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有意義,在于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而能夠將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研究、教育作為自己的事業(yè),并不斷地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其意義又尤為深遠。侯開嘉先生,正是這樣的一個藝術家。
一 鄉(xiāng)賢侯開嘉
侯開嘉先生,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培訓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部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重慶書畫院副院長。先生出生于四川宜賓。那里自唐宋以來,有岑參、黃庭堅等大文豪為過客,明有本土周洪謨大學士名揚天下,清有包弼臣書法譽傳京畿,近現(xiàn)代則有敘州三杰、陽翰笙等崛起文壇。以文教化邦邑,以藝啟迪桑梓,在經歷了十年浩劫之后,我們急切期盼有一個文藝上的向導。侯開嘉先生在1981年參加中國第一次中國書法蘭亭峰會,立刻顯示出其于書法藝術上的前瞻性思維。這個當時不到40歲的善于思想的藝術家很快成為宜賓文化人,尤其是書法界的精神領袖,一大堆書法愛好者成天追隨在他的左右。
他在苦難中積聚起來的勤奮與好學,謙遜與質樸,上進與抗爭,善思與革新,成就了他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成為中國書法復興以來較早地享有盛譽的書法家,也成就了他在書法理論研究上成為歷次國際國內書法學術論壇均有論著擲地有聲的書學理論家,更成就了他在書法社團中成為一個吃苦耐勞受人愛戴的組織工作者。
侯開嘉先生自1997年1月調入四川大學擔任書法教授以后,在國際國內的藝術活動中,越來越發(fā)揮起更大的更重要的作用。外界更多地開始形成“成都侯開嘉”的印象,而我們這群他的家鄉(xiāng)學生則更愿意把他作為宜賓的鄉(xiāng)賢來敬重。外界更多地知道作為著名書法家的侯開嘉先生,而我們卻感受著一個從生活底層不斷抗爭,努力向上,艱苦跋涉的凡人侯開嘉。
1966年,侯開嘉高中畢業(yè)了。這個在學校里幸運地得到宜賓教育先驅、著名書法家銀際霖賞識的青年,在那一場“文化大革命”面前,失去了進入大學繼續(xù)學習的機會。在極其艱難的歲月里,為了生計,侯開嘉放過蜜蜂,放過木筏,拖過板板車,做過集體工廠的工人……為了彌補家用,侯開嘉與兩個朋友還在20世紀70年代創(chuàng)辦起“南城美術社”,這應是宜賓城最早的現(xiàn)代畫廊。
1981年,首屆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在浙江紹興召開。侯開嘉的論文《時代氣息、年齡規(guī)律及評書標準》被列為大會重點宣講論文。侯開嘉于是有一個與當代書法大家沙孟海、黃綺以及青年新秀陳方既、陳振濂同臺演講的難得機遇。這是侯開嘉從一個大集體工廠工人的角色向一個專家學者轉型的過渡點和轉折點。中國現(xiàn)代書法史將這一次會議作為中國書法藝術事業(yè)復蘇的起點,也把上述五人列入書法理論先驅的隊列。
1983年,侯開嘉在經歷了無數(shù)的阻撓后,在當時的宜賓地區(qū)行署副專員王健民、張子先的鼎力支持下,終于從一個集體單位的工人,轉為國家正式干部。在當時的國防部部長張愛萍的支持下,侯開嘉和他的朋友日夜期盼的宜賓書畫院成立了!侯開嘉擔任副院長,主持日常工作,一直到1997年1月,他離開他的家鄉(xiāng)宜賓。
我們的鄉(xiāng)賢侯開嘉,用自己的努力奮斗,拼搏,抗爭,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二 書法家侯開嘉
侯開嘉的老師銀際霖先生曾參加過秋收起義,新中國成立前后,兩度擔任宜賓市一中的校長,還擔任過宜賓市四中的校長。這位從清末走過來的宿儒有著極好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書法水平很高。
侯開嘉能夠在他的門墻下行走,繼而登堂入室,是他的幸運。同時,侯開嘉還有幸得到宜賓名家高步天的指授。
20世紀中國書法復興以來,侯開嘉的書法創(chuàng)作便漸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參加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第二、三、五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第二、三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并在全國第五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中獲得“全國獎”、在湖南電視臺舉辦的國際書法電視大賽獲得金獎,被收入《中南海珍藏書法集》(第一卷)、《中日代表書法家展作品集》等近三百種國內外書法專集。
侯開嘉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獨辟蹊徑,找到了一條碑帖融合、篆隸相生的路子。他用雄強的筆力,書寫出氣勢磅礴的盛世之歌。他學習書法,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既具有相當?shù)睦硇?,也充滿著激情。
20世紀70年代,他散落在民間及朋友中的書跡,似乎以行草書為主。那些行草書作品并不是典雅工細一路,從線質中流露出一種意氣風發(fā)、倜儻放逸的情感沖動。古,拙,雄,健,是他作品的基本格調。而這種格調被他一直堅守并不斷發(fā)展、演進,這既是對一個書法藝術家眼力的考驗,也是對一個書法藝術家自持力和信心的考驗。他不斷探索篆隸相結合的破體書法,并把行草書的“古、拙、雄、健”遷移到了破體篆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
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唐人書法是后代書家無法翻越的高山,所以,絕大多數(shù)學書者朝圣至唐人就止步了。在20世紀90年代直至今天,更多的書家認識到取法乎上,其實應該上溯到魏晉以遠。理論先行的侯開嘉則清醒認識到魏晉風骨不一定完全契合自家的性情,而選擇了漢人隸書碑刻以及先秦大篆銘器。這種超越時好的做法自然引發(fā)時俗的不解,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他的作品被一些對中國古代典籍知之甚少的人所詬病。但是,他對于無知者的非議不屑一顧,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堅守自己的藝術品格,絲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
在全國第五屆書法展覽中,他的大篆對聯(lián)作品獲得了“全國獎”。這既說明他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的艱苦求索已經得到書法界專家學者的認同,也表明他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選擇篆書、隸書和篆隸結合的方向是正確的。
無論是篆書還是隸書,侯開嘉都以自己“古、拙、雄、健”的審美標準進行取舍。大漢時代的《石門頌》《張遷碑》《鮮于璜》《萊子侯》《褒斜道》《廣武將軍碑》以及稍微晚一些時候的《好大王》,成為他最喜歡的范本;先秦樸茂豪雄的《散氏盤》《毛公鼎》等,是他鐘愛的法帖。他不斷地吸收、消化,進行很好的調和,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暮铋_嘉破體書法面貌。我們欣賞他的大作,猶如傾聽古人持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心中頓時涌動著一種豪邁、自信、堅毅、勇敢的大國豪氣,久久不能平靜!大國雄風,浩然正氣,是貫穿于他的作品中的一種精神。解讀他的作品,你會激動得難以自持。
侯開嘉的書法創(chuàng)作,當時就影響到一大批書法家,至今還為人尊崇與效法。
三 書法理論家侯開嘉
我們說侯開嘉從事藝術的理性,源于他對人生的認識的自覺和他對藝術活動的認識的自覺。
經歷了太多的磨難的侯開嘉,雖然有過做作家的夢想,但是他權衡了自己的長短優(yōu)劣,還是決定做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雖然他有過被提拔做領導干部的機遇,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棄這個機會,堅守一個書法藝術家的立場。而且,他并不止步于在他的故鄉(xiāng)做一個書法領袖,而是選擇到四川大學做一個教授,傳播書法藝術的薪火。
單說在書法上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侯開嘉也表現(xiàn)出先知先覺的理性思考和預想性設計。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而侯開嘉正是用這個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和研究。他清醒地認識到現(xiàn)代書法界篆書、隸書作品的缺失,行草書作品的充盈,所以堅決地選擇篆書、隸書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他的這種理性思考,明確的定位,避免了盲目的左沖右突,目標性很強。自然,他的創(chuàng)作很快在當代書法界取得了應有的地位。
作為一個書法理論家,他研究的范圍很廣泛,而以書法史學、書法史論為重點。唐代以上的書法史實,是他特別關注的;清代碑學,也是他苦心經營的。
1993年,《侯開嘉書法文集》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獲得四川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三等獎。1994年,他以論文《法度與表意的沖突——唐代書風漫議》入選中日書法史論研討會。1996年,他的《題壁書法興廢史述》入選第二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又應邀為首都師范大學書法碩士、博士講學。1999年,他以論文《論竹簡與紙的發(fā)明對書法藝術的重大意義》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中國書法史學研討會。2003年,他的書法理論專著《中國書法史新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侯開嘉在書法理論上卓有建樹。他數(shù)次引發(fā)書法理論界的激烈論辯,其論著澄清了書法史上諸多懸而未決的疑案。他在理論上以碑學中興、書法史論、書法技法尤其是筆法的研究為重心,每發(fā)新見,讓人耳目一新,頓然心折。他在理論研究方面,有這樣一些特點:
1.敢于挑戰(zhàn)既有權威,論辯性、論戰(zhàn)性很強。他的多數(shù)論文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或針對于歷史人物,或針對于歷史現(xiàn)象,或針對于典型性觀點。魯迅曾經指出,我們中國人具有極強的奴隸性,一旦是某一方面的權威發(fā)了話,我們都點頭稱是,極少有敢于說“不”的。在書法領域里,也有這種情況。如文字演進發(fā)展史,乃是一個三言兩語根本無法說清楚的事情;而我們的中小學教科書,無一例外地按線形發(fā)展列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侯開嘉先生的《俗書與官書的雙線發(fā)展規(guī)律》《隸草派生章草今草說》《論竹簡與紙的發(fā)明對書法藝術的重大意義》等論文則對中國文字形體演進的發(fā)展作了別開生面的獨家見解。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不知道征服了多少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如果說在一個世紀以前,大家堅信不疑尚可理解,但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產生以后,還依然匍匐在趙孟頫的腳下,那就是一種悲哀!侯開嘉先生1988年發(fā)表的《“用筆千古不易”嗎》《“用筆千古不易”剖析》兩文,既是對古典權威的大膽挑戰(zhàn),也是在學術論爭中撥開云霧。這場論爭持續(xù)了近30年,至今還有人在絮絮叨叨地糾纏,但卻沒有一篇可以徹底推倒侯開嘉先生觀點的論文現(xiàn)身!
2.富于開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性,敢于標新立異,自立新說。侯開嘉先生善于利用其他藝術門類的相關資料,旁征博引,來增強論文的說服力。《題壁書法興廢史述》《論竹簡與紙的發(fā)明對書法藝術的重大意義》《隸草派生章草今草說》《西學東漸與清代碑學興起的思辨》《照相術的東傳與二十世紀初中國書法的變革》以及2008年的《吳昌碩六十歲前后的變法》的論文,都表現(xiàn)出侯開嘉先生獨具慧眼、獨創(chuàng)新見的學術品格。
3.侯開嘉先生的書法理論研究,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反復論證的。他常說,文章不怕擱,不要急于發(fā)表。寫好了,放一放,多多推敲,免得發(fā)表了以后,引來人家商榷,給自己留下遺憾。他寫文章,常常是構思一年半載,搜集資料也足夠了,這才動筆。他的論文,像女人生孩子一樣,是足月生的順產兒,沒有早產的。先天的孕育充裕,后天就少毛病,發(fā)育就很正常。也因為他的慢和深思,所以其論證深刻;因為深刻,所以其論文立得住腳,且耐人尋味。
4.侯開嘉先生說寫文章要做到“新”“爭”“深”,這是一個三位合一的整體。侯開嘉先生自己的論文也完全按照這個標準來做,所以千錘百煉,擲地有聲,每發(fā)一文,都引起學術界高度關注。
侯開嘉先生手持書法理論、書法創(chuàng)作的雙劍,披荊斬棘,開辟了具有相當強烈個人特色的創(chuàng)新之路。
四 書法組織工作者、教育家侯開嘉
侯開嘉先生在宜賓的幾十年時間里,帶出了宜賓書法家群體。他的學生們都已經成為宜賓書法藝術的中堅力量,有的已經享受政府津貼,成為藝術領域的專家。
作為宜賓市書法家協(xié)會五名發(fā)起人之一的侯開嘉先生,長期擔任宜賓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宜賓書畫院副院長、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
作為組織工作者,他在宜賓書畫院坐班,本來只有半天的要求,但是,他往往是全天都在。因為他總是為書法愛好者們考慮。他要讓那些從各個區(qū)縣來的書法作者,隨時都能夠找到他。他長期堅持為書法愛好者提供義務指導。他在宜賓帶了一大批書法學生,但是,從來都沒有收取學生們一分錢的學費。相反,他還經常自己出錢招待來自邊遠地方的書法學生和書法愛好者。
宜賓作者參加省里邊的書法展覽,作品退件是一個問題。而侯開嘉先生常常利用在省書協(xié)開會的機會,一大摞一大摞地為宜賓作者搬運作品回來。要知道,他本人身體比較胖,做體力活十分不方便。他卻默默地為宜賓書法作者做事,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他總是把書法界的最新消息在最快的時間里發(fā)布給大家,讓宜賓書法作者了解書壇動態(tài),以參與書法界的重要活動。1993年,宜賓書畫院有一個研討會;與此同時,北京正在舉辦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他認為曾德宏應該出去開眼界,就說:“曾德宏就不要參加宜賓的會議了,你上北京?!彼窍肜眠@個難得的機會里,讓他的學生走出宜賓。
在當代四川書法創(chuàng)作上,宜賓曾經有過與成都、重慶鼎足而三的輝煌局面。李代煊先生、傅士河先生在侯開嘉先生的影響下,分別在全國第五屆、第六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中獲得“全國獎”,成為在全國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書法家。傅士河、徐中德、陳民輝、黃澤江、曾德宏、李代煊、張興明、曾偉、王鴻、嚴壁壘、何欽禮、楊帆還相繼成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在宜賓的歲月里,侯開嘉先生每年都要組織兩次書法理論研討會,一方面梳理大家的思想,一方面培養(yǎng)大家的學養(yǎng)。
侯開嘉先生身體力行,著書立說,指導宜賓書法作者撰寫書法研究文章,并利用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的條件,推出宜賓書法理論研究成果。萬家盛、李力、徐中德、黃澤江、曾德宏、張興明、余清源、何欽禮、肖春霖、王連富、彭堅等多次因為書法論文入選,參加四川省書法理論研討會,成為在書法創(chuàng)作、書法理論研究兩個方面都具有相當成績的書法家。徐中德、黃澤江、張興明、曾德宏、余清源、王連富等論文多次刊載于全國書法專業(yè)刊物。
侯開嘉先生調入四川大學以后,在十多年的時間,于書法教育上做出了非凡成績。他的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先后畢業(yè)成才,形成一支具有較好理論積累與教學、研究能力的隊伍。如薛帥杰、榮芳、楊繼龍、蔣培友、葉俊、程慧穎、呂金光、王連富、洪權、殷娜、王書峰、彭堅、宋二崇、歐陽永梅等先后在全國書法大展中摘金奪銀,連連取得優(yōu)異成績。在書法理論界,他們的研究成果也贏得國內外廣泛關注,一顆顆書法理論研究的明星已經冉冉升起。這或許是侯開嘉先生從事書法事業(yè)最為得意的一筆吧!
作者單位:宜賓學院教師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