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連祥
摘 要:臺江苗族信仰禮儀是當地苗族先民在其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觀念文化形態(tài),是臺江苗族人民生活樣態(tài)的表達。隨著改革開放以來臺江苗族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以及當地苗族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臺江苗族信仰禮儀也隨之發(fā)生了劇烈變遷。
關鍵詞:臺江苗族;信仰禮儀;變遷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2-0292-02
民間信仰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與意識形態(tài)在基本價值取向上具有內在同一性,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臺江苗族民間信仰種類龐雜,內容繁多,根深蒂固于苗族民眾生產生活實踐中。隨著改革開放以來臺江苗族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臺江苗族信仰禮儀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一、祖先崇拜淡化
自古以來臺江苗族就有崇拜祖先的習俗。改革開放后,隨著臺江苗族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苗族祭祖儀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第一,祭祖觀念淡化。鼓社祭是臺江苗族最隆重而且規(guī)模最大的祭祖活動,鼓社祭之年,苗族民眾以鼓社為單位舉行群體性的祭祖儀式。根據1955年臺江縣人民政府初步統(tǒng)計:解放初期,在臺江的覃膏、孝弟、德條三鄉(xiāng)鎮(zhèn)的1 552戶家庭中,人們在舉行鼓社祭時就殺去393頭鼓藏牛,以當時每頭牛平均100元(按舊幣折合)計算,共計39 300元。而每頭鼓藏牛又要喂三年,每天每人割草花費的勞動力以0.40元計算,三年合計169.676元。此外,殺鼓藏牛時,每家親友前來送禮祝賀,估計每頭鼓藏牛平均禮物15元,393頭年約計5.895元。在殺鼓藏牛的第二年又要殺鼓藏豬,幾乎每戶殺一頭,也有一戶殺兩頭的。據估計殺去的鼓藏豬大約400頭以上,以每頭平均15元計算,累計6 000元,以上共計達22萬余元。在臺江縣交汪寨,總戶數196戶,1955年用48頭牛在吃黑鼓時打架,附近村寨有五千余人到場參觀,雖經主事者在斗牛完畢后宣布接受黨的教育,厲行節(jié)約,不再宰殺牯牛,不按舊例招待親友,以免浪費。但是還有800多人在交汪苗族村寨吃住一晚,僅酒飯就耗去8 000多斤谷子。如果按照原有舊俗,那么在交汪寨吃喝通宵,至少會有三四千人。 1955年臺江九龍鄉(xiāng)有四個貧農一共湊了一百九十八元買了一只牛,預備參加斗牛后殺來“吃鼓藏”。改革開放后,現代文明對臺江苗族社會的影響不斷加深,各種社會主義新文化、新風尚逐漸滲透到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之中,苗族人民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在當今臺江苗族社會,苗族同胞舉行鼓社祭時,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以鼓社為單位舉行集體性的祭祖儀式,而是以親族為單位舉行家族式的祭祖活動,而且沒有出現大批宰殺耕牛的現象。在經濟發(fā)展較好的城郊地區(qū)和施洞口清水江一帶,部分苗族家族已經沒有鼓社祭習俗了,他們都仿照漢族習俗在過客家年和清明節(jié)時自由舉行祭祖儀式,鼓社祭習俗漸漸淡化。
第二,祭祖儀式公開化。改革開放后,臺江苗族在舉行鼓社祭時,祭祖程序和儀式已經簡化,各種祭祖禁令被解除。例如,按黑鼓祭舊俗,舊時祭祖須有一套接鼓、翻鼓、制鼓等特定的程序、儀式和專門的鼓藏語言,其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僅限本家族人員參加,外人不能參與或觀看。如今,時逢鼓社祭之年,人們舉行祭祖儀式時,為了迎合游客需要,祭祖活動中常常出現游客與家族成員共同參加的盛大場面。過去只有在鼓社祭之年才能敲的銅鼓或木鼓,只有在舉行鼓社祭時才能跳的木鼓舞,現在在臺江反排等地,適逢農閑時節(jié)或歲首節(jié)日,只要有游客來訪,人們可以隨時為旅客表演,讓旅客隨意欣賞。其中,2002年農歷10月,臺江反排舉行鼓社祭活動,在發(fā)布的各種文告中,一改以往由鼓社發(fā)布有關規(guī)定的慣例,而是由村委會和鼓社共同發(fā)布。進入21世紀以來,在臺江苗族鼓社祭中,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外來游客與當地苗族民眾共跳蘆笙舞,共同合影留念的現象。
第三,祭祖禮儀由文化功能向經濟功能轉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臺江苗族地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日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鼓社祭的文化功能減弱,其商業(yè)性內容日益增強。在臺江苗族地區(qū),如今舉行鼓社祭已經不是一項單純意義上的民間娛樂活動。相反,人們舉行鼓社祭的真正目的在于,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民族文化風情吸引外來游客,以文化消費帶動地方經濟的發(fā)展。鼓社祭期間,臺江苗族民眾盡量以奇異艷麗的方式展示本民族的祭祖文化,讓文化消費者在參觀這一異域文化過程中獲得一種心靈的享受和滿足。面對這一奇風異俗,游客追求的是一種獵奇式的異域風光,他們并不在乎苗族祭祖禮儀的原生態(tài)性質和真實寓意。游客以“誤讀”的方式在心中獲得一種對“他者”文化的理解,當地苗族人民關注的則是文化消費給他們帶來的經濟利益。在游客與苗族同胞之間便形成的這種“默契”中,彼此間的需要和愿望都得到了實現。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臺江苗族鼓社祭已經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fā)展的有力杠桿。
二、神靈信仰減弱
改革開放后,隨著臺江苗族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教育的進步、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以及當地苗族人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苗族民眾對生、老、病、死等現象逐漸由盲目訴諸鬼神保佑轉向求助于科學的解決方式,臺江苗族地區(qū)的神靈信仰習俗出現衰落之勢。
第一,神靈觀念削弱。臺江苗族人民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鬼神信仰種類繁多,祭祀鬼神一般須請巫師主持。許多祭祀典議都有固定的程序和內容,世代相沿成俗。特別是苗巫的咒辭,不僅有請神、送鬼的咒辭,有大量專述苗族歷史、祭祀語詞,同時還有各種古理、古規(guī)、古詞等,民族特點十分濃厚。苗巫是苗族文化的保存者、傳播者和代言人,熟悉本民族的源流和歷史,懂得本民族的各種禮儀和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在群眾中很受尊重。凡婚嫁、喪葬、建屋、架橋,甚至出門辦事等,都要請巫師看吉兇、選吉日。改革開放后,隨著現代文明在臺江苗族社會的傳播,促使當地苗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思想意識以及價值觀念發(fā)生嬗變。在當代臺江苗族社會,人們不再以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追根溯源來獲得自我認同和民族認同,他們逐漸失去對神靈的敬畏和依賴,其內心深處的靈魂觀念和原始巫術意識逐漸淡化,民族傳統(tǒng)觀念淡薄。廣大苗族同胞對世俗生活自我感受的關注,必然削弱其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從而加速了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異化”進程。如今,盡管在臺江縣境內一些較為落后的苗族村寨還廣泛存在著招龍求雨、掃寨、招魂等舊俗,但其神秘性已不如過去。人們在舉行上述祭祀活動時,祭祀人員和宰殺牲畜數量都相應減少。過去使用殺牛送鬼,如今改用牛角和牛尾巴代替;以往規(guī)定殺豬送鬼,現在改用豬頭或公雞代替;舊時往往是全族人或本家族成年男子參加,而現在只需祭師主持,主家或三五位旁人陪同即可。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苗族民眾認知水平的提高,臺江苗族地區(qū)的招龍求雨、洗寨、祭嘎哈等習俗逐漸消失。
第二,巫術活動走向衰落。在臺江苗族傳統(tǒng)社會,醫(yī)藥落后,苗巫掌握著民間巫術,依靠民間偏方和草藥為廣大苗族民眾治病。巫師借助巫術活動溝通人和鬼神,以祈福消災,驅邪除病,人們對之深信有加。改革開放后,苗巫的作用已經大大減弱,他們在社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與過去相比明顯下降。21世紀以來,雖然在臺江廣大苗族地區(qū)仍然存在宴請巫師驅鬼治病的舊俗,但占卜儀式和層序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煩瑣,占卜所用祭品趨向簡單化,巫師報酬趨向經濟化。過去巫師給病人治病,一般都要根據患者病情宰殺豬、?;蜓虻刃笊尮怼,F在巫師給病人治病時,通常只需宰殺雞鴨等畜生,這些祭品主要用于主家與巫師一起食用,事后巫師往往會拿取一定的現金報酬。就目前情況而言,巫師做一次占卜活動的報酬少則一二十元,多則三五十元不等。這種變化不僅與改革開放以來苗族地區(qū)巫師數量稀少有關,而且也與當地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緊密相連。本世紀以來,隨著臺江苗族地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人們的部分疑難病癥可以通過醫(yī)療機構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療,因而當地苗族民眾訴諸巫師占卜治病的現象逐漸減少。如遇疾病,人們越來越趨向于到醫(yī)療部門救治。即使部分苗族民眾依然信奉巫師占卜,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尋求心靈慰籍而已。近年來,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民族地區(qū)文化教育衛(wèi)生事業(yè)迅速發(fā)展,人們的迷信觀念逐漸淡薄,其求巫現象大為減少,臺江苗族村寨巫師后繼無人的現象十分嚴重,有的巫師現在已七八十歲高齡,他們一旦去世,以祭神驅鬼為特征的占卜活動必將隨之消失。
三、信仰禁忌的消除
解放前,臺江縣苗族地區(qū)交通閉塞,文化落后。一旦遭遇災禍或瘟疫,只知求助神靈,祈禱平安。村寨內外,鬼師施法痕跡比比皆是。改革開放后,臺江苗族地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1981年,全縣組織學習“全省農民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開設教學點26個,29個班,學員806名。1986年,有掃盲夜校162所,198個班,4 843名學員,脫盲者有936人。1989—1990年,脫盲率達80%以上。為貫徹國務院發(fā)布的《掃除文盲工作條例》,1992年先后舉辦了1788個掃盲班,脫盲17 092人。臺江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使許多苗族青年有機會接受現代教育,從而提高了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了他們認識自然、改造社會的能力。與此同時,臺江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促使當地廣播、電視、書籍、報刊、影視、電子網絡等新興知識傳輸工具迅速發(fā)展起來,這些現代傳媒工具的興起為廣大苗族民眾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條件。大量現代文明傳入臺江苗族地區(qū),各種新信息、新觀念和新思想不斷滲透到苗族民眾日常生活中。臺江苗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加速了現代文明在臺江地區(qū)的傳播,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苗族人民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隨著臺江苗族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他們的神靈崇拜意識逐漸淡化,迷信觀念日益淡薄,神靈崇拜現象大為減少,各種信仰禁忌也隨之消除。
參考文獻:
[1] 石宗仁.苗族多神崇拜初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1986,(4).
[2] 高婕.民族旅游發(fā)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變遷與保護研究——以黔東南苗寨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
[3] 貴州省編輯組.苗族社會歷史調查(一)[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6:203-255.
[4] 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fā)展調查研究叢書編委會.臺江苗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259.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