讓她試,讓她學(xué),過了這個階段,她啥啥都行了,就輕松了,不然咱們就是一輩子的勞累,孩子還不領(lǐng)情?!?/p>
如今,米姥姥終于認(rèn)可了我們的做法,因為她發(fā)現(xiàn),小米真的不用把尿把屎了,還不用一天洗12條褲子了。還有啊,兩歲不到的小家伙不但愿意做好自己的事,還愿意幫助別人了,一會兒給姥姥拿塊毛巾擦擦汗,一會兒給姥姥端水潤潤喉。
竟然,讓孩子自主拉尿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自信在孩子自主做事中慢慢建立
文∷馮曉春(《祝你幸?!ぷ罴议L》心理咨詢師) 編輯∷孫立峰
關(guān)于自信的培養(yǎng),咱們再來復(fù)習(xí)一下
很多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自尊自信的人,這真的是一個有價值的系統(tǒng)工程,而它的開端,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
“最家長”在前面幾期已經(jīng)探討過一歲以內(nèi)如何養(yǎng)育,可以給孩子的自信大廈深挖一個好地基。我們再來復(fù)習(xí)一下。
一歲半以內(nèi),孩子人格成長的內(nèi)容是建立安全感,這完全取決于在一歲以內(nèi)的母子關(guān)系如何。如果在一歲以內(nèi),媽媽無條件地滿足了孩子的各種生理需要,孩子想吃媽媽趕緊喂,孩子拉了尿了媽媽趕緊換尿布,那就是給孩子的自信大廈挖了一個好地基,功德無量。endprint
人生第一階段孩子走得順,第二階段就是順上加順了。當(dāng)然,前提是家長知道第二階段該做啥,不該做啥。
一歲半到四歲,孩子要自己做事啦
進(jìn)入這次探討的主題。
一歲半到四歲,孩子人格成長的內(nèi)容,是發(fā)展自主性,克服羞怯感。這時候,孩子會說話、會走路了,已經(jīng)有廣闊世界任我行之野心,“我要做”“我自己來”就成了這一階段的中心話題。
這很重要。通過自己做事,孩子不僅在認(rèn)識世界,還培養(yǎng)獨立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長踏破鐵鞋尋覓的孩子的自信,就是這么生長出來的。道理很簡單,孩子自己做成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就有了掌控感,于是感到了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有能力影響周圍環(huán)境,可不就自信了唄。
所以,這一階段,家長要細(xì)心觀察,當(dāng)孩子想自己做啥事時,別嫌會由此給自己造成多大一個爛攤子,讓孩子去做吧。一回生,兩回熟,三回就不見爛攤子了。
孩子想自己大便時,就別再把了
如廁是件大事。啥時候排便,怎么排,如果是自己決定,就太有掌控感了,自信就發(fā)芽了。
當(dāng)孩子想自己排便時,家長就別再把了,但也不是說立馬就撒手不管?!皡f(xié)助”孩子完成第一次獨立大便,這相當(dāng)于給孩子的人格成長、自信成長,順勢助了一把力。最好的效果是,家長幫孩子了,卻讓孩子感到是自己完成的。
開始時,可以給孩子鋪上他喜歡的尿布,讓孩子蹲在上面排便。這種方法比想象中有效。因為蹲著的狀態(tài),能夠方便孩子的腹部用力,肛門括約肌也很容易打開,他們會拉得很舒服,媽媽可以言傳身教。另外,給孩子買個小馬桶,也不錯喔。
孩子學(xué)習(xí)自己排便,跟咱大人突然接一單陌生任務(wù)一樣,不可能立即駕輕就熟。所以,家長別太著急,要學(xué)會等待。
如果家長緊張兮兮,急于求成,對孩子限制過多,甚至每過十分鐘就把孩子摁在便盆上一次,或者孩子尿床、尿濕褲子時,懲罰批評過多、過于嚴(yán)厲,或者面對孩子的排泄物說“惡心”“好臟”“好臭”之類的話,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羞恥感,以及無能感。有的孩子偷偷跑到?jīng)]人的房間里,在角落里扭扭捏捏地大便,就是羞恥心和自我疑惑造成的。
因為害怕孩子感受到壓力,便推遲教孩子排便的時間,或者干脆對排便問題不聞不問,也會讓孩子陷入困境。孩子的身體與心理發(fā)育是同步進(jìn)行的,孩子在該學(xué)會自己排便的時候沒學(xué)會,自律性就會出現(xiàn)問題。一般在24個月(晚則36個月),孩子就應(yīng)該學(xué)會排便。因為在24個月以后,孩子想要獨立完成一切事情的意志日益強(qiáng)烈,如果那時還不能自己排便,這會令他十分沮喪,從而自卑,會對孩子的自尊自信造成傷害。
吃飯穿衣系扣子,讓孩子自己做
在這個階段,家長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或者怕給自己惹一身麻煩,就包辦代替一切。
比如,因為擔(dān)心孩子吃不飽,怕孩子弄臟衣服、摔壞碗盤,就強(qiáng)行喂飯,直喂到追著孩子滿家跑,喂到孩子厭食還在追。
比如,嫌孩子動作又慢又笨拙,就把孩子穿衣服系扣子的事兒全包了。有的還會邊給孩子系扣子邊說:“系扣子很簡單,我就不信他現(xiàn)在不練習(xí)系扣子,長大了不會系?!笔聦嵤?,這樣的包辦代替,首先就剝奪了孩子鍛煉自己身體機(jī)能、提高做事能力的機(jī)會。要知道,將來孩子寫字要用到的手的精細(xì)動作,就是在人體大小肌肉群的協(xié)調(diào)運動中發(fā)展起來的。
這樣做,孩子接收的信息就是——“我不行”“我總是做不好”“我連自己該不該吃飯都不知道”。談何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連吃飯穿衣都沒有體會過“這是我自己的事兒”,沒有自主感,上學(xué)之后,對于“學(xué)習(xí)是自己要完成的事兒”就真的是難以理解了。以這樣的狀態(tài),進(jìn)入未來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其結(jié)果是不難想象的。
其實,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孩子的每一次自主活動,每一個自主動作,都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身體機(jī)能,提高了他們的能力,更是對他們心靈的滋養(yǎng)。
想想看,“我感覺餓了,我很想吃,我就動手去拿,放到嘴里吃下去,我感覺很好”“我覺得好奇,我想好好看看,我按照我的意愿和方式看了,我很滿足”“我可以支配我的身體,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我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一系列動作之后,是一系列的“我可以”,若再加上父母的鼓勵和肯定,孩子的能力、自尊和自信就這樣發(fā)育起來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