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講的就是在法國南部有一家葡萄園,園主生意異常的紅火,而在她旁邊的園主放了成堆的葡萄,極力的招攬客人,但是銷售依然了了。原因就是這位葡萄園的主人讓每一位客人只需要交5法郎,就可以提著籃子在葡萄園里自由地采摘,這位葡萄園主人的成功經(jīng)營的理念在今天被很多商家所采用,如我們身邊的草莓采摘園、農家樂、自助餐等等。這些商人的成功經(jīng)驗告訴筆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獲得較大的滿足感,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也是當下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倡導的生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民主,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也是學生所喜歡和向往的語文學習氛圍。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營造這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樹立教育生成觀,課堂預設注重民主
所謂課堂預設就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之前,根據(jù)教學目標,立足學生實際,結合教學內容,在上課之前,對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的進度以及教學采用的方法等等進行有效的展望和設計。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課堂教學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真正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一定要注重課堂的科學預設。如果沒有課堂預設,整個課堂的組織和安排以及教學過程都將是一盤散沙的局面,課堂教學無法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所講:真正的高效課堂都非常注重教學設計,能夠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創(chuàng)設更好的條件;能夠為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立足學生的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當中去,促進學生綜合實力的提升;也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多種類型、多方向、多渠道地信息交流和有效的信息反饋,促進老師在教學中有所提高,學生更好地進步,老師更好地提高教學能力。由此可見課堂預設對于課堂教學意義重大,能夠很好的為課堂生成服務,為學生的發(fā)展進步服務。一切課堂預設的出發(fā)點和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為了學生知識的豐富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備課時一定要充分發(fā)揚民主,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更多的是要研究學生,認真分析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生的基本感知能力,對語文的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做一個較為全面的分析和預判。
比如,在學習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這一首詩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教學內容預計先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第一,讀出詩歌的內容,感知作者的情感,能夠熟讀成誦;第二,圍繞作者的個人基本情況、社會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認真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第三,通過比較閱讀來展示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獨特體會。從這三個目標可以看出,結合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前兩個學習目標。由于學生的基礎層次較好,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強,對于學生來講,完成前兩個學習目標比較容易。特意設置的第三個教學目標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時加上留白藝術,讓學生能夠更加有目標,更加有方向,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梢詭椭鷮W生更好地培養(yǎng)詩歌的感悟能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悟,促進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升。
二、樹立多元教育觀,課堂生成注重民主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育不是工業(yè)生產(chǎn),而是發(fā)展農業(yè)。這就告訴我們教育應該像種植水稻一樣,將種子播種下以后,讓種子自己根據(jù)適宜的條件生根發(fā)芽,自由生長;而不是像發(fā)展工業(yè)那樣用模具成批的生產(chǎn)商品。語文課程的特點除知識性還在于人文性,這就要求對語文知識的解讀具有多樣性、多層次和全面性。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各不相同,在解讀具體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也是不一樣的,在理解具體文章的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樹立多元的教育觀,讓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同學、學生與作者進行自由靈活的思維碰撞,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一雙慧眼,善于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靈感。
例如,學習冰心先生《成功的花》這首詩歌時,筆者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比較“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和“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的明艷”這兩句有何不同。大部分學生在分析時感知:第一句話寫出了只能欣賞別人所獲得的榮譽,卻不能夠很好地看出這些成功的背后每一個人所付出的各種艱辛,表達出了作者對于人生、對于生活的無限感慨??墒窃趯W生討論和表達的過程中,其中有一個學生有非常獨特的理解: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戰(zhàn)斗的過程,每一個人只有在槍林彈雨中才能更好的生存,才能更好地成長,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聽了這個學生的理解和表達,筆者先是一愣,但是馬上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學生用那種非常富有詩意的語言,進行了很好的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于是,筆者要求學生根據(jù)對本詩的理解,每四個學生一組相互討論,分別總結出自己的感受,再用富有詩意的語言來表達,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感悟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泥濘的路上/是誰在一次次的跌倒之后/又一次次的爬起/衣服臟了/不要氣/皮膚破了/不怕疼/因為/經(jīng)歷過風雨才能感受彩虹的美麗/經(jīng)歷過磨難才能感知成功的甜蜜。
挫折坎坷需磨練/雨后天晴艷陽天。
學生紛紛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賦有詩意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的句子,得出對生活、對人生的各種感悟,既能夠很好的感知詩歌內容,又能夠充分的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的才華得到很好的展示,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語文興趣的提升,也能夠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語文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課堂的預設,更要把握學生的主體,充分發(fā)揚民主和諧,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過程抓住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讓課堂充滿意外和驚喜,幫助學生更好生成知識,堅持民主和諧的教育觀,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氣活力,讓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和成長。endprint
三、堅持樹立全納觀,課堂注重互動民主
語文課堂教學展開的有效互動,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學生都是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更好地感知老師的知識理念、同學的智慧和方法,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老師在學生學習中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能夠更好地感知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反饋,促進教師不斷地改變教學策略,調整教學進度,提高教學能力。語文課堂教學既要把握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要注重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突出學生的主體,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為此,教師必須樹立全民觀,認可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地位,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學習過程中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和要求,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fā)展欲望,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價值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和發(fā)揮,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樂園。
例如,學習《沁園春·雪》這首詞時,筆者曾經(jīng)聽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教師組織安排這堂課,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洋溢著笑臉,高高舉起雙手等待老師的提問,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夠感受出民主的氣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朗讀,但是,看似簡單的教育方式,能夠很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更主要的是發(fā)揚民主,就是通過自由朗讀,小組朗讀、女生朗讀、男生朗讀、交叉朗讀、全體學生一起朗讀、師生共同朗讀,給每一個學生以表現(xiàn)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朗讀中更好的展現(xiàn)自己,每一個學生都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程的學習中去。教師以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對學生的每一次表現(xiàn)都充分的賞識和肯定,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當中充分地感知自己的價值,積極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在分析有關詩歌的教學內容時,學生之間相互質疑,小組之間展開有效討論合作,讓每一個有自己心得體會的學生都能上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學之間自由表達交流,各抒己見,學生表現(xiàn)非?;钴S。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都能感受到老師給予學生的機會都是非常平等的,都能夠得到老師的重視。本人在教學該課時,安排了學習小組,還安排組內的具體分工,一名組長負責討論與合作,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和記錄,每人各司其職,學生的自信和熱情得到了充分點燃,學生的個性得到綻放。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很好的生成知識,生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當中自由地發(fā)展,自由的成長,這不正是生態(tài)課堂的價值取向嗎?這些正是返璞歸真的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這樣的生態(tài)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吳中慶 江蘇省海安縣城東鎮(zhèn)西場初級中學 226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