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認知詩學視角下李商隱的詩歌《無題》的概念隱喻。通過對詩句中所有概念隱喻的的研究得出許多違反人類常規(guī)思維的隱喻種類,同時探究了概念隱喻是如何幫助詩人表達自己含蓄、熾烈的思想感情,如何讓讀者通過詩句領會到詩人的意圖的。
關鍵詞:認知詩學;概念隱喻;實體隱喻;結(jié)構隱喻
一.引言
Peter Stockwell (2002) 認為“認知詩學”是“關于文學的閱讀”,就是將“認知語言學和心理學運用于文學文本分析”,是“對文學的一種思考方式”。藍純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和腳本理論分析了部分唐詩宋詞,并提出了由初遇-鐘情-歡會-分別-相思等5個基本步驟構成的中國古典愛情腳本;封宗信以認知詩學為視角,分析了經(jīng)典童話《愛麗絲鏡中世界奇遇》里的邏輯荒謬和悖論;李金妹、文慧、李宏鶴等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對英語詩歌進行了認知解讀,驗證了該理論對解讀英語詩歌文本的可行性。不少學者曾經(jīng)從概念隱喻的角度分析過李商隱的詩詞,如胡菁娜曾專門討論過李商隱詩詞中的隱喻距離。鮑紅(2006),劉羽,楊文地(2011)分析了他詩詞中的隱喻,熊國華(1997)還專門總結(jié)過李商隱的概念隱喻系統(tǒng)。但這些學者都過分強調(diào)隱喻的認知理解機制在李商隱詞的理解過程中的作用,有些忽略在閱讀理解詩詞文本本身所體會到的美感及詩詞的主要功能。本文章主要采用Peter Stockwell關于認知詩學的定義,以李商隱的詩歌《無題》為依托文本,細致探討概念隱喻的體現(xiàn)以及隱喻為閱讀詩詞帶來的美感。
二.李商隱《無題》的概念隱喻分析
詩人李商隱以其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許多美麗憂傷、空靈虛幻的意象,詩人借助這些意象喻指一種隱晦、含蓄的心靈世界,這就是隱喻的過程。其中有取材于自然景象、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性事物,也有取材于神話傳說、佛道故事中的人物。詩人運用這些現(xiàn)實和非現(xiàn)實的人與物創(chuàng)造隱喻時,手法十分靈活,有通篇寫實的,有整章虛寫的,也有將實物與虛事相糅合乃至融合無間的(鮑紅,2006)。這就使得李商隱詩中的隱喻形式多樣,搖曳多姿,具有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特殊藝術效果。下面我們以李商隱的一首無題為例,分析此詩認知詩學視角下的概念隱喻。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在“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中,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東風”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這是春天的特征。 大西洋的風刮過大陸,給這兒帶來了第一絲春雨,但這時的風還不足以讓花草繁茂。同時在中國“花”總是作為一種“美麗,易逝”的意象。所以,當秋天到來時,風靡了整個春夏的東風退回大洋。失去東風庇佑的花兒就會日益衰敗,秋霜、冬雪讓她們失去往日的光彩,同時她們?nèi)諠u走向死亡的道路。
詩的前兩句所包含的隱喻為情感是變化的季節(jié)。在Lakoff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作者提出了本體隱喻這一概念?!拔覀兺ㄟ^某些物體或?qū)嶓w來理解我們的某種經(jīng)歷,這就使得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經(jīng)歷看做某種實物。一旦我們將某種經(jīng)歷物化,就可以指稱、范疇化、分類和量化?!倍驹娭械募竟?jié)隱喻聚焦于季節(jié)和花草之間的關系。春天時,在溫柔的東風下,花朵盛開,而秋天則會讓花朵凋零。“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意思是“在初春的季節(jié)東風還太弱小而不足以讓花兒復活”。因此,上升到更深層次,這兒將愛情比作冬季。這個比喻非常新奇,因為很少有人將愛情比作冬季。春蠶在變成蛾之前會吐出蠶絲,中國人認為蠶吐絲將自己包成蠶繭是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雖然它還活著,但不能活動,因此人們將它看成死的了。漢字“絲”和“思”發(fā)音相同,這是一個雙關語,表達了作者對愛人的想念。人類有很高級的隱喻機制功能,比植物高級,而植物比無生命物體又高級。人類實際有“人類是創(chuàng)造者”的隱喻。在類比的過程中,我們至少用到了三種認知技巧:對兩物體相似性的認識,又叫“屬性映射”,對兩物體關系的感知,又叫“關系映射”,還有對物體關系體系的認識,這能讓人類理解更抽象的事物,又叫“體系映射”。在“屬性映射”中,源域是春蠶,目標域為敘述者,兩域之間形成映射關系。同時“絲”是源域,“對愛人的思念”是目標域?!按盒Q的死”是源域,而“愛人的死”是目標域。在關系映射中,源域“春蠶吐絲的過程”與目標域“對愛人思念的痛苦”,源域“春蠶的死”和目標域“愛情的終結(jié)”分別形成映射關系。然而,如果我們僅限于此而忽略體系映射的話,對詩的理解就會片面而不夠完整。體系映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李商隱的詩為什么神秘有深度的原因。我們仔細研讀詩句,就會發(fā)現(xiàn)“絲(思)”這個雙關語構成了體系映射,因為“思”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本詩中“絲”就由具體的意象抽象成了不具體的情感。詩人含蓄,沒有直接用詞語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這為讀者留下了很多空間。從句法角度,這句詩可以看作是完整的雙重結(jié)構,“春蠶的死”映射為“敘述者的死”,“死”映射為“對愛人的思念”,“吐完絲”映射為“對愛人思念的結(jié)束”。詩人利用同音詞,使用相同的動詞,將兩個句子融合成一個句子。也就是說,本來需要兩個句子來描繪春蠶和敘述者之間的關系,但詩人很好地掌握了暗含的技巧,將兩句合成一句,極大刺激了讀者的想象力。從語義角度,詩詞從對春蠶的描寫逐漸過渡到對愛人的思念,名詞“絲”與“思念”的“思”同音。通過這個詞,讀者便能領略到詩人所暗含的意思了。因為春蠶會一直吐絲直到死去,敘述者也會一直懷念他的愛人。兩個意象之間的映射可以使我們將兩個事物之間的信息聯(lián)系起來(Lakoff and Johnson,1989)。又長又亮的蠶絲使我們想到不定的無盡的愛情。因此,詩句的語義通過體系映射與結(jié)構聯(lián)系了起來。此映射有利于詩句的銜接,使讀者理解詩人的意思。
“蠟炬成灰淚始干”,我們知道如果點燃蠟燭,它會一直燃燒直到燃盡。在燃燒的過程中,蠟燭會產(chǎn)生淌蠟,就如同人類的眼淚一樣。源域“蠟燭”映射到目標域“人”,“淌蠟”映射到“眼淚”,這些是實體隱喻。“蠟燭燃燒盡”映射到“死亡”,這是關系隱喻。從系統(tǒng)映射看,我們可以看到這句話是高度濃縮的,詩人將“蠟燭”和“相思之人”兩個意象聯(lián)系起來,因為他們都能流“淚”。因此,就是“淚”這個詞在語義和句法層面將兩個意象結(jié)合起來。當詩句到“淚”時,讀者就開始聯(lián)想到敘述者濃烈的愛情:生命但在,愛情長存。
最后一句詩主要描繪了一個神話故事,詩人將自己深愛之人比喻成一個住在一個遙遠神秘山上的一個仙女。因此,他只能通過青鳥來傳遞自己對仙女愛慕的心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此時充滿大量隱喻,它們?yōu)檎自娞砑恿嗽S多信息,同時增加了許多模糊感和神秘感。這些概念隱喻有:感情是變化的季節(jié),人是創(chuàng)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個是實體隱喻,后兩個是結(jié)構隱喻。在詩人直接表達自己對愛人深深的愛之前,這些隱喻構成了詩歌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這些隱喻才使得詩富有詩意,使得詩區(qū)別于日常語言,并且在語義上擴展了詩性語言的內(nèi)涵。
三.結(jié)論
本文主要研究認知詩學視角下李商隱《無題》的概念隱喻。通過對詩句的研究,分析出了該詩當中的所有概念隱喻,得出了許多違反人類常規(guī)思維的隱喻種類。這些概念隱喻有:感情是變化的季節(jié),人是創(chuàng)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個是實體隱喻,后兩個是結(jié)構隱喻。同時文章還探究了概念隱喻對這首詩的作用---幫助詩人表達自己含蓄、熾烈的思想感情,使讀者能夠通過詩句領會到詩人的意圖。因此,這些隱喻是詩歌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3]鮑紅. 李商隱詩中的隱喻[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84-87.
[4]劉學鍇,余恕誠. 李商隱詩歌集解[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5]劉學鍇. 李商隱詩歌研究[M].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8.
[6]劉羽, 楊文地. 概念隱喻觀照下的詩歌解讀以李商隱的《錦瑟》為例 [J]. 學術論壇, 2011(7): 95-103.
[7]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 2001
[8]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作者簡介:單君(1985-),女,漢族,山東高密人,山東財經(jīng)大學東方學院英語教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篇章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