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進錢
(甘肅省莊浪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莊浪 744600)
馬鈴薯是莊浪縣區(qū)域特色產(chǎn)業(yè)之一,其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收入高,成為當?shù)厝罕娫霎a(chǎn)增收的主要作物。歷年播種面積17846.7hm2左右,占農(nóng)作物總面積的30%以上,但在馬鈴薯生產(chǎn)中,由于農(nóng)戶對播種時期的確定一直盲目性較大,過早或過晚播種對產(chǎn)量影響較大。為此,莊浪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于2012年在莊浪縣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的通化鄉(xiāng)旱地梯田進行了全膜雙壟側播馬鈴薯播期試驗?,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指示馬鈴薯品種為莊薯3號,由莊浪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提供,為一級脫毒種薯。
試驗在莊浪縣通化鄉(xiāng)農(nóng)業(yè)科學試驗站實施。該區(qū)域年均降水量588mm,年均氣溫7.8℃,海拔1867m。試驗地為旱地梯田,土質(zhì)為川覆蓋黑麻土,地勢平坦,肥力均勻,耕層土壤含有機質(zhì)14.26g/kg、速效氮66mg/kg、速效磷18mg/kg、速效鉀221mg/kg,前茬作物為小麥,收獲后機耕滅茬。
試驗共設5個播期處理,處理A為4月1日播種,處理B為4月8日播種,處理C為4月15日播種(C K),處理D為4月22日播種,處理E為4月29日播種。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6.4m(24.4m×6.0m)。各處理均采用全膜雙壟側播栽培,小壟寬40cm,大壟寬70cm,每大壟上播種2行,株距35cm,播種密度51945株/hm2,每小區(qū)種植馬鈴薯4壟8行。留走道60cm。試驗地周圍設保護行。覆膜時底施尿素300kg/hm2、普通過磷酸鈣750kg/hm2、硫酸鉀150kg/hm2。3月18日整地覆膜,按不同處理的播種時間開穴播種,出苗后及時放苗。現(xiàn)蕾前追施尿素150kg/hm2、磷酸二氫鉀75kg/hm2。10月9日按小區(qū)收獲計產(chǎn)、取樣考種。
從表1可以看出,在試驗設計范圍內(nèi),隨播期的推遲,出苗時間和生育期縮短。播種至出苗所需時間以處理A最長,為43d,較CK延長9d;處理E最短,為26d,較K縮短8d?,F(xiàn)蕾期以處理A最早,較CK提前1d;處理E最晚,較CK推遲3d;其余處理現(xiàn)蕾期與對照相同,均為6月15日。開花期處理A、處理B與CK相同,均為6月28日,處理D、處理E均較CK晚1d。成熟期以處理A最早,較CK提前3d;處理E最晚,較CK推遲1d。全生育期處理A、處理B分別較CK延長11、6d,處理E、處理D分別較CK縮短13、7d。
表1 不同播期馬鈴薯生育期
從表2可以看出,在試驗設計的播期范圍內(nèi),各處理對馬鈴薯株高、莖粗影響不大,而對馬鈴薯單株結薯數(shù)、單株薯重、大中薯率和小薯率等經(jīng)濟性狀影響明顯。單株結薯數(shù)隨播種時間的推遲呈降低趨勢,單株薯重、大薯率、中薯率隨播種時間的推遲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小薯率隨播種時間的推遲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單株結薯數(shù)以處理A、處理B最多,均為5.21粒/株,較CK多0.05粒/株,處理D較CK少0.02粒/株,處理E最少,為5.09粒/株,較CK少0.05粒/株。大薯率以處理B最高,為50.1%,較CK增加0.5百分點;其余各處理大薯率均低于CK,較CK降低0.2~0.7百分點,其中以處理A最低,為48.9%。各處理中薯率均低于CK,較CK降低0.4~1.5百分點,其中以處理A最低,為24.3%。小薯率以處理A最高,為26.8%,較CK增加2.2百分點;處理E次之,為26.4%,較CK增加1.8百分點;處理D居第三,為25.6%,較CK增加1.0百分點;處理B最低,為24.5%,較CK降低0.1百分點。單株薯重以處理B最高,為827g,較CK增加17g,其余各處理均低于CK,較CK減少15~43g,其中以處理E最低,為767g,較對照低43g。
表2 不同播期馬鈴薯的經(jīng)濟性狀
從表3可以看出,在試驗設計范圍內(nèi),隨播種時間的推遲,馬鈴薯產(chǎn)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其中以處理B折合產(chǎn)量最高,為42511.36kg/hm2,較CK增產(chǎn)1.41%;處理A、處理D、處理E分別較CK減產(chǎn)1.33%、2.38%、6.09%。對產(chǎn)量結果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的結果表明,各處理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F=7.042>F0.01=7.006)。進一步用LSR-SSR法比較,處理B與處理A、處理C(CK)差異不顯著,與處理D差異顯著,與處理E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A與處理C(C K)、處理D差異不顯著,與處理E差異顯著。處理C(C K)與處理D差異不顯著,與處理E差異顯著。處理D與處理E差異顯著。
表3 不同播期馬鈴薯的產(chǎn)量
以馬鈴薯產(chǎn)量(y)為因變量,播期為自變量(x)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產(chǎn)量與播期的回歸方程y=-415.07x2+1932x+39988,R2=0.9699。由回歸方程曲線圖可以看出,當x=2.33時,y值最大,為42636.19kg/hm2。表明馬鈴薯在4月10日左右播種時產(chǎn)量最高;在4月10日之前播種,產(chǎn)量隨播期的推遲而增加;4月10日之后播種,產(chǎn)量隨播期的推遲而減小。
圖1 播期對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
在莊浪縣旱地梯田全膜雙壟側播條件下,在試驗設計范圍內(nèi),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物候期和生育期影響比較明顯,對馬鈴薯的株高和莖粗影響不明顯。對馬鈴薯單株結薯數(shù)、單株薯重和大薯率、中薯率、小薯率有一定影響,隨播期的推遲,單株結薯數(shù)呈降低趨勢,單株薯重和大中薯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小薯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同時,播期對馬鈴薯折合產(chǎn)量也有顯著影響,隨著播期的推遲馬鈴薯折合產(chǎn)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在試驗設計范圍內(nèi),以4月8日播種時馬鈴薯折合產(chǎn)量最高,為42511.36kg/hm2,較C K增產(chǎn)1.4 1%。通過建立的馬鈴薯產(chǎn)量與播期的回歸方程可知,馬鈴薯在4月1 0日左右播種時,產(chǎn)量最高,為42636.19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