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峰
急性脊髓壓迫癥是頸椎骨折最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由于頸髓的解剖和生物與呼吸功能間聯(lián)系密切,在頸椎、脊髓受到傷害后,會對呼吸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導致呼吸困難,嚴重危及患者生命。目前由于人們工作生活的壓力比較大,出現急性脊髓壓迫癥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本研究對懷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靖州醫(yī)院對2012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的19例急性脊髓壓迫癥患者的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懷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靖州醫(yī)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的19例急性脊髓壓迫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齡20~65歲,均為急性脊髓損壓迫癥。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經常性頭暈頭痛,四肢乏力或四肢麻木,行走不穩(wěn)癥狀較為明顯,腳踩地面有踩棉感,輕微的頸椎疼痛癥狀,患者胸部或腰部有負重感或受束縛感,細微動作方面失誤較多(如穿針、寫小字等無能),步伐不穩(wěn)存在經常跌倒狀況,四肢跨越障礙情況受阻嚴重,上下肢肌腱反射亢進,查體Hoffman’s征陽性,重癥時Babinsky征可以陽性。
1.2 方法 A組采用頸椎后路椎管擴大術,所有患者在術后的30d內全部治愈。B組患者采取保守治療,治療后出現聲音嘶啞1例,四肢暫時性癱瘓1例。
A組患者采用頸椎后路椎管擴大術,具體的手術方法為:患者進行全麻去仰臥位,在C2~T1后的正中位置出切口,露出兩側脊椎,沿下脊髓兩端的韌帶急性微型魔鉆,進行人工骨的擴充填支,根據不同的患者對韌帶的擴充進行區(qū)分,所有的控制在14~17mm。在手術后采用地塞米松,1次/d,20mg/次,在使用5d后進行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減量使用,最多連續(xù)使用8~10d。
B組的患者采用保守的牽引治療,在患者情況允許的時候進行按摩治療。
1.3 療效觀察標準 根據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制定基本痊愈、有效和無效3個療效標準,以基本痊愈+有效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救核闹α蚵槟荆袨椴环€(wěn)或障礙等癥狀基本消失,輔助檢查結果顯示脊髓受壓情況顯著好轉,椎管基本暢通;有效:患者基本癥狀明顯改善,輔助檢查結果顯示病情好轉;無效:不符合以上兩個判斷標準或病情惡化者。對比2組患者治療效果和不良情況[1]。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4.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和正態(tài)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檢驗與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患者采用頸椎后路椎管擴大術,手術時間4~6h。術中的總出血量為500~1800mL,術前準備充分,手術過程配合默契,手術十分順利,術后患者切口均愈合。術后沒有患者出現因手術過程中體位不當或護理不當而引發(fā)的并發(fā)癥治愈率達到了100%。B組患者的治愈率77.7%,并出現了神經性并發(fā)癥的情況(見表 1)。
A組沒有出現并發(fā)癥, B組出現并發(fā)癥,治療后出現聲音嘶啞1例,四肢暫時性癱瘓1例。
表1 2組急性脊髓壓迫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n)
經脊髓損傷的機制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心血管的神經,心血管神經的組成成分包括兩個心支,一個心支是由兩側交感干的頸上、中、下結和胸1~4或5節(jié)發(fā)生的,另一個心支是由迷走神經發(fā)出的。心叢可分為兩部分,即淺心叢和深心叢,分別位于主動脈弓下方右肺動脈前方和主動脈弓與氣管杈之間。心房叢和左、右動脈叢由心叢的分支組成,隨動脈分支在心肌分布[2]。脊髓T1~4、5階段的側角是心交感神經、節(jié)前纖維的起源處,交感干頸上、中、下節(jié)和上胸節(jié)交換神經元是其終點,心叢在頸上、中、下心支和雄心支到主動脈弓下方和后方連同副交感纖維下形成,心臟是心叢再分支的位置所在。其中副交感纖維來自迷走神經,而節(jié)前纖維的發(fā)出點是迷走神經背核和疑核,走形路線為沿著迷走神經心支,在心神經節(jié)交換元后在心臟分布。交感神經支配著心臟,其受到刺激后引起心動過速,并收縮冠狀血管。對副交感迷走神經進行刺激后引起心動過緩,并舒張冠狀血管。二是脊髓神經功能會在SCI后脊髓組織出血、變性等原發(fā)和繼發(fā)病理性改變的情況下受到損害,進而損害心臟交感神經,對高級中樞支配心臟交感神經的機制造成阻礙,造成副交感神經相對興奮,從而降低血壓,并減慢心率。三是T6平面以上是脊髓交感心血管中樞所在,因此說SCI后發(fā)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最低平面是T6。機體血管床在T6以下階段SCI后的交感神經支配充分,也沒有損害壓力感受器反射,因此臨床上血液動力學很難紊亂。此外,平臥位是SCI患者所采用的主要體位,體位性低血壓可能會出現[3]。
手術前,護士要將手術流程和配合要點熟記于心,并熟練掌握各種擴充的集體方法。手術中,護士要與醫(yī)生密切配合,穩(wěn)、準、快地傳遞醫(yī)生需要的各種醫(yī)療器械,保證手術過程的快速、有序進行,盡可能的減少手術所需時間。一旦出現任何意外情況,護士也要積極配合醫(yī)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處理,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為減少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在對,A組10例患者進行后路手術的時候,除了切開皮膚外,其余均采用電凝切法,使椎板良好顯露出來。為避免手術后患者出現脂肪液化情況,在切口關閉前要使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洗切口。
手術后,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壓、體溫,嚴密監(jiān)視患者神志意識的變化,四肢色溫及感覺、運動的變化。注意觀察患者液體量及進液速度,必要時記錄24h液體進出量。密切觀察患者的傷口有無因出血、滲血壓迫氣管,檢查呼吸道是否通暢,有無口唇發(fā)紺,有無鼻翼煽動。床邊要常規(guī)備放氣管切開包、負壓引流瓶及一次性吸痰管,做好隨時搶救準備?;颊咝g后搬運過程中,須用頸圍固定保護。術后3d,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每天早、中、晚各1次,上肢訓練包括肘、腕、指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下肢包括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直腿抬高鍛煉及膝、踝、趾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
根據臨床的治療觀察發(fā)現頸椎后路椎管擴大術,可以有效縮短手術時間,保證手術的效果,并堅守并發(fā)癥的出現,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
[1]李會廷.椎管內海綿狀血管瘤致急性脊髓壓迫癥2例臨床分析[J].湖北省衛(wèi)生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9,17(4):51-53.
[2]臧國堯,王義榮,朱先理.急性脊髓壓迫癥13例診治體會[J].2006年浙江省神經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12(10):41-43.
[3]陳小杰,葉宏.頸椎后路椎管擴大術治療頸脊髓壓迫癥19例[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3,21(9):74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