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菊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學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引入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使得整個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不斷提升,本文筆者結合工作分享幾點教學經驗。
關鍵詞:高效課堂 多媒體 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8-0-01
新課程背景下,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一改往日小學數學課堂的沉悶氣氛,更加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意識。然而,由于多媒體極易吸引學生興趣,如果使用不當,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造成事與愿違。因此,如何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既給學生營造輕松環(huán)境,幫助學生在數學世界里放飛心靈,又能合理使用,提高課堂效率,值得所有教育者探討和深思。
1 營造輕松環(huán)境,吸引學生興趣
傳統(tǒng)數學教學中,教師多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在教師講學生答的單一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學生多為被動地接受,沉悶的課堂氛圍壓抑了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而多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局面,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運用圖畫、聲音、視頻等多角度呈現教學內容,生動有趣,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如青島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在山上住著豬媽媽和三只小豬,有一天豬媽媽做了三張?zhí)痫灒@下把三只小豬饞壞了,吵吵著要吃,豬媽媽將一張?zhí)痫灧殖?份,取出1份給了老三;老二說:“1塊太少了吧!”于是,豬媽媽把第二張餅切成8份,給了老二2塊;而老大是最饞的,吵吵著要3塊,豬媽媽就將第三張餅切成12塊,取了3塊遞給老大,那同學們想一想,到底誰得到的甜餅最多呢?教師邊講故事邊利用大屏幕播放視頻,學生被有趣的故事和生動的畫面吸引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沒有教師強制性的命令,學生更加輕松地進行思維活動。
2 優(yōu)化教學方法,啟迪數學思維
多媒體輔助教學優(yōu)勢在于突出的生動性和直觀性,教學內容以大屏幕動態(tài)形式呈現出來,可以化抽象的邏輯思維為生動的形象思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之中,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青島版三年級下冊《認識幾分之幾》教學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很多學生遇到這種題型時無法在大腦中形成形象思維,經常出現錯誤,為此,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將題目中出示的數字用線段的點來表示,化抽象的數量關系為形象的圖形,然后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進行“閃爍”“移動”,讓學生清晰地明確數量之間存在的關系,學生在大屏幕呈現的動態(tài)畫面中豁然開朗,積極思考,和同伴交流解決問題,根據給出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明白了把整體可以看作“1”,而“幾分之幾”則是按照數量取其中的幾部分。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發(fā)現,數學學科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這些常常讓小學生望而卻步,數學思維卡在某個無法逾越的地方而止步不前,多媒體此時的應用是最有效的,可以疏通學生的思維,轉換表現形式,在學生的認知基礎與新學內容之間搭建橋梁,啟迪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發(fā)展。
3 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
一節(jié)有效的數學課,學生對于知識吸收的多少是重要的評價指標,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每節(jié)課基本上都存在一些學習重點和難點,學生也常常因為無法突破重難點,而感覺學習數學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久而久之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多媒體輔助數學課堂,利用多媒體的演示效果化解教學重點,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加深學生印象,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化解難點,提高課堂效率。例如,青島版二年級下冊《時分秒的認識》教學中,本節(jié)課教學要求學生認識到1分等于60妙,教師的傳統(tǒng)做法是自制教具,用手轉動秒針,讓學生通過數小格的方式得出結論,這樣的做法確實也能讓學生理解這個知識點,但是操作復雜、不形象,學生缺乏興趣,而利用大屏幕則可以直觀、便捷地呈現,教師在大屏幕上設計一個鐘面,然后設計60個小格,當秒針每走一個小格的時候,就會發(fā)出“滴”的聲音,而分針每走一個大格的時候,就會發(fā)出“嗒”的聲音,教師開始演示了,要求學生邊觀察鐘面,邊用耳朵聽,自主探索秒和分之間的關系,即秒針“滴”多少次后,分針“嗒”一次,學生覺得有趣極了,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快突破了教學重點。
4 點燃智慧火花,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要提倡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小學生正處于對世界充滿渴望與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而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猶如一盞神奇的阿拉丁神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習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青島版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一課教學中,教師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每個小組學生利用剪切、拼貼等方式探索如何將梯形轉換為已經學過的圖形,進而來計算它的面積。學生進行交流與探索,有一組學生在展示中提到:可以將梯形沿著對角線剪開,這樣就變成了兩個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的高是一樣的,求出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加在一起就是梯形的面積。此時,有小組提出疑意:“怎樣知道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呢?”學生語言很難表述清楚,此時,教師用多媒體中的圖形閃爍功能,將“高”展示給學生看,學生看后對第一個展示小組的學生投去了贊賞的目光。
總之,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給課堂注入了生命力,對傳統(tǒng)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和補充作用。因此,教師必須深入分析教材,找準學科與多媒體的整合點,吸引學生興趣、搭建思維平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為高效課堂開辟一片晴空。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膠河經濟區(qū)中心小學,山東 青島 2664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