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玲
何為“有效教學管理”?我認為,不是指教師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做就叫有效,而是通過管理教師的思想、行為發(fā)生了好的改變,教學變得更加有效才叫有效管理教學。那么,怎樣的管理才能有效呢?
從“頭”管起。“頭”指頭腦或思想,有效的教學管理首先就是思想的管理。思想不僅要統(tǒng)一,還要積極向上。統(tǒng)一思想需有共同愿景。把學校建成“書聲朗朗、歌聲朗朗、笑聲朗朗的文化校園,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成為“首都郊區(qū)優(yōu)質(zhì)?!?,這就是我們的愿景,以此上下一心齊努力,凝神靜氣求發(fā)展。同時,伴隨教師個人的愿景樹立與實現(xiàn),比如優(yōu)質(zhì)完成某項工作得到褒獎,使小的愿景與大遠景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發(fā)展共同體。任何工作我們都要注重思想的發(fā)動與共識,明確要求或標準,使各項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形成積極向上的態(tài)勢,向著明確的目標邁進。
善用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改進工作、做好工作,從這樣的出發(fā)點去評價,評價才可能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評價要客觀、公平、多元,同時注意方式方法,讓教師在情感上能夠接受、思想上能夠認同。評導結(jié)合,教師才能改有方向。
直面問題。有效管理,一定是有針對性的,并一定要解決問題。作為教學管理者,在某一時段,必須抓住一個核心問題組織發(fā)動教師共同攻克。比如,“體驗教育如何推進”,是我校發(fā)展進程中的關鍵問題。而如何研究解決,要靠體驗教育的實踐者——全體干部教師共同來回答,共同來解決。我們的做法是:管理者先行一步,先“下水摸一摸”,讓每個人都成為“潛水員”,把自己學到的、理解到的寫出來、說出來,在管理層先形成一個對話圈。然后,把管理者碰撞出來的火花匯集起來,傳遞給大家,把全體教師也拉進來參與對話、討論,擴大圈子,由原來管理者的“小圈熱議”變成全校教師參與的“體驗教育大講堂”,人人都來說說自己對體驗教育的理解,并對自己的課堂進行反思。雖然沒有成篇大套的理論,說的都是對體驗教育學習、思考、實踐的一點一滴,但非常實在,教師們很喜歡,一點也不膩煩,這個舞臺屬于每一個人,大家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氛圍形成了,對體驗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就這樣在一種學習型的組織中悄然進行著,沒有一句強迫命令,是平等的、探究式的、開放的、創(chuàng)造性的,是群策群力,不是領導意志,體驗教育的思想?yún)s在教師的意識里、課堂上真實地顯現(xiàn)出來。
在溝通與走動中管理。作為管理者,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教師,或者生硬地布置工作、或強硬地往下推。如果教師對領導布置的工作不理解、不認同,要么抵觸不干、置之不理,要么應付糊弄,反正不會用心去干,其結(jié)果自然好不了,管理就是無效的。所以,管理者不能總是坐在辦公室里冥思苦想,也不能只靠聽匯報,一定要走動起來,到課堂上去、到教師辦公區(qū)去、到學生活動場所去,聽一聽、看一看、聊一聊,既活動了筋骨,又密切了干群關系,更主要的是通過多種感官,獲取更多真實的、鮮活的信息,發(fā)現(xiàn)許多不易察覺的問題,有利于做出正確的判斷,促進工作的改善,增強實效。比如,上課鈴聲響了,教師、學生是否到位?專用教室課、室外課情況如何?教學存在什么問題?教師有什么需求?等等,走動起來,心中才會有數(shù),管起來才會更具針對性。
另外要注意給教師更多的話語權(quán)。比如,“教學質(zhì)量分析”,是教學管理重要的常規(guī)工作,以往常常是教學干部針對檢測數(shù)據(jù)和卷面問題,結(jié)合課堂教學進行集中分析,教師是聽眾,溝通是單向的,雖然管理者有理有據(jù),分析不算不深刻、不準確,但對教師而言,作用不是很大。如果改成教師自己的分析會,讓教師走上前臺,效果則大大不同。
在走動中管理,在溝通中管理,有助于增強管理的實效,讓人感覺“規(guī)則”不是束縛,而是需要,不是生吞活剝地被改變,而是悄然地生長。教師們心情舒暢,我們的教學工作才會呈現(xiàn)一種秩序美與和諧美。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