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海
白色的特拉維夫
若是乘飛機來到以色列,那么必定會在特拉維夫降落。從空中俯瞰這座海濱城市,和其他國家的城市沒有多大差別,甚至并不引人注目。然而你走進特拉維夫,就會發(fā)現(xiàn)她的魅力與活力,充滿著濃濃的地中海風情。
特拉維夫是個新興的城市,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市區(qū)高樓鱗次櫛比,街道寬闊整潔,車水馬龍,充滿著動感。建城之初,特拉維夫的房屋雜亂無章,后來采用了蘇格蘭建筑師蓋德斯制定的城市建設規(guī)劃,建起大批“鮑豪斯”小樓。
鮑豪斯風格源于上世紀初的德國鮑豪斯藝術學院,該學院主張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產(chǎn)品造型應當簡潔實用,沒有多余裝飾,便于保養(yǎng)清潔和工業(yè)化大批生產(chǎn)。納粹在德國上臺后,鮑豪斯學院的許多猶太教師流亡到巴勒斯坦,帶來新的建筑理念,先后建起約四千幢鮑豪斯現(xiàn)代化建筑。大都為2~4層小樓,小窗大陽臺,門前小花園,底層支柱通風,美觀實用而遮陽保暖,非常適合地中海氣候。其外墻為白或淺白,特拉維夫因這四千幢小樓又被稱為“白城”。
2003年7月,在巴黎第27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白城”被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對“白城”的評價是:“其完美結合體現(xiàn)了城市對當?shù)鬲毺匚幕?、傳統(tǒng)和地理要素的需求,是20世紀前期現(xiàn)代建筑運動不同流派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新興城市建筑規(guī)劃的杰出范本。”
隨著城市現(xiàn)代化的加速,特拉維夫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保護歷史建筑越來越迫切。市政府制定了保護“白城”建筑和歷史街區(qū)政策,規(guī)定居民只有居住使用權,不擁有所有權,不得改變建筑外觀和結構。猶太人認為,今天的杰作,就是明天的遺產(chǎn),保護須從落成開始。
特拉維夫是一個宜居的海濱城市。地中海沿岸10公里長的海濱大道寬闊整潔,排排棕櫚挺立,間以綠草如茵的花園和高級酒店,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遠眺海面,碧藍色的地中海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幾艘帆船穿行其上,讓人心曠神怡。
海灘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這里的海沙細膩溫潤,看上去像是胡椒面,踩上去像是地毯。沙灘上的人群也是興趣盎然,有身穿長袍正在漫步的阿拉伯婦女,也有在躺椅上曬太陽的老人,有掘地三尺的頑童,也有與浪花嬉戲的少年。
在希伯來語中,特拉維夫的含義是“春天的小丘”。如今,這座靠近地中海西岸的小丘,已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化的城市,是以色列財政、金融、商業(yè)貿易、交通和文化中心。
這里有以色列規(guī)模最大的高等學府——特拉維夫大學,有現(xiàn)代化的藝術殿堂——以色列歌劇院,也有著名的團體——以色列交響樂團。以色列的商業(yè)、銀行、許多政黨、猶太工人總工會、各大報、期刊和出版社等機構,多把總部設在這里。幾乎所有的外國使館也都設在該市。
不僅如此,特拉維夫還擁有全國半數(shù)以上的工廠,全國職工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梢哉f,特拉維夫在以色列經(jīng)濟生活中居于主導地位,成為推動國家前進的重要引擎。
金色的耶路撒冷
山林的氣息美酒般清爽,
鐘聲和松柏的芳香在風塵中彌蕩,
沉睡的樹叢和石垣,
還有那橫亙的城墻,
把這孤獨的城市,送入夢鄉(xiāng)。
我們坐在干涸的水井旁,
眼看著喧鬧的市集漸漸空曠,
再沒有人登上老城的圣殿山,
拜倒在神圣的哭墻旁,
風在石縫間吼叫得無比瘋狂,
再沒有人沿著杰里科的小道,
去觀賞死海的波浪。
今天我為你幸福地歌唱,
時代也向你頒發(fā)最高的獎賞,
你最卑微的詩人也比我偉大,
你最年幼的兒子都比我強壯,
你的名字在我的唇邊上,
就像天使的吻一樣。
我怎么能夠忘記你呢?
耶路撒冷,你這黃金之城是多么榮光!
黃金之城,青銅之城,
耶路撒冷,到處充滿光芒,
我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
——摘自以色列歌曲《金色的耶路撒冷》
從特拉維夫驅車東行一個半小時,便到了享譽世界的歷史名城——耶路撒冷。與特拉維夫鮮明的現(xiàn)代化外表相比,耶路撒冷顯得厚重而莊嚴,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無不浸潤著濃厚的宗教氣息。耶路撒冷享有世間唯一的殊榮: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均視其為圣城。
以色列人告訴我們:特拉維夫與耶路撒冷,相當于中國的上海與北京。特拉維夫是新城,代表著現(xiàn)代的以色列;而耶路撒冷是古城,是悠久歷史的縮影。
站在城郊的高地遠遠看去,耶路撒冷就像一座石頭城,那樣的滄桑、曲折和神秘。你也許不知道,世界上沒有哪一座城市像耶路撒冷這樣,經(jīng)歷過這么多次的苦難。在歷史上,她曾八次被戰(zhàn)火毀滅,但又一次次浴火重生,終于成了當今世界上被傾注信仰最多的城市——
猶太教徒相信這里是上帝送給猶太子孫的土地,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是猶太王國的子孫……
基督教徒相信這里是基督出生、傳教、受難、復活和升天的圣地……
伊斯蘭教徒相信,這里是默罕默德登天聆聽真主安拉祝福和啟示的地方……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耶路撒冷舊城已有3000年歷史。實際上,三大宗教的圣地都集中在舊城一個由4公里城墻圍起來的相對狹小的區(qū)域內。不同的文明和信仰,在這里碰撞、交織,讓耶路撒冷成為一座與眾不同的城市。這里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筑,似乎都能講述一段古老的故事。
1981年,耶路撒冷古城及城墻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說: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種宗教的圣地,具有極高的象征意義。
耶路撒冷共有220座歷史建筑,大多采用淺黃色的厚重石材搭建,遠看就像一座座金色的宮殿,故有“黃金之城”“青銅之城”的美譽,每年都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來這里朝圣。在著名的哭墻,頭戴高帽的教士,一邊背誦著經(jīng)文,一邊不斷地點頭,反復用手撫摩著滄桑的墻面。
很多信徒同樣把頭埋在墻里,喃喃自語??奁褜憹M愿望的紙條塞入墻壁石縫間。紙條上的愿望是寄給上帝的密信,而哭墻則是通達天國的郵局。
哭墻原是所羅門王為供奉“十誡”法柜而建造的圣殿的一部分,在圣殿幾度被摧毀后,只留下了這段當年庭院西邊的圍墻。相傳,當年羅馬人焚城時,有6位天使坐在墻上哭泣,淚水粘結石縫,大墻得以不倒。
雖然只是傳說,但長久以來,流放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會回到這面象征著猶太信仰和苦難的石頭墻前低聲祈禱,為緬懷昔日的民族光榮和歷史滄桑而悲泣。對猶太人而言,他們經(jīng)歷了長達千年的流離失所,哭墻始終是他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