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摘 要】本文探討了新聞攝影的紀實、傳遞、語言、形象和社會五大核心價值。新聞工作者和普通受眾都有必要明確和踐行其核心價值,這對社會和人類生存發(fā)展將會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聞攝影 傳播價值
新聞攝影是以攝影圖片的形式對正在發(fā)生的事件進行的新聞報道,可以說是形象化的新聞①。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最為迅速和最為便捷的信息接收方式才能贏得受眾觀閱,新聞攝影憑其顯著、直觀和形象視覺元素的特質(zhì)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據(jù)法國作家吉斯·黛布雷的理論,媒體發(fā)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即書寫時代、印刷時代和視聽時代②。當今正處于視聽時代,如想吸引受眾眼球,新聞攝影必需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在具有視覺沖擊的同時,也不能遺忘新聞攝影傳播的實質(zhì)——新聞傳播,成功的新聞攝影能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傳達最真實最準確的信息。
當今時代新聞攝影過分強調(diào)吸引受眾,而催生各種問題,像新聞造假層出不窮;新聞攝影涉及個人隱私;新聞攝影斷章取義等。傳播加工過的信息,與新聞攝影傳播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因此對新聞攝影價值的探討顯得尤為必要。
一、紀實價值
當今世界媒介無處不在,無聲無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特別是數(shù)字攝影技術飛速發(fā)展,使得新聞媒體豐富多彩,但由于名利的驅(qū)使和發(fā)達的數(shù)字化圖像技術的催生,一些新聞工作者逐漸喪失自己的職業(yè)道德操守,許多造假的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錯誤的傳播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帶來惡劣的社會影響。早期的造假圖片有《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辟生命通道》、《廣場鴿》和《華南虎》等。近期也有很多圖片,像寧國市民政局網(wǎng)站上的領導視察的懸浮照、四川涼山自治州會理縣政府網(wǎng)的懸浮照、還有外國小伙扶摔倒女子“被訛”圖片,攝影者為吸引受眾眼球,借好心人救人被訛熱,配上斷章取義的文字,有意丑化中國人,而事實情況卻并非如此。這些虛假的照片傳播錯誤的信息,蒙蔽受眾,使其對社會的認識產(chǎn)生誤導,也會讓媒體的公信力下降。
眾所周知,紀實是新聞攝影的生命,真實還原了事情本來的面貌,而不是虛構、主觀臆造的和脫離實際的③。這就要求拍攝者抓拍的瞬間,能真實的反映事物本質(zhì)特征,傳播事物的真實信息。另外要求攝影對象必須真實存在,不能憑空捏造出來,配上的文字也須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不能斷章取義,誤導受眾。如汶川地震中的紀實圖片,屬于重大事件紀實。毋庸置疑,重大事件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甚至會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因此這些圖片無論對當世的還是后代的人們,都具有彌足珍貴的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足以幫助人們溫故知新。還有像著名的攝影圖片《饑餓的蘇丹》,真實的記錄蘇丹戰(zhàn)亂頻發(fā)的情況下,蘇丹人民生活實況。這張圖片給人們心靈造成極大的震撼,引起國際上強烈的反響,也促使人們對戰(zhàn)亂深深的反思。這就是新聞攝影紀實意義所在,從攝影家的視野中,對現(xiàn)實進行反思、對人生進行探索,找到前行的方向。
二、傳遞價值
新聞攝影在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眾多領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受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審美觀都產(chǎn)生重大影響。新聞攝影能夠及時準確的傳遞世界各處的重要信息。傳遞重要信息要踐行正義、真實、仁愛和自由四大原則,同時還能夠?qū)κ聦嵉膫惱硪饬x加以解釋、評判,從而對人的生存意義、行為實踐與社會追求起到某種引導和規(guī)范的作用,促使人類社會積極健康向上發(fā)展④。如解海龍拍攝的《大眼的小姑娘》生動的傳遞出中國貧困地孩子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一雙忽閃失神大眼睛,泛著微微淚光,隱含著點點哀傷與無奈,仿佛在向世人喊出“我要上學”的心聲,讓受眾內(nèi)心為之震撼,將貧困地區(qū)的真實狀況顯現(xiàn)出來。這張照片感動了一代中國人,被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定為希望工程的“形象標識”,廣泛地用于希望工程公益活動,促使中國公益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三、語言價值
世界各地語言十分豐富,人們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語言障礙,但攝影語言卻是通用的語言,同時,圖像往往能傳達一些文字難以表達的信息,因此攝影語言是快速高效傳播信息的有效途徑,這也是新聞攝影在媒體中擁有自己獨特魅力的原因所在。
攝影語言主要是線條、顏色、表情、角度、神態(tài),對比和明暗等,通過這些內(nèi)容的搭配、構造和融合給受眾帶來感官刺激,產(chǎn)生共鳴,從而準確傳達其背后信息。如美國的記者攝影的《水門事件》,這是在水門事件丑聞被揭穿后,尼克松總統(tǒng)和夫人向媒體記者作澄清談話的現(xiàn)場,尼克松眉頭緊鎖,雙手在胸前交叉,似乎在向人們表達我向上帝發(fā)誓,事情不是你們了解的這樣,但其神態(tài)出賣他,他不敢正視前方的記者,目光也十分游離,面部表情也缺乏堅定氣場,充分地反映出尼克松當時十分心虛,所有的肢體語言都準確地把尼克松辯解的蒼白無力和理屈詞窮傳達出來, 使新聞照片富有張力,給讀者提供了更多的新聞信息⑤。這就是攝影語言的獨特魅力。
四、形象價值
形象價值是指新聞事實具有的足以值得和適用形象來表現(xiàn)的素質(zhì),攝影的形象價值,即用科學攝影的手段,記錄和匯集的直觀可視的形象,是時間、空間、對象三位一體的一種紀實⑥。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能滿足一般語言文字不能達到的信息傳遞效果,如“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的照片,當時全世界都爭先搶閱,為什么其吸引力如此巨大,首先它所報道的事實本身具有很大的新聞價值;其次,它所再現(xiàn)的月球表面形態(tài)和飛船在月球上登陸的形象,是人們無法親眼目睹和想象的,它滿足了文字報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因為無論用多少文字去描寫月球表面的形態(tài),讀者也難以想象出月球表面的質(zhì)地和山形外貌⑦。與影視媒體相比,新聞攝影只是截取畫面的某個瞬間,但卻并沒有遏制其發(fā)展,其獨有的特寫特質(zhì)表現(xiàn)手法,反而使受眾產(chǎn)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深深思考,對新聞事件的記憶將會更加深刻。
對新聞攝影來說,能反映新聞事件本質(zhì)內(nèi)涵的時間段不多,而這些時間段中,最具有表現(xiàn)價值的瞬間,從嚴格意義上說只有一個,這個瞬間就是抓拍大師卡蒂埃·勃列松所稱的“決定性瞬間”⑧。因此新聞攝影在追求形象美觀的同時,不能斷章取義,以偏概全,誤導受眾,這就要求新聞攝影定格的瞬間不僅要形象還要精準,力求做到情景再現(xiàn)的真形象,正確引導受眾的思緒。
五、社會價值
新聞攝影不同于藝術和風光攝影,新聞攝影傳遞的信息包含情感信息和新聞信息,不同于藝術和風光攝影追求唯美,新聞攝影更包含一種社會責任感,體現(xiàn)其社會價值。
新聞攝影是抓住最敏感,最典型和最能代表事情本質(zhì)的某個瞬間,讓受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由自主為其思考,為其喜悲。像前面說到過的《大眼的小姑娘》,此攝影是解海龍希望工程攝影作品之一,希望工程系列作品引起社會強烈的反響。一座座嶄新的寬敞明亮的希望工程學校在貧困地區(qū)坐落,一筆筆捐款助貧困地區(qū)的孩子重返校園,解海龍的希望工程系列攝影可謂功不可沒。還有汶川地震后的新聞攝影,人們通過這組新聞攝影了解災情的狀況,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都心系汶川,為逝者而悲痛,為生者而喜悅。人們都默默的送去關愛和支持,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從悲痛中走出來。另外通過活下來人的新聞攝影,給世人傳遞出汶川人民面對災難毫無畏懼的精神,對受難者自身早日戰(zhàn)勝悲痛也有著極大的鼓舞作用。
結語
新聞攝影憑借其圖文并茂的傳遞方式,受到越來越多受眾的歡迎,也是新聞工作者喜愛使用的傳播信息的方式,從其誕生起到現(xiàn)在為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很多貢獻。在進入社會化媒體時代后,受圖像處理技術發(fā)展和名利的驅(qū)使,一些新聞工作者逐漸喪失自己職業(yè)道德底線,對新聞攝影價值認識也不甚明確。特別是在網(wǎng)絡發(fā)達和數(shù)碼技術成熟的時代,攝影已不是新聞工作者的專有技能,明確新聞攝影的核心價值顯得尤為必要。因此無論是專業(yè)人員還是普通大眾,都需明確攝影核心價值,使其核心價值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將會對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生存發(fā)展都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①于平,《淺淡數(shù)碼時代的新聞攝影》[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2(10):108-109
②李小慧杉,《視覺傳播時代與新聞攝影發(fā)展關系探究》[J].《學理論》,2010:81-82
③史維濤,《淺析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J].《大眾文藝》,2011:116-117
④陳文鋒,《媒體的道德箴言》[D].湖南師范大學,2003
⑤劉源,《論新聞攝影的本質(zhì)》[J].《江蘇社會科學》,1996(4):152-157
⑥⑦⑧張素青,《剖析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J].《新聞采編》,2007:43-44
(作者單位:肥東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