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宏,吳翊馨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沈陽 110102)
玉米肽是從天然食品玉米中提取的蛋白質,經(jīng)過定向酶切及特定小肽分離技術所獲得的小分子多肽物質[1、2]。它具有水溶性好且容易被身體吸收等特點,近年來,玉米肽作為降血壓、醒酒、護肝、增強免疫、降血脂等在生化醫(yī)藥、保健食品領域應用已多見報導[3、4]。但玉米肽作為運動營養(yǎng)補劑在運動科學領域應用尚少見報導,尤其是腦卒中后患者的運動與營養(yǎng)狀況。太極拳運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在眾多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脫穎而出,受到人們的喜愛。為提高腦卒中后患者的運動訓練水平,腦卒中后患者開展太極拳運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運動能力。結合腦卒中后患者的生活特點和運動能力,本文旨在探討玉米肽對腦卒中后患者某些生理生化指標及運動能力的影響,為今后將這種無毒無副作用的營養(yǎng)補劑應用到運動實踐中提供依據(jù)。
12名男性腦卒中后患者,年齡55~65歲,康復訓練后能夠獨立進行太極拳訓練3個月。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進行口服玉米肽4周,對照組患者進行服安慰劑4周。
實驗前后測試生化指標:受試者服藥期間進行正常太極拳訓練。肌酸激酶(CK)、血清睪酮(T)、血紅蛋白(Hb)、SOD和MDA及10m步行時間。
肌酸激酶(CK)測試盒、血紅蛋白(Hb)測試盒、SOD和MDA測試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放免法測試血清睪酮(T)。
玉米肽由沈陽市海匯天成生物技術公司提供。
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11.5軟件分析處理。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算均值±標準差(X±SD),P<0.05為顯著性水平。
腦卒中后患者服用玉米肽同時進行太極拳訓練3個月后血液生化指標測試結果見表1、2,10m步行時間測量結果見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血紅蛋白(Hb)和肌酸激酶(CK)測試結果顯示:實驗前兩組受試者血紅蛋白平均數(shù)量(g/L)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實驗組血紅蛋白平均數(shù)量(g/L)較對照組血紅蛋白(g/L)有所增加,經(jīng)檢驗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前兩組CK平均數(shù)量(IU/L)經(jīng)檢驗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實驗后實驗組CK平均數(shù)量(IU/L)較對照組CK(IU/L)有所下降,經(jīng)過檢驗,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服用玉米肽前后Hb(g/L)和CK(IU/L)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 SOD檢查結果顯示:實驗前兩組 SOD(NU/mL)經(jīng)檢驗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兩組SOD(NU/mL)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MDA檢查結果顯示:實驗前兩組MDA結果均顯示無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兩組MDA檢查結果,經(jīng)檢驗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經(jīng)檢驗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兩組血睪酮水平均顯示顯著增加,經(jīng)檢驗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比對照組10m步行時間顯著縮短,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2 服用玉米肽前后SOD(NU/mL、MDA(nmol/mL)及血睪酮水平(ng/dl)比較
表3 服用玉米肽前后10m步行時間(s)比較
血紅蛋白(Hb)是人體非常重要的蛋白質,是負責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主要載體。人體中血紅蛋白數(shù)量直接影響到機體運動能力、能量及物質代謝水平。較高水平的血紅蛋白(Hb)能及時增加運動時的載運量,能夠增強機體的運動能力及代謝水平,保持腦卒中后患者機體運動能力具有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因此,一定范圍內較高數(shù)量的血紅蛋白對運動機能及代謝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利,是衡量機體有氧代謝運動能力很重要的指標。在本研究中,實驗后實驗組血紅蛋白平均數(shù)量(g/L)與對照組血紅蛋白平均數(shù)量(g/L)相比較有增高趨勢,經(jīng)檢驗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肌酸激酶(CK)主要分布于人體心臟、大腦、肌肉等各組織器官的細胞內,是肌肉收縮、能量轉換、ATP再生的重要激酶。CK在人體骨骼肌中的酶活性要遠高于其他各種組織器官,它的反應靈敏度較高,是反映機體運動負荷敏感度的主要指標。當人體運動后,機體內的肌酸激酶迅速升高,并且短時間內升高幅度較快,所以這項指標能較好反映機體運動負荷及運動負荷后的恢復快慢過程,是反映機體在運動實踐中的有效指標。正常情況下,人體中的肌酸激酶極少能夠透過細胞膜,機體才能保持正常水平。CK與人體在運動中的能量平衡及能量轉移關系密切,是運動訓練能量補充和ATP恢復反應的催化酶。劇烈運動時機體肌細胞酸性物質會大量增加,同時體內PH值會降低,這種環(huán)境更利于體內CP轉化成ATP,提供給機體更大能量,能量平衡對于運動者保持競技狀態(tài)非常重要;肌酸激酶(CK)能將機體內的高能磷酸鍵迅速轉移給ADP,ADP在體內再進一步合成ATP,是人體運動時肌肉收縮能量供應站,及時保證機體的能量供應。Tiidus等報道,人在大強度運動后,血清CK活性與運動前比較增加200% ,大運動量訓練后,人體骨骼肌及細胞膜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細胞膜通透性增加,肌酸激酶此時會逸出很多,會對組織細胞造成一定損傷。本實驗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口服玉米肽4周后,再經(jīng)過太極拳訓練能夠使機體內CK水平下降,進一步說明玉米肽能夠對細胞膜起到保護作用,能夠避免訓練時對機體造成的損傷。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是反映機體氧自由基代謝的主要指標。大強度的力竭性運動引起MDA的明顯升高,并伴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而進一步提高,導致運動能力下降,產(chǎn)生運動性疲勞。SOD是機體抗自由基損傷的第一道防線的抗氧化酶之一,SOD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看家基因,它的活性常常用來作為評定機體抗氧化能力的重要指標。當人體進行劇烈運動時,機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會顯著降低,自身的自由基代謝開始加強,血漿中丙二醛(MDA)含量會隨之明顯升高,并伴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而進一步提高,致使機體運動能力、抗氧化能力有所下降。本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服用玉米肽具有提高運動能力、促進疲勞恢復及清除自由基抑制過氧化損傷的功能。
玉米肽抗氧化作用可能機制是玉米肽對細胞的氧化損傷有保護作用[5],對自由基清除和還原力作用,擬SOD活性和脂類過氧化物酶活性反應[6],金屬離子螯合和緩沖生理PH值的作用及脂類過氧化物產(chǎn)生反應等[7、8]。所以玉米肽對細胞的氧化損傷,對生物體膜、DNA氧化應激損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玉米肽能夠延緩機體內細胞在生長過程中的功能退化及衰竭過程,在神經(jīng)傳導、延緩細胞氧化損傷及進一步激發(fā)細胞免疫活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學作用。
血睪酮是男性激素中生物活性最強的物質,對青春期后的生長、蛋白質的合成以及維持骨骼肌和肌肉生長的比例等有重要的作用。腦卒中后患者實驗中發(fā)現(xiàn),血睪酮較高的患者主要表現(xiàn)在運動能力較強、精力充沛、肌肉比較發(fā)達,在太極拳訓練后出現(xiàn)疲勞較晚并且疲勞后很容易恢復。本研究實驗結果也同樣顯示,服用玉米肽可提高練習太極拳的腦卒中后患者血清睪酮水平,進一步提高腦卒中后患者的運動能力。
10m步行時間是衡量腦卒中后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重要指標。腦卒中后患者由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傷,導致肢體運動障礙,尤其是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損傷后下肢步行能力的改善猶為重要,步行速度,步行距離等對腦卒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步行速度的改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9]。
服用玉米肽后的受試者各項生化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玉米肽具有提高運動能力、促進疲勞恢復及清除自由基抑制過氧化損傷的功能。關于玉米肽能否抵抗運動疲勞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玉米肽作為運動營養(yǎng)補劑對腦卒中后患者運動能力恢復的實踐研究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1]徐力,李相,吳曉霞,等.一種新的玉米抗氧化肽的制備與結構表征[J].高等學?;瘜W,2009,25(3):466-469
[2]巨 芳,張艷華,李影.玉米肽制備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0,8(8):27 -29
[3]包麗芹,鄒積宏.肌肽在醫(yī)藥領域的應用及其研究概況[J]. 黑龍江醫(yī)藥,2011,18(1):17 -20
[4]韓建娜,裘娟萍.肌肽的抗氧化性及其在醫(yī)藥上的應用[J]. 科技通訊,2005,21(1):57 -64
[5]楊歌德,周宏博,姜玉梅.肌肽與細胞線粒體抗氧化作用的比較[J].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7(4):355-357
[6]韓立強,朱松波,楊國宇.肌肽一種有待開發(fā)的天然抗氧化劑[J]. 中國牧業(yè)志,2005,41(2):33-35
[7]Dutka TL,Lam b GD.Effect of carnosine on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in mechanically—skinned rat skeletal muscle[J].Journal of Muscle Research and Cell Motility,2012,25:203—213
[8]Horning MS,Blakemore LJ,Trombley PQ.Endogenous mechanisms of neuroprotection:role of zinc,ocpper,and carnosine[J].Brain Re-search,2012,852:56-61
[9]楊杰華,冼曉琪,張盤德.下肢強化訓練聯(lián)合高壓氧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12):92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