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仕貴
每天看書瀏覽報刊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前段時間看到《總理都能“抽出時間讀書”,您呢?》的報道,讓我對讀書產生了一些思考。
讀書能醫(yī)愚,讀書能勵志,讀書能聰慧,這是眾所周知的。而據(jù)報道,中國人均每天讀書時間不足15分鐘,有人甚至發(fā)出“靜下來讀點書是一種奢侈”的感嘆。是什么讓讀書離我們漸行漸遠?
固然工作繁忙、沒時間,都是我們離書越來越遠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讀書的興趣,這些又怎能成為障礙?讀書的興趣,多半應在學生時代培養(yǎng)出來。當前中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對子女的期冀與厚望,大多數(shù)孩子往往是為了應試而讀書,讀書成為一種工具和手段而非興趣和習慣。教育本應先讓我們喜歡讀書,但如果教育培養(yǎng)不出讀書的興趣和習慣,不少人當然要將書本棄之不顧。
古人云:“少而學,壯而有為;壯而學,老而不衰;老而學,死而不朽?!被畹嚼?,學到老,這是很多人特別是廣大黨員干部都應該牢固樹立的“終身學習”理念,我們應把讀書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正如文章中李克強總理回答瑞士大學生時所說的,“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時間讀書?!蔽覀儾粌H要把讀書學習作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更要把學習作為生命的一部分。唯此,知識才不會老化,思想才不會僵化,能力才不會退化,才能做到認識上有新提高、發(fā)展上有新境界、工作上有新成效,把自己培養(yǎng)成與時俱進的人才。
就我個人的閱讀經歷來說,讀書除了能補齊知識短板,同時能感受到閱讀的愉悅,這也是促使我不斷閱讀的動力。
每每經過一周忙碌的工作,我都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泡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喜歡的書,或是散文,亦或報刊,獨自品讀。讀到優(yōu)美的篇章時,還會輕聲誦讀,沉醉其間。彼時,身空心凈,云淡風輕,生活也一下亮了起來。
在科技日新月異、利益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略感浮躁、急躁、毛躁的我們,是否也該放慢腳步,放空心靈,把讀書作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在紛繁塵世中尋求繼續(xù)向前的力量?(作者單位:黔西南州貞豐縣長田鄉(xiāng))
作者:(美)詹姆斯 著,燕曉冬 編譯出版:重慶出版社
《實用主義》
摘錄:人離不開哲學,如同離不開面包。那么哲學家應像制面包一樣建造哲學,使之實用于人。
推薦人: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機關黨委書記
楊真貴
在燦若星河的人類思想領域,有一光芒四射的思想流派,叫“實用主義”。此思想的奠基之作,正是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實用主義》。書中論及哲學界一系列令人關注的問題,作者指出:柏拉圖以降的理性主義哲學令人失望,它的空想性質不切人的生活實際;而經驗主義也令人失望,它給人事實,但讓人失去宗教感。于是作者以開拓的勇氣、創(chuàng)新的工作,志在打破哲學史上的沉悶、顛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終為哲學和人類思想樹起了一塊不朽豐碑。實用主義的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fā)點,把采取行動作為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作為最高目的。實用主義強調生活、行動、事實和效果,它極大影響了美國人的思想和行動,孕育和決定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個性鮮明、影響深遠的美國精神氣質。此故,《實用主義》堪稱好書,有妙趣、有深意,益于涵養(yǎng),值得一讀。
《之江新語》選讀
文化育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fā),關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進一步明確經濟發(fā)展以社會發(fā)展為目的,社會發(fā)展以人的發(fā)展為歸宿,人的發(fā)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業(yè)即養(yǎng)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業(yè)。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人類不僅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要追求“幸福指數(shù)”;不僅追求自然生態(tài)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tài)”的和諧;不僅追求效率和公平,還要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我們的祖先曾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昂汀敝傅氖呛椭C、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lián)合等。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也正基于此。因此說,文化育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和必然要求。
經典
現(xiàn)代語錄
反貪污斗爭和反浪費斗爭的開展和深入,必將接觸到各方面存在著的各種程度的官僚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工作作風。這種作風,是貪污和浪費現(xiàn)象所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實行增產節(jié)約,反對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1951年12月)
群眾的意見,不外是幾種情況。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對,不做就是官僚主義。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辦不到的要解釋。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進行說服。(鄧小平:《共產黨要接受監(jiān)督》,1957年4月8日)
書架
《真歷史在民間》
作者:梁曉聲
出版: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文明之光》
作者:吳軍
出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經濟學就這么有趣》
作者:梁小民
出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美國是如何監(jiān)視中國的——美國全球監(jiān)聽行動紀錄》
作者:互聯(lián)網(wǎng)研究中心 編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歸去來辭圖》
(絹本設色)
陸探微(420-479),漢族,吳縣(今蘇州)人。南朝宋明帝時宮廷畫家,中國最早的畫圣。在中國畫史上,據(jù)傳他是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畫題材十分廣泛,從圣賢圖繪、佛像人物至飛禽走獸,無一不精。與東晉顧愷之并稱“顧陸”。
此圖是依著陶淵明《歸去來辭》一文所作的敘述性故事畫。畫家依“文”命筆,隨著文辭的內容分段敘述。從畫中情景,以及與其它本《歸去來辭圖》比對看來,該幅作品即描繪起首“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至“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一段。畫中陶淵明載菊乘舟,家人歡欣迎接,融入辭中“舟遙遙以輕揚”、“僮仆歡呼,稚子候門”所述。
每天看書瀏覽報刊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前段時間看到《總理都能“抽出時間讀書”,您呢?》的報道,讓我對讀書產生了一些思考。
讀書能醫(yī)愚,讀書能勵志,讀書能聰慧,這是眾所周知的。而據(jù)報道,中國人均每天讀書時間不足15分鐘,有人甚至發(fā)出“靜下來讀點書是一種奢侈”的感嘆。是什么讓讀書離我們漸行漸遠?
固然工作繁忙、沒時間,都是我們離書越來越遠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讀書的興趣,這些又怎能成為障礙?讀書的興趣,多半應在學生時代培養(yǎng)出來。當前中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對子女的期冀與厚望,大多數(shù)孩子往往是為了應試而讀書,讀書成為一種工具和手段而非興趣和習慣。教育本應先讓我們喜歡讀書,但如果教育培養(yǎng)不出讀書的興趣和習慣,不少人當然要將書本棄之不顧。
古人云:“少而學,壯而有為;壯而學,老而不衰;老而學,死而不朽?!被畹嚼希瑢W到老,這是很多人特別是廣大黨員干部都應該牢固樹立的“終身學習”理念,我們應把讀書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正如文章中李克強總理回答瑞士大學生時所說的,“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時間讀書?!蔽覀儾粌H要把讀書學習作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更要把學習作為生命的一部分。唯此,知識才不會老化,思想才不會僵化,能力才不會退化,才能做到認識上有新提高、發(fā)展上有新境界、工作上有新成效,把自己培養(yǎng)成與時俱進的人才。
就我個人的閱讀經歷來說,讀書除了能補齊知識短板,同時能感受到閱讀的愉悅,這也是促使我不斷閱讀的動力。
每每經過一周忙碌的工作,我都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泡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喜歡的書,或是散文,亦或報刊,獨自品讀。讀到優(yōu)美的篇章時,還會輕聲誦讀,沉醉其間。彼時,身空心凈,云淡風輕,生活也一下亮了起來。
在科技日新月異、利益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略感浮躁、急躁、毛躁的我們,是否也該放慢腳步,放空心靈,把讀書作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在紛繁塵世中尋求繼續(xù)向前的力量?(作者單位:黔西南州貞豐縣長田鄉(xiāng))
作者:(美)詹姆斯 著,燕曉冬 編譯出版:重慶出版社
《實用主義》
摘錄:人離不開哲學,如同離不開面包。那么哲學家應像制面包一樣建造哲學,使之實用于人。
推薦人: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機關黨委書記
楊真貴
在燦若星河的人類思想領域,有一光芒四射的思想流派,叫“實用主義”。此思想的奠基之作,正是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實用主義》。書中論及哲學界一系列令人關注的問題,作者指出:柏拉圖以降的理性主義哲學令人失望,它的空想性質不切人的生活實際;而經驗主義也令人失望,它給人事實,但讓人失去宗教感。于是作者以開拓的勇氣、創(chuàng)新的工作,志在打破哲學史上的沉悶、顛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終為哲學和人類思想樹起了一塊不朽豐碑。實用主義的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fā)點,把采取行動作為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作為最高目的。實用主義強調生活、行動、事實和效果,它極大影響了美國人的思想和行動,孕育和決定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個性鮮明、影響深遠的美國精神氣質。此故,《實用主義》堪稱好書,有妙趣、有深意,益于涵養(yǎng),值得一讀。
《之江新語》選讀
文化育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fā),關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進一步明確經濟發(fā)展以社會發(fā)展為目的,社會發(fā)展以人的發(fā)展為歸宿,人的發(fā)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業(yè)即養(yǎng)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業(yè)。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人類不僅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要追求“幸福指數(shù)”;不僅追求自然生態(tài)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tài)”的和諧;不僅追求效率和公平,還要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我們的祖先曾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昂汀敝傅氖呛椭C、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lián)合等。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也正基于此。因此說,文化育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和必然要求。
經典
現(xiàn)代語錄
反貪污斗爭和反浪費斗爭的開展和深入,必將接觸到各方面存在著的各種程度的官僚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工作作風。這種作風,是貪污和浪費現(xiàn)象所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實行增產節(jié)約,反對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1951年12月)
群眾的意見,不外是幾種情況。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對,不做就是官僚主義。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辦不到的要解釋。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進行說服。(鄧小平:《共產黨要接受監(jiān)督》,1957年4月8日)
書架
《真歷史在民間》
作者:梁曉聲
出版: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文明之光》
作者:吳軍
出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經濟學就這么有趣》
作者:梁小民
出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美國是如何監(jiān)視中國的——美國全球監(jiān)聽行動紀錄》
作者:互聯(lián)網(wǎng)研究中心 編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歸去來辭圖》
(絹本設色)
陸探微(420-479),漢族,吳縣(今蘇州)人。南朝宋明帝時宮廷畫家,中國最早的畫圣。在中國畫史上,據(jù)傳他是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畫題材十分廣泛,從圣賢圖繪、佛像人物至飛禽走獸,無一不精。與東晉顧愷之并稱“顧陸”。
此圖是依著陶淵明《歸去來辭》一文所作的敘述性故事畫。畫家依“文”命筆,隨著文辭的內容分段敘述。從畫中情景,以及與其它本《歸去來辭圖》比對看來,該幅作品即描繪起首“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至“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一段。畫中陶淵明載菊乘舟,家人歡欣迎接,融入辭中“舟遙遙以輕揚”、“僮仆歡呼,稚子候門”所述。
每天看書瀏覽報刊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前段時間看到《總理都能“抽出時間讀書”,您呢?》的報道,讓我對讀書產生了一些思考。
讀書能醫(yī)愚,讀書能勵志,讀書能聰慧,這是眾所周知的。而據(jù)報道,中國人均每天讀書時間不足15分鐘,有人甚至發(fā)出“靜下來讀點書是一種奢侈”的感嘆。是什么讓讀書離我們漸行漸遠?
固然工作繁忙、沒時間,都是我們離書越來越遠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讀書的興趣,這些又怎能成為障礙?讀書的興趣,多半應在學生時代培養(yǎng)出來。當前中國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對子女的期冀與厚望,大多數(shù)孩子往往是為了應試而讀書,讀書成為一種工具和手段而非興趣和習慣。教育本應先讓我們喜歡讀書,但如果教育培養(yǎng)不出讀書的興趣和習慣,不少人當然要將書本棄之不顧。
古人云:“少而學,壯而有為;壯而學,老而不衰;老而學,死而不朽?!被畹嚼?,學到老,這是很多人特別是廣大黨員干部都應該牢固樹立的“終身學習”理念,我們應把讀書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正如文章中李克強總理回答瑞士大學生時所說的,“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時間讀書。”我們不僅要把讀書學習作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更要把學習作為生命的一部分。唯此,知識才不會老化,思想才不會僵化,能力才不會退化,才能做到認識上有新提高、發(fā)展上有新境界、工作上有新成效,把自己培養(yǎng)成與時俱進的人才。
就我個人的閱讀經歷來說,讀書除了能補齊知識短板,同時能感受到閱讀的愉悅,這也是促使我不斷閱讀的動力。
每每經過一周忙碌的工作,我都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泡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喜歡的書,或是散文,亦或報刊,獨自品讀。讀到優(yōu)美的篇章時,還會輕聲誦讀,沉醉其間。彼時,身空心凈,云淡風輕,生活也一下亮了起來。
在科技日新月異、利益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略感浮躁、急躁、毛躁的我們,是否也該放慢腳步,放空心靈,把讀書作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在紛繁塵世中尋求繼續(xù)向前的力量?(作者單位:黔西南州貞豐縣長田鄉(xiāng))
作者:(美)詹姆斯 著,燕曉冬 編譯出版:重慶出版社
《實用主義》
摘錄:人離不開哲學,如同離不開面包。那么哲學家應像制面包一樣建造哲學,使之實用于人。
推薦人: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機關黨委書記
楊真貴
在燦若星河的人類思想領域,有一光芒四射的思想流派,叫“實用主義”。此思想的奠基之作,正是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實用主義》。書中論及哲學界一系列令人關注的問題,作者指出:柏拉圖以降的理性主義哲學令人失望,它的空想性質不切人的生活實際;而經驗主義也令人失望,它給人事實,但讓人失去宗教感。于是作者以開拓的勇氣、創(chuàng)新的工作,志在打破哲學史上的沉悶、顛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終為哲學和人類思想樹起了一塊不朽豐碑。實用主義的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fā)點,把采取行動作為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作為最高目的。實用主義強調生活、行動、事實和效果,它極大影響了美國人的思想和行動,孕育和決定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個性鮮明、影響深遠的美國精神氣質。此故,《實用主義》堪稱好書,有妙趣、有深意,益于涵養(yǎng),值得一讀。
《之江新語》選讀
文化育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fā),關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進一步明確經濟發(fā)展以社會發(fā)展為目的,社會發(fā)展以人的發(fā)展為歸宿,人的發(fā)展以精神文化為內核。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業(yè)即養(yǎng)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業(yè)。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人類不僅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要追求“幸福指數(shù)”;不僅追求自然生態(tài)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tài)”的和諧;不僅追求效率和公平,還要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我們的祖先曾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這其中的精髓之一?!昂汀敝傅氖呛椭C、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lián)合等。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也正基于此。因此說,文化育和諧,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和必然要求。
經典
現(xiàn)代語錄
反貪污斗爭和反浪費斗爭的開展和深入,必將接觸到各方面存在著的各種程度的官僚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工作作風。這種作風,是貪污和浪費現(xiàn)象所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實行增產節(jié)約,反對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1951年12月)
群眾的意見,不外是幾種情況。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對,不做就是官僚主義。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辦不到的要解釋。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進行說服。(鄧小平:《共產黨要接受監(jiān)督》,1957年4月8日)
書架
《真歷史在民間》
作者:梁曉聲
出版: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文明之光》
作者:吳軍
出版:人民郵電出版社
《經濟學就這么有趣》
作者:梁小民
出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美國是如何監(jiān)視中國的——美國全球監(jiān)聽行動紀錄》
作者:互聯(lián)網(wǎng)研究中心 編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歸去來辭圖》
(絹本設色)
陸探微(420-479),漢族,吳縣(今蘇州)人。南朝宋明帝時宮廷畫家,中國最早的畫圣。在中國畫史上,據(jù)傳他是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畫題材十分廣泛,從圣賢圖繪、佛像人物至飛禽走獸,無一不精。與東晉顧愷之并稱“顧陸”。
此圖是依著陶淵明《歸去來辭》一文所作的敘述性故事畫。畫家依“文”命筆,隨著文辭的內容分段敘述。從畫中情景,以及與其它本《歸去來辭圖》比對看來,該幅作品即描繪起首“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至“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一段。畫中陶淵明載菊乘舟,家人歡欣迎接,融入辭中“舟遙遙以輕揚”、“僮仆歡呼,稚子候門”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