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燕 黎文武 朱艷 劉艷鳳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臥床時間長,加上患肢疼痛限制了關節(jié)和肌肉的有效活動,易導致肌肉萎縮、肢體僵硬和骨質疏松等不良預后[1]。本研究以廣州市白云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4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改進護理流程在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47~80歲,平均(62.48±5.65)歲。觀察組男14例,女9例,年齡45~81歲,平均(62.83±5.47)歲。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手術方式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改進護理流程,具體如下。
1.2.1 穴位按壓 術后6h開始,取平臥位,護理人員行蠡溝、足三里、太沖、豐隆、三陰交和陽陵泉6個穴位的按摩,由輕至重逐步加力,以患者感覺酸、麻和脹痛為宜,并用同樣方法按摩對側,3min/次,3次/d。
1.2.2 循經按摩 按摩足三陽經:護理人員以兩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置于股外側近端以對合力著力在大腿,循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經筋,循序推拿到外踝和足背。按摩足三陰經:護理人員以兩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對合著力在下肢內側,由腹股溝循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由上至下循序推拿到足內踝。以患者感覺酸脹為宜,15min/次,2次/d。
1.2.3 微波照射 術后第1d開始使用多功能治療儀進行,微波面板距離切口上方1cm左右,設置波長為12.25cm,,照射頻率為2450MHZ,功率為30~50W,20min/次,2次/d或1次/d。
1.2.4 主動運動 待患者手術麻醉恢復后即開始主動運動,護理人員指導股四頭肌在靜止狀態(tài)下的收縮和舒張功能練習,腿用力伸直并將足后跟往后蹬,15~20min/次,4~5組/次。術后第2d天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的舒縮運動,術后第3d進行下肢肌肉等長收縮的鍛煉,并用頭部、雙肘和健側足部支撐身體,使身體呈弓形進行加強腰背肌的鍛煉,10組/次,2次/d。
1.2.5 被動運動 護理人員使用手掌、掌根和大小魚際在皮膚上做圓形或者螺旋形揉動,先輕后重,15~20min/次,2次/d。術后第3d配合下肢功能鍛煉器進行患肢被動功能鍛煉,從30°開始,逐漸增加幅度,不超過90°,并注意上肢活動和體位變換,堅持鍛煉12周。
1.3 療效評價標準[2]下肢功能恢復評價標準:顯效:被動或者主動運動,患肢關節(jié)活動良好,無疼痛;有效:被動、主動運動,膝關節(jié)可達80°~90°,誘發(fā)輕度疼痛;無效:被動屈伸膝關節(jié)45°,活動受限,疼痛明顯。術后肌力恢復評價標準:使用徒手肌力評定(MMT)的6級法進行評定。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下肢功能恢復總有效率和膝屈伸肌力恢復程度的差異。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統(tǒng)計,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下肢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95.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5.2%(P<0.05,見表 1)。
表1.2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 2組患者膝屈伸肌力恢復程度比較 2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周膝屈伸肌力恢復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從術后第2周開始,觀察組膝屈伸肌力恢復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見表 2)。
表2 2組患者膝屈伸肌力恢復程度比較(級)
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需長期臥床,極易導致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下肢深靜脈血栓、骨密度減低和肌肉廢用性萎縮等變化,以股四頭肌以及背伸肌尤為明顯[3]。研究表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從穴位按壓、循經按摩、微波照射、主動運動及被動運動相結合等方面改進護理流程,在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防止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和骨質疏松等方面效果顯著[4-5]。
護理人員行蠡溝、足三里、太沖、豐隆、三陰交和陽陵泉6個穴位的按摩,按摩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術后第1d開始使用多功能治療儀進行微波照射,待患者手術麻醉恢復后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和被動運動唄證實積極有效[6-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下肢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95.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5.2%(P<0.05)。在膝屈伸肌力恢復情況方面,2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周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從術后第2周開始,觀察組膝屈伸肌力恢復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中應用改進護理流程療效確切,有利于減少肌肉萎縮,促進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改進護理流程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應用后,在減少肌肉萎縮、僵硬和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方面效果滿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使用。
[1]趙鳳娥,趙淑芳,林慧芳,等.提高頸椎骨折患者院內轉運安全性的相關流程改進與應用[J].河北醫(yī)學,2010,16(6):703-705.
[2]朱靜娟,楊飛輪,張力人.改進護理流程用于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的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1):24-26.
[3]郭改玲,裴峰.老年股骨頸骨折病人術后并發(fā)癥的預見性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12):1112-1113.
[4]周健蘭.骨科一級護理質控改進的實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3):13.
[5]黃菊芬,彭建,區(qū)鈺強,等.持續(xù)質量改進預防骨科大手術中急性壓瘡形成[J].全科護理,2010,8(9):2381-2383.
[6]管艷.持續(xù)護理質量改進的新策略[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1(2):201-202.
[7]王美萍,黃君.護理健康教育在骨科臨床護理過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9,18(2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