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鳴
很多故事還沒有寫進去
“她(蔣易澄)成熟了很多。平時說不出來的話寫出來了。”
——李桂珍
蔣易澄的母親名叫李桂珍,曾是云南省一家大型鈾礦冶煉工廠——“國營七礦”里的播音員,工人們每天要聽到3次她的動聽嗓音。在那段堪稱輝煌的時光里,李桂珍20歲時就從父親手中接過播音員的崗位,待遇比地方上高,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但女兒蔣易澄出生后,擺在李桂珍面前的,一方面是女兒無時無刻對母親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廣播室“一個釘子一個眼”、不容更改的工作時間表。無奈,李桂珍只能向領(lǐng)導請求離開廣播室,去辦公室做一名普通的打字員。
蔣易澄在廠志里找到了母親這段短暫的播音員生涯的記錄?!坝胁ヒ魡T1人,每天播音3次”,僅僅12個字,連李桂珍的名字都沒有提起。
李桂珍26歲時,蔣易澄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可是幼兒園臨近鈾礦區(qū),愿意留下來教書的老師屈指可數(shù)。為了保證女兒的教育,李桂珍再一次做出抉擇,停薪留職,陪女兒去市里上幼兒園。這樣一來,雖然蔣易澄得到了應有的教育,但這個工薪階層的三口之家因為少了李桂珍的收入,立刻變得捉襟見肘。李桂珍琢磨著開個小飯館補貼家用,可一次忙生意時回頭一看,女兒不見了!李桂珍驚慌失措,即使后來找到了女兒,也擔心再發(fā)生這樣可怕的事情,于是干脆關(guān)了小飯館。
“得到這樣就必須放棄那樣?!崩罟鹫湟恢北3种磉_的態(tài)度,唯一讓她耿耿于懷的,是她收到成人高考錄取通知書后,卻因為女兒尚在哺乳期,而丈夫又經(jīng)常出差,最終選擇了堅守家庭。這一次,她失去了獲得高等教育文憑的機會,也在后來的下崗潮中,失去了競爭的實力。1999年,李桂珍下崗了。蔣易澄后來在廠志里找到了對這段歷史的附注:“著重對青壯年職工進行培訓……送大專院校系統(tǒng)培訓10人。”蔣易澄在這個段落旁邊寫道:“媽媽成人高考的遺憾。”
對于自己的抉擇,李桂珍其實很后悔?!拔覜]有辦法,自己放棄了嘛。如果那時把文憑讀出來,我就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了,就不會走下崗這條路了?!倍@一段經(jīng)歷也影響了她對女兒的教育,但蔣易澄直到后來才明白母親的用心良苦。“她總講‘為了你犧牲很多,我心里就會不爽,干嘛老怪我?后來理解了,她有她的無奈,這個對她太重要了,她就是因為沒有文憑被別人看不起、被各種‘卡,所以她才不斷強調(diào)讓我接受教育?!?/p>
1999年,蔣易澄剛上初中,她印象中這段時間里母親總是忙于寫材料、看資料,卻不知道母親具體是在做什么。后來才知道,母親聯(lián)合了其他一些職工聯(lián)名上訪,原因則是當時很常見的“買斷”政策。
早在李桂珍下崗前,“國營七礦”就已經(jīng)停產(chǎn),廠里領(lǐng)導為了鼓勵職工自謀出路,提出了許多辦法,比如能調(diào)走的調(diào)走,接近退休年齡的提前退休,這兩種情況都不符合的,就可以“買斷”工齡,拿到四五萬元的“退職費”。
蔣易澄的父親有技校文憑,因此按政策找個機會調(diào)到市里給領(lǐng)導開車去了??墒抢罟鹫錄]有這種機會。她接到單位電話,開了3天的動員會,在聽領(lǐng)導說“七礦”馬上就要破產(chǎn)之后,她迫不得已選擇了“買斷”,然后用退職費在市里開了間雜貨鋪。
但實際上“國營七礦”一直到2002年才宣布破產(chǎn),那些沒有“買斷”的員工,直到2002年都照常領(lǐng)了工資,而破產(chǎn)前夕接近退休年齡的人,則順勢退休,回家接著領(lǐng)退休工資去了。直到這個時候,李桂珍才意識到,當時的“買斷”是企業(yè)的“減負”政策,自己被“就地解決”了。她覺得這“就像一個圈套”,著實咽不下這口氣,于是開始和同事寫聯(lián)名信上訪,可是上訪的結(jié)果卻并不如人意。
蔣易澄總結(jié),下崗極其隨后的一系列事情,促成了母親自我意識的覺醒?!澳赣H意識到即使曾經(jīng)有賞識、需要自己的系統(tǒng),為它作了那么多奉獻,也應該有主張自己權(quán)利的時候。不能不早一些豐滿自己的‘羽翼以便更好地生存下來?!?/p>
蔣易澄的論文中這一段分析得到了郭建斌教授的認同?!笆Y易澄這篇論文做得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從‘自我這個社會心理學的視角進去之后,用她母親在不同時期的自我認知變化來討論問題。”蔣易澄的論文寫了4萬多字,幾乎寫盡了母親的半生??墒侵钡秸撐拇疝q前,蔣易澄把論文快遞回家之前,李桂珍都不知道,自己竟然在不知覺間成為了女兒的研究對象。
當女兒問起對這篇論文的看法,李桂珍依然有一些挑剔?!坝行┯迷~語句還不是那么流暢,很多故事還沒寫進去?!睂Υ?,蔣易澄有些哭笑不得?!鞍パ竭@個是論文,不是你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的。”可她卻不知道,母親在跟別人談起女兒的時候,會驕傲地說:“她成熟了很多。平時說不出來的話寫出來了?!?/p>
既想寫又不想寫
“它(論文)提供給我太多思考的層次,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婚姻,關(guān)于命運,以前特別無知,不會思考這些東西,一下子覺得是個成長儀式?!?/p>
——蔣易澄
蔣易澄是“三線工廠”里長大的孩子,跟父母輩一樣,也經(jīng)歷過“國營七礦”的興衰和變遷。因此,她想在自己的畢業(yè)論文里研究父母輩的集體記憶,以母親工作的“國營七礦”為切入點,用采訪和搜集資料的方式,來做一次田野調(diào)查。
為了準備畢業(yè)論文,蔣易澄在畢業(yè)前回了一次老家,既是參加父輩的聚會,也是田野調(diào)查的一部分。母親李桂珍帶她來到了曾經(jīng)是“國營七礦”工廠的一塊空地上,指著一片荒蕪和老同事們聊得風生水起?!霸訌棻ㄎ覀兪亲髁素暙I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其實蔣易澄一直知道母親對于“國營七礦”的復雜感情,但沒想到即便被單位“就地解決”后,母親提起這里仍然是驕傲多于憤懣。聽說女兒要回老家采訪三線建設(shè),李桂珍更是積極地跑前跑后,幫忙聯(lián)系老同事,又帶蔣易澄去退休人員安置點,鼓勵那些老人回憶“采掘隊大干多少天”之類的輝煌歷史。
這一幕幕引起了蔣易澄的注意。在她眼里,母親并不是一個外向的人,卻在重回“國營七礦”時變得格外開心、健談。蔣易澄開始好奇,在為之付出了青春的“國營七礦”里,母親到底有過怎樣的美好回憶;而在離開這里下崗之后,又遭遇過哪些對女兒不曾詳說的打擊。蔣易澄把這個發(fā)現(xiàn)告訴了導師,導師認為母親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反映了人的自我認知的發(fā)展?!?
在導師的推薦下,蔣易澄閱讀了美國學者喬治?米德的《心靈、自我與社會》。書中寫道,“人的心靈和自我完全是社會的產(chǎn)物?!睘榇耍緛碇皇鞘Y易澄的眾多研究對象之一的母親,一躍成為了研究的焦點。蔣易澄在論文中寫道:“母親是一個柔弱的個體,大千世界中一顆毫不起眼的微粒,但為什么此刻看她竟覺得她如此強大?如果時代洪流總是將人左右,讓人無奈,但人也是可以反抗、適應和改變的。”
在為了論文進行采訪和田野調(diào)查期間,蔣易澄懂得的不只是學術(shù)理論,更多的是習得了許多人生經(jīng)歷。有一次,蔣易澄獨自回“七礦”采訪,在曾經(jīng)是廣播室和電影棚房屋的空地的對面,回想起多年前母親的光輝歲月。那時候母親總是用固定的開頭語開啟人們一天的繁忙:“礦廣播室今天的第一次廣播現(xiàn)在開始,下面轉(zhuǎn)播中央新聞……”而現(xiàn)在,“國營七礦”的輝煌不再,母親的青春也不再,蔣易澄眼前只有荒草叢生,電影棚和廣播室早已夷為平地。在這一刻,蔣易澄忽然懂得了一件事情:“原來不管怎樣生活還是要繼續(xù)的,要去過自己的生活,有時候確實很無奈,但有些東西你根本改變不了,只能往前走?!?/p>
除此之外,蔣易澄還學會了傾聽。她采訪的是自己從小就熟識的長輩和家人,他們在她的詢問下,開始用與平時完全不同的專注和熱情,一遍遍地講述過去的故事。盡管許多敘述是私人的、瑣碎的,與她的論文毫無關(guān)系,但她卻不忍心側(cè)開自己的耳朵。“人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傾聽,另一方面,甚至也沒有那么多人愿意講,訴說了以后又怎么樣,現(xiàn)實狀況還是沒有改變,所以干脆選擇不說。所以有這個機會讓他們能訴說,也挺好的。雖然我聽得太多了,不覺得稀奇,但是總有人不知道,總有人會想聽聽他們的聲音吧?!?/p>
在與采訪對象的相處中,除了歷史,蔣易澄也漸漸開始關(guān)心起他們的現(xiàn)狀來。在給退休人員安置點的老人們做完采訪后,蔣易澄還主動給那些獨居的老人拍照,照片沖洗出來,又專程送了過去。
隨著研究的深入,論文不再只是探尋母親的“自我”,身為女兒的“自我”也受到了拷問?!耙粩喟盐覌尃可孢M來,但是我又不想把她牽涉進來,畢竟論文是要給老師、同學看的,甚至以后上網(wǎng)了,大家都可以去看,感覺把自己家的故事暴露出來,心里還是有所顧忌。”
深思熟慮后寫出的論文,在蔣易澄的眼中也并不是無懈可擊的。論文答辯分組時,蔣易澄在得知答辯老師里有郭建斌教授時,顯得有些擔心。郭教授外號“殺手”,走嚴肅路線,對學術(shù)的態(tài)度也非常嚴謹。而蔣易澄的論文光從題目上就有些文學氣,她著實不能肯定老師會不會接受她的風格。然而就在答辯前一天,郭教授發(fā)出了一條贊賞的微博,同學們紛紛鼓勵蔣易澄:“這下你肯定沒問題了,老郭都認可你了。”
可打90分的好論文
“一個學生的碩士論文,居然寫的是她的母親!從‘生命歷程的視角,講述了一個生于1960年代,做過廠礦廣播員、放映員,后因企業(yè)破產(chǎn),經(jīng)過抗爭之后最終選擇了買斷工齡,再就業(yè)的過程一波三折,現(xiàn)在一所中學做保潔員的“母親”的故事。這樣的論文,差點看得掉淚了!這是這個答辯季我看到的最鮮活的論文!”
——郭建斌
在拿到論文的那一瞬間,郭建斌教授馬上就被論文開頭吸引了。“我們的學生最缺的就是讀書、思考、貼近社會這三個方面。而蔣易澄討論的是中國社會的實際問題。”郭教授甚至說:“如果我打分,會給她90分。”
面對一些質(zhì)疑這篇論文故事性強于理論性的說法,郭教授有不同的見解:“論文如果能做到講理論故事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理論不應該是完全抽象的,如果理論可以用故事的方式來表達,也能讓更多社會大眾明白。”更具體地說,蔣易澄的論文不是以想象和記憶為基礎(chǔ),而是建立在大量的資料和訪談的基礎(chǔ)上,因此,作為一篇碩士畢業(yè)論文,是完全站得住腳的?!?/p>
更可貴的是,蔣易澄的論文里還有一個關(guān)于“生命歷程”的理論支點。郭教授評論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她的母親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代表了一代人,一代和她母親有著類似經(jīng)歷的人。蔣易澄講述的就是像她母親這樣一代人如何和國家社會交織在一起的歷程。這同樣也是一個理論視角?!?/p>
的確,和許多堆砌高深精妙術(shù)語的論文不一樣,蔣易澄的論文顯得樸實、通俗卻有理有據(jù),令人折服。而從論文的字里行間,也可以看到從一個女兒轉(zhuǎn)變?yōu)橐粋€研究者的過程中,蔣易澄不僅重新認識了母親,也再一次審視了母親及母親同代人集體記憶里的那個時代。
在被蔣易澄的論文驚艷到之后,郭建斌嘗試著回憶對這個學生的印象,但在他的記憶里,在他的課上蔣易澄很少發(fā)言,是個很低調(diào)的學生。但現(xiàn)在,由于他的推薦,蔣易澄火了。很多外校的老師找他,想要一覽論文的風采,一位新聞學院的院長在看完論文后甚至哭了。答辯現(xiàn)場,在提到蔣易澄幫母親做衛(wèi)生的小細節(jié)時,郭教授發(fā)言說“這是一個懂事的閨女”。那一刻,蔣易澄聽了心里很受感動?!安皇且驗樗頁P我,而是因為有個理解你的人,那一分鐘特別受觸動?!?/p>
蔣易澄考上新聞學院后,李桂珍對女兒說:“你學這個嘛,要在寫作上好好練一下,如果有機會,將來把你外公、把七礦的事寫出來?!笔Y易澄便把這句話記在了心里?,F(xiàn)在,論文寫完了,母親李桂珍的一個心愿也算實現(xiàn)了。一篇論文,不僅僅是學業(yè)成果的證明,更是兩代人對歷史執(zhí)著的守候。
責任編輯:陳思
Tips:論文節(jié)選
“每每回想起來,才深刻發(fā)覺自己很是愧對母親,我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她的需求,不知道她情緒不好的來由,不理解她的擔憂、焦慮和孤寂,太多太多,有時候甚至厭煩她對我過分依賴和給予期望,我不明白人生歷程是這樣地短暫又漫長,不懂得在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還有很多復雜的原因和時代背景,也不清楚人到中年沒有固定工作又沒有養(yǎng)老保障的那種失落和焦慮。還好,借由這次畢業(yè)論文的機會,讓我提早體會、省悟?!薄撐暮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