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據(jù)《桐城縣志》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艘姇鲃釉跔巿?zhí)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我想,這就是氣度的力量,大度能忍總有人敬。
一步先登車而已,失之,得到的是謙和形象與和諧氛圍。
三尺宅基地而已,失之,得到的是六尺寬巷與和睦鄰里。
一勺銀耳湯而已,失之,得到的是同伴間的無窮關愛。
今天下午的餐點活動,保育老師為全班孩子一人分發(fā)一碗銀耳湯后,湯桶里還剩下一些,保育老師好心地問:“誰還要加點?”結果面臨一只只舉起的小手,保育老師有點招架不住。我對小朋友們說:“看起來銀耳湯不夠分了,我們把手放下,讓給其他小朋友吧!”有的孩子懂事地放下手,有的依然堅持高高地舉著。所幸保育老師技高一籌,硬是將所剩不多的湯汁刮刮干凈,每人加一點點。
我把這件事貼到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跟帖的家長大多大贊保育老師的做法,表揚保育老師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自尊,滿足每一個孩子的要求。更有跟帖者贊頌這就是教育的公平性,保育老師的做法讓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有銀耳湯,還有快樂。
其實,人的快樂有很多種。得到是快樂,放棄也是快樂,放棄而讓別人得到更是快樂。享受自己的勝利是快樂,為別人勝利而鼓掌也是快樂。一個人有堅持的品質(zhì)是快樂,有競爭的意識是快樂,有承讓的涵養(yǎng)更是快樂。
很多家長在教育自己家孩子時說,只要是自己想要做到的,就別輕易放棄。沒錯,現(xiàn)代社會要求孩子必須學會爭取,但事實上謙讓對孩子來說更多的是自覺遵守一種秩序。而這種秩序的遵守,于人于己都會帶來方便。大凡世間萬事,無不是爭則不足,而讓則有余。如果孩子們都謙讓一點點,就不會因爭搶玩具而大哭;如果孩子們都謙讓一點點,就不會有人因插隊而打 架……當這些孩子長大后,如果每人都謙讓一點點,道路就會通暢,行人就會平安;如果每人都謙讓一點點,就不會出現(xiàn)爭執(zhí)與對峙這樣由小而鬧大的事件,居然還出動警察,浪費了多少社會資源;如果每人都謙讓一點點,北京“摔嬰”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有一則公益廣告,人們擁擠在公共汽車門前,一男一女為了自己能先擠上車而與對方大吵起來,一位老者則平心靜氣地勸告兩位年輕人“把心放寬就不擠了”,并讓兩位年輕人先上了車。我想,這就是教養(yǎng)的力量,謙謙君子總有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