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雜志講述了張藝謀先生的故事。以世俗的衡量標準,張藝謀無疑是成功者,就個人努力程度,他也值得我們敬佩。但有意思的是,張藝謀擁有極為罕見的極度緊張型人格,仿佛隨時會失去擁有的一切。另一方面,大眾也未給予這個一代大導演以一致性的尊重,時有對他本人和作品價值觀的批判。對張個人,這或許有失公平,但對于時代而言,公平在于張藝謀這樣的既有規(guī)則的受益者,不再可能贏家通吃。
也許你讀了這篇封面文章會加深對此的理解,一個家庭屬黑五類的人,“抓住頭發(fā)絲那么細的機會才到今天”,工具化是他生存下去的必然選擇,張藝謀自己說,“工具不是個壞詞兒,有用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價值感?!彼?,文中那個主動拿著工具顏料挨家挨戶給村里所有的門畫上毛澤東像的插隊青年和后來那個商業(yè)大片的締造者和更晚的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其實是同一邏輯的不同變相。
他每次都能迎合政治和商業(yè)的需求,但他不再贏得廣泛性的尊重。不是張藝謀變了,而是時代變了。大人物不再予取予求,你必須拿出讓這個時代增色的東西來才行,就像喬布斯的iPhone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
【推薦理由】評論張藝謀,人人都來說。最近,張藝謀新片《歸來》公映一個多月,票房迫近3億元大關,有關評價是“好口碑持續(xù)發(fā)酵,成為迄今為止最賣座國產(chǎn)文藝大片”。查看了一下有關信息,所謂“好口碑”,是指國內外影評界有關的評論,基本是肯定的。
《歸來》為什么上座率高?一個主要原因是,影片剛公映不久,就在國內媒體上發(fā)生了一場政治意味濃厚的激辯。起因是5月1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文章《<歸來>戳中你的十大淚點》,并在微博向全中國發(fā)問“你看了嗎”:“《歸來》前日首映,兩天票房已超5000萬。張藝謀導演,嚴歌苓原著,它講述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知識分子的愛情悲?。浩拮佑肋h去車站接丈夫,丈夫永遠陪妻子等待‘自己歸來。它沒有《英雄》等的大場面大制作,卻直達人心,讓觀眾潸然淚下?!?/p>
這種推廣引起一些人的不滿。5月28日某網(wǎng)站發(fā)表司馬南的文章《不合時宜的<歸來>》。此前,他曾在微博感嘆:《歸來》“太壓抑了,太黑暗了?!苯又?,6月3日源自香港亞洲新聞周刊轉入國內網(wǎng)站劉浩鋒的一篇文章,標題十分聳動《電影歸來:以揭露的名義渲染丑惡摧毀主流價值》,文章長達近1萬字,火藥味十足,引起媒體一片嘩然。五十以上年紀的人,馬上想起1965年姚文元的那篇《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還有人會想起更早時候的《評<紅樓夢研究>》。
有趣的是,正當網(wǎng)上紛紛猜測這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時,6月5日,《人民日報》副刊版刊出署名尹鴻的文章《張藝謀:三十年歸去來兮》,全面肯定《歸來》,認為是張藝謀在不成功的商業(yè)大片探索之后,“一種電影人文關懷的重新找回”。 國家級媒體相互完全對立的評論,其中的背景讓人浮想聯(lián)翩,也激發(fā)起更多觀眾的好奇走進了電影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