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科學院 a.河流研究所;b.水利部江湖治理與防洪重點試驗室,武漢 430010)
長江中游戴家洲至黃石河段位于長江中游湖北境內,上起燕磯,下至西塞山,河段長約37 km,包括戴家洲河段和黃石河段,為長江中下游重點治理河段。
戴家洲河段上起巴河,下至回風磯,江中有江心洲——戴家洲,屬微彎分汊型河道,全長約21.6 km。左、右岸有回風磯、燕磯、寡婦磯、平山磯等磯頭。其中左汊為支汊,右汊為主汊;右汊出口處有新淤洲。本河段主流走右岸沿燕磯深槽下行至戴家洲右汊,于洲尾向左擺動至回風磯[1]。
黃石河段上起長江左岸回風磯,下至長江右岸西塞山,長約15.5 km,屬單一微彎型河道。河段上、下游進出口分別有一個山磯即回風磯和西塞山,對水流有較強控導作用。黃石彎道右岸為受水流沖擊的凹岸,沿岸有貓兒磯、陡城磯、海觀山、黃石礁等山磯呈弧形分布,使黃石彎道成為良好的穩(wěn)定彎道。黃石彎道寬900~1 200 m,左岸有寬闊的散花洲邊灘,邊灘最寬約700 m。本河段主流沿左岸的回風磯逐漸過渡至右岸黃石港區(qū),進入黃石彎道,經右岸黃石港港區(qū)、石灰窯、黃思灣至西塞山下行[1]。河道示意見圖1。
圖1 戴黃河段河勢圖(2011年10月)Fig.1 River regime of Daijiazhou-Huangshi river reach (Oct. 2011)
戴家洲河段地處大冶褶皺束的隆起帶,受其構造控制的影響,河道在歷史上沒有大幅度的變遷。全新世以來,整個長江中、下游河道略有右移,受其影響,該河段也略向右擺?,F(xiàn)今的戴家洲形成于清中葉后期,據清同治《長江圖說》記載,在回風磯以西的彈指夾上至浠水口間已有趙家洲、戴家洲、筆架洲和新淤洲存在。清光緒以后,趙家洲下移與戴家洲相連,筆架洲淪沒,新淤洲靠岸成為邊灘,基本上演變成目前的雙汊彎曲河型。近百年來本河段河床平面形態(tài)變化不大,戴家洲基本上是穩(wěn)定的。
黃石河段河勢受戴家洲河段河勢變化的影響,戴家洲一帶先有五洲,六朝以后靠北岸,黃石河段為分汊河道。在東漢三國時代,回風磯至西塞山之間的古河道中已出現(xiàn)了3個串聯(lián)的江心洲,位置大約在黃石市江對岸(北岸)。三國以前(公元220年前)由洪水切割邊灘而成散花洲。南宋時期(公元10世紀—13世紀)散花洲左汊已淤為夾江,稱散花夾。入明以后(公元1368年后),左汊完全淤死,散花洲又成為散花洲邊灘,黃石河段由分汊河型逐步轉化為單一微彎河型,近百余年來沒有明顯的演變。
2.2.1 戴家洲河段
(1) 深泓線變化。戴家洲河段為分汊河段,歷年來戴家洲洲頭淺灘淤長,深泓分流點由龍王磯一帶上提數(shù)公里至鄂黃長江大橋與池湖潛洲之間;分流后水流分別進入戴家洲左、右汊道,左汊河床沖淤變化較小,深泓線一直貼岸而行,其離岸最近距離僅有30 m;右汊沖淤變化幅度較大,尤其是戴家洲右緣的沖淤頻繁,導致深泓線擺幅較大,歷年最大擺幅達800 m。
(2) 洲灘變化。戴家洲位于燕磯與回風磯之間,新淤洲位于戴家洲右汊洲尾附近。戴家洲與新淤洲歷年平面位置較為穩(wěn)定,尤其是新淤洲歷年沖淤變化甚小,該洲基本穩(wěn)定。相對新淤洲而言,戴家洲變化稍大,1981—2008年,洲尾以及洲的左緣均較為穩(wěn)定,洲右緣和洲頭有所變化,尤其是洲頭沖淤變化較大,歷年洲頭15 m等高線變幅達1.1 km,2006年以后洲頭相對穩(wěn)定。戴家洲、新淤洲(15 m等高線)歷年變化見表1[1]。
表1 戴家洲、新淤洲(15 m等高線)歷年變化[1]Table 1 Variation of Daojiazhou sandbar and Xinyuzhou sandbar(15m contour line) over years[1]
(3) 深槽變化。戴家洲河段有寡婦磯、回風磯2處深槽,其中寡婦磯位于戴家洲右汊,回風磯位于戴家洲尾下游。由于2處邊界控制條件較好,兩深槽平面形態(tài)以及所處位置多年較為穩(wěn)定。
(4) 汊道分流分沙變化。戴家洲河段目前右汊為主汊,左汊為支汊。根據實測資料,1960年以前,左汊分流比為48%,右汊為52%,左、右兩汊分流比接近;2005年戴家洲左、右汊分流比分別為43%和57%;2006年左、右汊分流比分別為47%和53%,分沙比分別為48%和52%。可見戴家洲左、右汊歷年分流比變化不大,且兩汊分流分沙比較為接近,表明兩汊的水沙輸送能力相差不大。
2.2.2 黃石河段
(1) 深泓線變化。從黃石河段總體來看,黃石河段深泓線的變化主要集中在一頭一尾2處,頭部回風磯至艾家灣,深泓從左岸深槽過渡到右岸深槽,使得深泓線位置搖擺不定,尾部因西塞山磯頭挑流作用,使得深泓線位置各年變化較大,中間因深槽靠岸,主流貼岸,變化幅度較小。黃石河段由于兩岸控制作用較強,河道邊界穩(wěn)定,深泓線沿著黃石凹岸下行,多年穩(wěn)定少變。
(2) 洲灘變化。黃石河段彎道左岸散花洲有一邊灘,散花洲邊灘灘長多年來基本穩(wěn)定,只是灘唇時有沖淤,1981—2008年,灘唇最大沖淤幅度約為350 m,其變化與上游來水來沙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枯水年邊灘淤長發(fā)展,豐水年邊灘則沖刷縮小。
(3) 深槽變化。黃石河段有西塞山深槽,該深槽由特殊地形構造、邊界條件以及河道形勢所決定的。西塞山附近江面束窄,河床下切,歷年最深達1985國家高程基準以下66.7 m。
(1) 戴家洲河段
戴家洲河段由于受節(jié)點的控制及護岸工程興建的影響,河道岸線基本穩(wěn)定,河床演變主要表現(xiàn)在河床沖淤、洲灘消長和汊道的興衰交替變化??傮w來說,左汊深泓線基本穩(wěn)定,擺動不大;20世紀70年代,右汊深泓線先貼左岸下行至寡婦磯后向左擺動,貼近戴家洲洲尾下行至回風磯,后在張家渡灣過渡到右汊左岸,除2006,2008年深泓來回擺動外,其余各年深泓線貼戴家洲下行,兩汊在回風磯相匯。三峽水庫蓄水后,由于水沙條件的改變,壩下游河道將發(fā)生長距離的沿程沖刷,試驗性蓄水期間(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宜昌至湖口河段平灘河槽(宜昌流量30 000 m3/s的水面線以下的河槽)總沖刷量為4.22億m3(沖刷量中包含河道采砂影響,下同),年均沖刷量1.40億m3,年均沖刷強度14.7萬m3/(km·a),其中城陵磯至湖口河段(長547 km)沖刷量3.53億m3,年均沖刷強度7.2萬m3/(km·a)[2]。目前這個沖刷量還遠小于相應河段的自然年內的沖淤幅度。伴隨著河道沖刷,壩下游河勢發(fā)生調整,但該河段總體河勢基本穩(wěn)定。預計后期本河段原有的河床邊界條件、河道平面形態(tài)和河道演變規(guī)律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戴家洲河段將繼續(xù)保持“微彎分汊”的河道格局[3]。
(2) 黃石河段
黃石河段是一微彎單一河道,由于該河段進口有回風磯,出口有西塞山這2個節(jié)點,凹岸邊界較穩(wěn)定,加上1992—2002年的凹岸守護,決定了該河段不可能橫向發(fā)展,目前黃石河段微彎單一河型將維持相當長時間;三峽工程建成后,黃石河段河勢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但河道及岸灘將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沖刷,需加強觀測和守護[4]。
戴家洲至黃石河段在天然節(jié)點控制和人工護岸的作用下,河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從總體上看,河道走向與輪廓保持相對穩(wěn)定,總體河勢基本穩(wěn)定,河流將長期在這個總的格局中,遵循其自然規(guī)律變化和發(fā)展。但局部河段變化仍較大,影響河勢穩(wěn)定、航運安全和防洪安全。
(1) 主流貼岸,影響堤防安全。戴家洲左汊已護岸線因主流貼岸沖刷,岸線多處不穩(wěn)定,已影響到大堤安全。黃石河段主流緊貼凹岸沖刷,岸坡較陡,一些淤積層岸坡隨時可能崩塌,特別是有些地段基本無灘,崩岸時直接威脅到大堤安全。
(2) 河勢不穩(wěn)定,影響航運安全。戴家洲頭淺灘分流區(qū)河勢不穩(wěn)定,主流線擺幅較大,特別是右汊進口處戴家洲頭右邊灘沖淤變幅大,不利于右汊主航道的暢通。
通過工程措施,守護戴家洲河段彎道凹岸和黃石河段凹岸,控制彎道平面形態(tài),穩(wěn)定現(xiàn)有岸線和總體河勢,促進岸線的開發(fā)利用;實施戴家洲直港凸岸上段、中段控導工程,戴家洲右緣中上段護岸,改善直港航道條件;增加右汊分流量,抑制戴家洲頭繼續(xù)上延和右汊燕磯后淺灘進一步淤長,改善右汊進流條件,穩(wěn)定其主航道,為該河段良好的河勢和航道的穩(wěn)定及洲灘利用奠定基礎;加固沿江險工段和整治黃石江灘,以確保江堤防洪安全。
根據上述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治理目標,戴黃河段治理遵循的思路為:在已有河道治理工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xiàn)有河勢條件,采用工程措施,穩(wěn)定戴家洲河段現(xiàn)有主流線走向及分汊型河勢;穩(wěn)定黃石河段岸線,維持黃石彎道河勢現(xiàn)狀[1]。
3.3.1 戴家洲河段
(1) 進行彎道凹岸守護。近期對戴家洲左汊左岸王家大灣(樁號176+740~176+230)、蘭溪鎮(zhèn)(樁號172+600~170+630)和馬料灣(樁號169+240~167+180)等護岸段進行加固,以穩(wěn)定彎道凹岸險工段,控制彎道平面形態(tài),進而控制河段總體河勢,確保該沿江堤防安全[1]。
(2) 整治主通航汊道(直港)。按照“維持分汊、擇汊直港,守控洲頭、調整水流、護岸守灘”的原則進行整治[5-6],經有關單位物理模型試驗研究,確定整治方案由直港凸岸中上段低水潛丁壩工程、戴家洲右緣中上段護岸工程組成。潛丁壩工程為在直港凸岸上段布置3條短潛丁壩和中段寡婦磯下游附近布置2條潛壩工程,主要功能是保持目前有利的灘槽格局,改善直港航道條件[7];護岸工程位于戴家洲右緣上段和中段(在右緣下段守護的基礎上守中、上段),該工程與右緣下段護岸工程平順銜接,維持洲體的穩(wěn)定,護岸總長約6 km,主要功能為控制目前有利岸線邊界形態(tài)[8-9]。
3.3.2 黃石河段
(1) 進行凹岸護岸加固。對黃石河段右岸凹岸的黃石長江大橋附近、海觀山、石灰窯、大冶鋼廠等長約2.9 km的現(xiàn)有險工岸段進行加固,使岸線穩(wěn)定不崩塌,進而控制河段總體河勢,確保沿江堤防安全、港區(qū)及航道的安全;其余段需加強觀測,出現(xiàn)不利變化時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確保河勢的穩(wěn)定和防洪工程的安全。
(2) 進行江灘整治。由于歷史原因,黃石河段江灘建筑物較多,一些散裝貨物如沙、煤等堆棧在岸坡上,這既增加了岸坡不穩(wěn)定因素,又影響了河道的行洪和河勢的穩(wěn)定。按照江灘規(guī)劃對其進行整治,能有效消除防洪隱患、合理利用河岸岸線,確保防洪安全。
(1) 戴家洲河段由于受節(jié)點及護岸工程的控制,河道岸線基本穩(wěn)定,河道演變主要表現(xiàn)在河床沖淤、洲灘消長和汊道的興衰交替變化。預計三峽水庫運用后對本河段原有的河床邊界條件、河道平面形態(tài)和河道演變規(guī)律不會產生大的影響,戴家洲河段將繼續(xù)保持“微彎分汊”的河道格局。
(2) 受地質邊界條件的控制,黃石河段近幾十年來,河道岸線穩(wěn)定,深槽、主流變化不大。目前黃石河段微彎單一河型將維持相當長時間;三峽工程建成后,黃石河段河勢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但河道及岸灘將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沖刷。
(3) 從總體上看,戴家洲至黃石河段總體河勢基本穩(wěn)定,但局部河段變化仍較大,其中戴家洲頭淺灘分流區(qū)河勢不穩(wěn)定,主流線擺幅較大,影響航運安全;戴家洲左汊已護岸線因主流貼岸沖刷,黃石河段主流緊貼凹岸沖刷,岸線不穩(wěn)定,影響堤防安全,需進行綜合治理。
(4) 戴黃河段治理措施,宜在已有河道治理工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xiàn)有河勢條件,采用工程措施,穩(wěn)定戴家洲河段現(xiàn)有主流線走向及分汊型河勢,穩(wěn)定黃石河段岸線,維持黃石彎道河勢現(xiàn)狀。具體采取對戴家洲左汊已護岸線進行加固,實施直港凸岸中上段低水潛丁壩工程和戴家洲右緣中上段護岸工程,對黃石河彎進行護岸加固及對黃石江灘進行綜合整治等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 慧,張文二.長江鄂黃(戴家洲、黃石)河道治理規(guī)劃報告[R].武漢:長江科學院,2012.(ZHANG Hui, ZHANG Wen-er. Report on Regulation Planning of Erzhou-Huangshi (Daijiazhou and Huangshi) Reach of Yangtze River[R]. Wuhan: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2012.(in Chinese))
[2] 鄭守仁,吳道喜,王 俊,等. 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2008年至2012年)階段性總結報告[R].武漢: 長江水利委員會防汛抗旱辦公室,2013.(ZHENG Shou-ren, WU Dao-xi, WANG Jun,etal. Report on Periodic Summary for the Experimental Water Storage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from 2008 to 2012[R].Wuhan: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Office of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2013.(in Chinese))
[3] 姚仕明,余文疇,董耀華.分汊河道水沙運動特性及其對河道演變的影響[J].長江科學院院報, 2003,20(1):7-9.(YAO Shi-ming, YU Wen-chou, DONG Yao-hua.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Flow and Sediment Motion in Braided River and Their Effects on Fluvial Evolution[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2003, 20(1): 7-9.(in Chinese))
[4] 潘慶燊.長江中下游河道近50年變遷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 2001,18(5):18-22.(PAN Qing-shen. Study on Evolution of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 Recent Fifty Years [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2001, 18(5): 18-22.(in Chinese))
[5] 劉萬利,朱玉德. 長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定床試驗研究[R]. 天津:交通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2007.(LIU Wan-li,ZHU Yu-de.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hysical Model of Solid Bed for the Navigation Regulation Project for Daijiazhou Reach in the Middle of Yangtze River[R]. Tianjin: Tianjin Waterway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of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2007.(in Chinese))
[6] 劉萬利, 朱玉德. 長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動床試驗研究[R]. 天津: 交通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2007.(LIU Wan-li,ZHU Yu-de.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hysical Model of Movable Bed for the Navigation Regulation Project for Daijiazhou Reach in the Middle of Yangtze River[R]. Tianjin:Tianjin Waterway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of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2007.(in Chinese))
[7] 余文疇,盧金友. 長江河道演變與治理[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YU Wen-chou, LU Jin-you. Channel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of Yangtze River Channel[M].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05.(in Chinese))
[8] 黃仁勇,周哲華. 長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防洪評價報告[R]. 武漢:長江科學院,2011.(HUANG Ren-yong, ZHOU Zhe-hua. Report on Flood Control Evaluation for the Navigation Regulation Project Phase Ⅱ for Daijiazhou Reach in the Middle of Yangtze River[R]. Wuhan: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11.(in Chinese))
[9] 蔡大富.長江中游戴家洲河段河床演變及礙航特性分析[J].泥沙研究, 2011,(2):47-54.(CAl Da-fu.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vigation Obstruction in Daijiazhou Section in Middle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11,(2):47-54.(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