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在孩子的心目中,幼兒園老師往往是“無所不能”的“魔法師”,她們能猜中自己想說的話,知道自己做過的事,因此對老師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情。老師們也常常樂于利用這種敬畏心去維持幼兒成長中所需要的秩序,支持甚至鼓勵家長利用教師的權威,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讓他們按照成人的預期那樣長大。
雖然這種解決辦法可能會有明顯的成效,但是無異于飲鴆止渴,因為教師忽略了孩子的“問題行為”產生的背景和原因,省略了教育的過程,剝奪了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有益經驗的機會。這種以成人的好惡作為標準,以簡單對錯判斷孩子的行為,不是好的辦法。
在幼兒發(fā)展的過程中,成人們要有“牽著蝸牛去散步”的心態(tài),但是文中的老師和家長一起走了一條不該走的捷徑,家園合力不但沒有成為幼兒發(fā)展的推動器,反而讓望遠鏡桎梏了孩子的自然成長。
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專業(yè)所在:幼兒教師在入職前往往要經歷3~5年的學習,所有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訓練能提供給入職教師有關教育幼兒的方法與資料,以促進其對入職后可能遇到的問題作出理性判斷。教師的教育不僅限于幼兒園中,教師對兒童在家中的活動及家庭教育觀念越了解,她們才越能夠設計出建立在幼兒知識經驗、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基礎上的有意義的活動,并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機會與家長們分享孩子們的發(fā)展狀況;才能鼓勵家長選擇對孩子們有意義、符合他們喜好的內容或方法,幫助家長成為更好的觀察者,支持及鼓勵他們從觀察、分析幼兒行為入手,改進自己的育兒行為,增進家長的自信心。
可喜的是,案例中的老師對于自己的行為已經產生了質疑,希望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真正實現(xiàn)《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的那樣:幼兒園教師和家長需要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fā)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