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貴奇
摘 要:象窯作為我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古文獻流傳的一個窯口,至今仍未找到窯址,是很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的。
關鍵詞:象窯;文獻;窯址調查
象窯相對于古陶瓷界經常談的官窯、宋代六大窯系來說,可謂湮沒于無聞,但是象窯作為我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古文獻流傳的一個窯口,至今仍未找到窯址,是很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的。
1 何謂象窯,何謂象窯之謎
何謂象窯,在汪慶正先生主編的《簡明陶瓷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1]一為古籍文獻中提到的象窯,一為在象山縣境內,發(fā)現(xiàn)的古代燒造陶瓷器的窯址的總稱?!逗喢魈沾稍~典》中的象窯解釋,基本代表了當代古陶瓷界對象窯的認識。其中“舊傳在浙江寧波象山,故名”,“產品以白瓷為主,特點是有蟹爪紋的開片,色白滋潤為貴,但較多的是釉色帶黃而質粗,其質量比定窯差,也不如山西霍州的彭(均寶)窯”,為對古文獻中象窯記載的總結,其余為當代古陶瓷界對象窯的認識?!芭f傳”、“ 窯址確切地點尚未發(fā)現(xiàn)”,可能與韓國新安海底沉船有關,是多個有趣、有意義的小問題中的三個,幾個問題合起來,這就是“象窯之謎”。
2 古文獻中的象窯
象窯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窯口,這是有明文記載的。明曹昭《格古要論》:[2]“象窯器皿,出有蟹爪紋、色白而滋潤者高,色黃而質粗者低,具不甚值錢?!薄陡窆乓摗烦蓵诿骱槲涠荒辏ü?388年),全書共三卷十三論。《格古要論》下卷僅列古窯器論16條,其中就有象窯,與中國古代名窯共列,格外顯眼。鑒于《格古要論》的重要影響,以后幾百年間,象窯就作為一個著名窯口,在文物鑒賞類古籍中數(shù)次出現(xiàn),基本上都是這幾十個字的演繹和推測,沒有出現(xiàn)多少實質性的內容。其他記述象窯的古籍主要有:《留青日札》《事物紺珠》《硯山齋雜記》《景德鎮(zhèn)陶錄》《陶說》《古窯器考》等。
值得一提的是明高濂在插花藝術理論著作《瓶花三說》,書中把象窯敞瓶與官哥大瓶、龍泉青瓷,饒州白瓷共列,享有很高的地位。另外明萬歷刊本《鼎新圖像蟲經》中有“象窯盆”的圖像,是唯一見諸于古文獻中的象窯器物圖像。按照此書的說法,“象窯”這個名詞應該在元代就出現(xiàn)了,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另外,《簡明陶瓷詞典》推測新安號沉船內一批粗制白瓷推測為象窯制品,根據(jù)的還是古文獻,筆者認為,古文獻中的象窯記載,不足于用來作為論據(jù)。
古代文獻對象窯評價不低,曹昭《格古要論》為16條窯器論之一;高濂《瓶花三說》中與官哥大瓶、龍泉青瓷,饒州白瓷共列;《鼎新圖像蟲經》中“象窯盆”為養(yǎng)蟋蟀的名罐,是高級文人的桌頭清賞之物。象山窯址發(fā)現(xiàn)的標本,實難達到供文人雅士清賞的高度?!陡窆乓摗穼ο蟾G論述的準確性還有待查征,《格古要論》之后對象窯闡述新出現(xiàn)的內容,大多是建立在對曹昭觀點的引用、窯口器物類比、甚至是想象。例如,拿象窯和其他窯口進行對比,品評高下,初步統(tǒng)計有:董窯、彭窯,吉窯、定窯?!八文隙珊笏鶡庇纸o象窯傳說加添了傳奇色彩,這和古人偏重金石學、文獻考證的治學方法,受時空因素局限是有關系的。
3 當代學術界對象窯的研究
國博李知宴先生發(fā)表過關于象窯的重要論文,[3]故宮博物院保存有古代象山窯的瓷片標本。[4]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5]浙江省輕工業(yè)廳(前)[6]等科研部門,站在科技考古的角度,把唐代象山窯納入到科技考古的視野中。
筆者注意到,科技學者對唐代象山窯的研究后得到的結論,認為其技術相對其他窯址瓷片標本,在瓷土選煉、釉料配制、燒成氣氛等關鍵指標,是比較落后的,總體上屬于粗瓷,認為唐象山窯的特殊呈色,是釉料配制的問題。人文學者也注意到了唐象山窯的特殊呈色,但是把這種現(xiàn)象解釋為一種特殊的裝飾手法。在仔細觀察象山縣博物館館藏唐象山窯瓷器后,筆者比較偏向于科技學者的結論,前文談到的唐象山窯裝飾手法,總體上可歸類為東漢盛行的醬色釉[1]裝飾和早期在浙江地區(qū)窯場的點彩[1]裝飾,要說談得上創(chuàng)新,較為勉強。
象山于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才立縣,[7]當時社會經濟不是很發(fā)達,處于唐越窯系燒造中心的邊緣地帶,唐象山窯位罕為人至的深山之中,面朝遼闊的象山港,在古人眼中,可謂天塹。筆者猜測,在這種政治、經濟、地理大環(huán)境下的唐象山窯,是很難和處于鼎盛時期的越窯中心窯場進行競爭的,要在這種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我國青瓷裝飾藝術中最早使用的斑點和斑塊裝飾,甚至比河南郟縣窯的彩斑裝飾和湖南長沙窯彩斑裝飾早得多”[4]的技法,很難。當然,技術上相對落后,同樣可能創(chuàng)造出特殊的美感,不排除當時窯工,利用掌握的材料和技術,在實踐、總結、再實踐的基礎上,有意為之,用技術的相對缺陷創(chuàng)造出一種具有特殊美感的瓷器,也不是沒有可能。
4 象山文物工作者的發(fā)現(xiàn)
象山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發(fā)現(xiàn)六處窯址[8]:唐陳岙青瓷龍窯遺址;宋代的白象頭窯址、大百丈窯址、東塘山窯址、缸窯蔣窯址青瓷窯址;一處明清時期窯址——山廠窯址。
陳岙青瓷龍窯遺址前文已述,它甚至蘊含了早期海上陶瓷之路①的元素。白象頭窯址器形有碗、雞腿瓶、盞及窯具等;釉色青中泛黃,比較渾濁;胎質為青灰色,比較粗糙。大百丈
窯址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青瓷殘器較多,但器形較為單一,只有青瓷雞腿瓶,未見其他器形,瓷片胎質粗厚。經考證為宋代窯址。東塘山窯址有碗、碟、瓶、罐、鼎等十多種物器,以碗類和雞腿瓶為主。物器造型古樸,釉彩單一,很少裝飾。缸窯蔣窯址產品單一,皆為雞腿瓶,工藝較粗糙。山廠窯址產品均上青綠、青灰、白色等釉,釉層較薄、光澤好,胎體呈灰白色、燒結程度好,外壁或內壁繪有花卉圖案裝飾。產品以碗為主,還有盆、杯等。
很遺憾,這次普查未能調查到文獻中提到的出產“有蟹爪紋,色白而滋潤”瓷器的窯址,象窯之謎,仍將繼續(xù)存在,直到發(fā)現(xiàn)出產這種瓷器的窯址為止。歷史上的象窯,自唐初至清,制瓷業(yè)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不是僅在宋元時期出產瓷器,分布于象山縣的各個地區(qū)??傮w來看,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象窯制品較為粗糙,大多數(shù)“色黃而質粗”,要在這種深處越窯影響,總體生產粗瓷的大背景中,生產出能夠陳列于大雅之堂的“象窯”白瓷器皿,從概率上講,比較困難。當然,以上的結論是初步的,僅僅是較為粗略的文物普查的結果,窯址還未進行過正式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在就下結論斷定古文獻中的“象窯”和“象窯”瓷器不可靠,為時尚早,比如明清時期的山廠窯址,就比較特別,深入研究下去,可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5 本文小結
元明以來的文人雅士,對象窯之謎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筆者偏向科技學者對象窯做出的結論,象窯技術上相對落后,可能是政治、經濟相對落后,地理上相對隔絕造成的。“三普”調查未發(fā)現(xiàn)白瓷窯址。歷史上的象窯,深受越窯影響,總體上生產粗瓷,青瓷,突然生產出能夠陳列于大雅之堂的“象窯”白瓷,從概率上講,比較困難。徹底解開象窯之謎,有待進一步考古調查和發(fā)掘。
注釋:①海上陶瓷之路這一名稱,是由三上次男教授,以著書立說的方式,首先提出來的。
參考文獻:
[1] 汪慶正.簡明陶瓷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149,248.
[2] 文淵閣四庫全書(縮印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知宴.浙江象山唐代青瓷窯址調查[J].考古,1979(05).
[4] 馮小琦.中國古代窯址標本展覽(2)[J].收藏家,2005(12).
[5] 郭演儀,王壽英,陳堯成.中國歷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J].硅酸鹽學報,1980(03).
[6] 葉宏明,曹鶴鳴,程朱海.浙江古代青瓷工藝發(fā)展過程的研究[J].硅酸鹽,1980(03).
[7] 象山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象山縣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8] 象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蓬島遺珍——象山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選編[M].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