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聲華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情境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89-01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課改專家崔允郭說:“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試結合蘇教版語文第三冊《小動物過冬》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語文課堂中的教學情境就是指從教學需要出發(fā),教師依據(jù)語文教材創(chuàng)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缎游镞^冬》是一篇童話故事,介紹了各種小動物的不同過冬方式,課文內容淺顯,學生愛讀。筆者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課堂情境。情境一:上課伊始,呈現(xiàn)一幅北風呼嘯、萬物凋零的冬景圖,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初步體驗小動物之間相互關心的情景。情境二:在介紹小青蛙的一段文字時,教師通過視頻播放小青蛙鉆到泥土里的動作、過程,幫助學生理解青蛙“冬眠”的方式。情境三:課文即將結束時,播放歌曲《小燕子》,并配上春暖花開的美景圖,讓學生結合課文中小動物再次相見的情形,體會小動物之間的真摯情誼。這幾個視頻情境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他們積極參與學習,使課堂獲得了高效的教學效果。
二、引導學生有效朗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笨梢?,朗讀是指導學生感受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感受力、領悟力、品評力、表現(xiàn)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為了課堂的一時熱鬧,讓學生毫無目標地讀,而要正確把握文本內涵,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從讀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小動物過冬》一課時,筆者先后對學生進行三次朗讀指導。首先是對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朗讀,讓學生了解課文將要介紹哪些小動物。其次,是對文中的小動物,即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語言的個性化朗讀。最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室里充滿瑯瑯的書聲,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文章的思想美、情感美,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教得輕松。
三、激發(fā)學生思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苯處熢诮虒W中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教師的提問要新穎,要具有啟發(fā)性,才能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平臺。其次,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常有疑問,才能常有思考。如在組織《小動物過冬》的教學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回答問題:“春暖花開,小燕子飛回來了。小朋友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小燕子嗎?”“你讀了課文還想知道什么?”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自己的見解。接著,筆者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小燕子在飛回南方的途中遇到了大雁。老師扮演小燕子,誰來扮演大雁呢?讓我們想象一下他們說了哪些話。”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問:“小燕子,你的好朋友青蛙、小蜜蜂怎么沒有跟你一起到南方過冬呢?”有的學生問:“還有哪些小動物也像我們一樣要飛到南方過冬呢?”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質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使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引導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
表達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個人的喜好創(chuàng)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愿望。還以《小動物過冬》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先進行情境鋪墊,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句子“秋風刮起來了,天氣漸漸涼了”,再讓學生說說自己讀了句子有什么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說:“我感覺天氣真冷啊,凍得我直發(fā)抖。”有的學生說:“天這么冷,小動物可怎么辦呀,我可擔心他們了?!绷私饬诵⊙嘧拥倪^冬方式后,筆者讓學生說一說還有哪些動物和小燕子一樣,并仿照課文說說他們是怎么過冬的。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最后,筆者再讓學生說一說還知道哪些動物的過冬方式,升華了課文的內涵。可見,教師建構一個輕松、民主的課堂,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課堂就變得更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總之,提高課堂效益,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朝著這個目標而努力,讓每一堂課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