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鶯
【摘要】作文講評經(jīng)常流于形式,或者蜻蜓點水,如何將作文講評落到實處,起到推動作用呢?這就要求老師們做適合學生的實際探究。本文就圍繞著作文講評的自主探究應“首先,了解學生,探究講評的重點;其次,自主交流,探優(yōu)尋美;最后,善于提煉問題,自主解決”展開簡單的論述。以期達到作文講評都能走進學生的心坎,起到真正指導的作用。
【關鍵詞】作文講評;自主探究;收獲
有不少老師認為作文教學中,只要重視教師的評改,學生只要閱讀評語就可以了,無須再浪費時間去講評。殊不知,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對學生接下去的寫作也會有影響。一篇作文的教學寫作從教師的寫前指導、學生構思動筆、再到教師的批改結束,其實并未全部完成。最富有意義的完成應該是在講評之后。
寫作的動力源于寫作的評價。學生寫完一篇文章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當然更想知道如何更好的進步。如果老師總是以評語來溝通,恐怕滿足不了學生對成就的渴望。這就需要我們從學生心理的角度,為學生更多地去探究。這更是講評所應該著力的點。因此,作文講評也應該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
那么為何要將作文講評與學生內心的興趣相關聯(lián)呢?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提高寫作的水平。如果說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去追求提高作文是“和風有意裁細葉”的話,那么教師講評作文中的探究驅動興趣的做法定能讓“細葉展現(xiàn)其風姿”??梢?,自主探究便在講評中的重要性。
這里的自主探究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探究適合學生不同階段的講評方式與內容;二是,學生在教師的講評課中需要自主探究他們心中的疑惑點。
那么,作文講評的自主探究應該如何展開呢?
首先,了解學生,探究講評的重點
自主探究講評作文,并不意味著教師不需要評改學生的作文。要想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進行教學,就應該了解學生,了解他們在每次作文中的寫作感受,了解他們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而了解學生心理和寫作存在問題的最好途徑莫過于閱讀學生的作品。學生在寫作中是否把握了題目的要領,是否在表述中將所要表達的內容表達出來了,是否正確地看問題了等等,都可以從作文中把掌握到。
因此,教師應該細致地閱讀學生的作文,以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定出講評的方案。
例如學生在寫這篇材料:兩條小魚一起游泳,遇到一條老魚從另一方向游來,老魚向他們點點頭,說:“早上好,孩子們,水怎么樣?”兩條小魚一怔,接著往前游。游了一會兒,其中一條小魚看了另一條小魚一眼,忍不住說:“水到底是什么東西?”
看來,有些最常見而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恰恰最容易被我們忽視;有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卻能夠引發(fā)我們深入思考……
學生們普遍在審題上出現(xiàn)問題,比如立意為:留心,要學會滿足,注重本質等。審題是新材料作文的首要任務,如果連審題都不準確,哪里談得上提升呢?因此,本人將這次的講評重點設置在審題指導上。
試想,如果,你在講評中忽視了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而是繼續(xù)你的下一個教學重點的話,那么學生們的審題問題何時得以解決呢?在議論文教學中,如何推進他們的寫作水平呢?
所以,學生的問題是教師探究的永恒方向。是的,教師探究了內容,那該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呢?
其次,自主交流,探優(yōu)尋美
美國正在興起的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家應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因此,自主便是激發(fā)學生潛能的一劑良藥。我們不妨也把這種自主運用到作文講評中去。
教師在明確大部分學生在此次作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后,可以將富有代表性的作文交給學生去閱讀,引導學生根據(jù)文體和題目的要求對這些作文做閱讀與討論。講評中,引用學生作文的例子讓學生學會欣賞與修改。而這樣的探究方式能更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本人在講評省檢作文時,通過讓學生自主交流的方式去品讀例文,進行修改。有學生讀到某同學的這一段文字:
在一片草原上,牧羊人帶著兩個兒子去放羊,一群大雁從他們頭上飛過,兒子們看見了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飛起來該多好呀?!蹦裂蛉顺聊艘幌拢缓髮鹤觽冋f:“如果你們想,你們也可以飛起來。”兒子們試了試都沒飛成功。他們用疑惑的眼光看著牧羊人。牧羊人學著大雁飛行的方式,但也沒飛起來說:“看看我是怎樣飛起來的吧?!庇谑撬縿恿藘上率直?,但是沒有飛起來。牧羊人說:“因為我太年老了,所以才不起來,你們還年輕,只要你們想,就一定能飛起來?!眱鹤觽兝斡浿赣H的教導,并不懈努力。最終他們飛起來了。因此他們發(fā)明了飛機,他們就是美國著名的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他父親的教導、鼓勵,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執(zhí)著,這些都沒錯,不過最重要的是他們的信念,他們想飛上天空的信念,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信念,可見信念對一個人的成長,改變是多么的巨大,信念是多么的重要。
學生就議論文的論據(jù)敘述上存在著不夠簡潔的問題提出來討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高起來了。而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趁勢要求學生思考,應該如何修改,怎樣做到議論文論據(jù)的簡潔?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得以調動,以他人的文章為底本,進行修改,收獲頗豐。
講評課中的自主交流,最忌流于形式,浪費時間。教師可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重視學生的反應并加以引導發(fā)展。我的做法具體如下:
出示上次作文題目,學生分組交流寫作心得。
如寫這篇作文:
禪師有個愛抱怨的弟子。一天,禪師將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讓弟子喝,弟子說:咸得發(fā)苦。禪師又把更多的鹽撒進湖里,讓弟子再嘗湖水。弟子喝后說:純凈甜美。禪師說: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水?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然后派代表發(fā)言。有談論點、有談論據(jù),有談語言的。這時教師只要稍作點評即可。
學生閱讀他人的作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作文的立意、作品的優(yōu)點或者美點。學生派代表交流的時候,可以借助投影儀對所要分享的文章進行分點評。
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好的文章應當適時引導總結。針對有代表性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修改?;蛘呓o予方法指導。
讓學生總結這一課的所得。
最后,善于提煉問題,自主解決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厭煩情緒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多是因為所見的形式過于單一,即使有自主的參與,仍然感到厭煩。人是會思考的動物,這種具備創(chuàng)新條件的生物,注定要用創(chuàng)造滿足資源的需求,造物主其實不是上帝,就是人自己而已,佛在心中,魔亦在心中,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上文所做的探究交流法應經(jīng)常創(chuàng)新。形式是多變的,但是核心是不變的。什么是核心呢?那就是不斷尋找學生的興致點。那作為教師,就應當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以靈活的方式提交給學生,最終落到讓他們自主探討的點上。
既為自主,就是應當探究學生的興奮點,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以他們所喜歡的形式來講評作文,更容易吸收。譬如,可以把講評滲透到每一堂課的課前去。學生初寫議論文時,會為論據(jù)而發(fā)愁,可以針對這種情況,利用課前三分鐘,要求每一節(jié)課一個同學,上臺分享一個經(jīng)典故事或者時事等,并請同學對材料做分析。學生的互動與積極性得以調動。
樂于參與、喜歡參與便是意識的自主。學生們倘若能長處于快樂自主的學習中,收獲必定豐厚。至少,在壓力如山的高中生涯中,相信也會因為有了自主修剪自己作文的講評課,而讓單調的生活充滿了幾絲歡樂;也許寫作的自信與快樂也會常駐學生的心間吧。試想,有了自主如和風的有意裁細葉,怎會寫不出富有姿質如窈窕淑女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