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鄧聿文
冤假錯案平反是依法治國重要一環(huán)
文 / 鄧聿文
行動勝于語言,對依法治國,也理當如此。
2014年12月15日,呼和浩特,法官向呼格吉勒圖的父母李三仁、尚愛云送達再審法律文書。
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99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暯?/p>
中國有兩起案件最近引發(fā)廣泛關注,一為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一為河北聶樹斌案,兩案案情相似,都是因強奸殺人罪被判處死刑,而后因“真兇”在數年后現身,死者家屬要求復核再審而不得。幸好在強調依法治國背景下,現在有了結果:前者日前經內蒙古高院再審宣布無罪,后者最高法指定山東高院復查。
既然再審結果是冤案和錯案,除了給受害者平冤外,還理應追責。內蒙古公安廳已組成調查組,開始調查當年所有參與辦案的警員,包括當時的主管領導。從媒體事后披露的情況看,呼格吉勒圖案當初的審理確實草率,在呼格吉勒圖被認定為兇手后,當地警方隨即宣布案件告破,61天后被法院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槍決,依據是呼格吉勒圖與被害者血型相同。聶樹斌案也存在相同不嚴謹的情況。
有律師認為,兩起案件可以平反,但不宜追責,理由是這乃是當時的情況,很多死刑案件都是這么辦理的,如果要追責的話,會遭遇阻力,不利于如今的復核和平反。河北高院對聶樹斌案再審之所以一拖再拖,原因就在此。律師的建議是,對當時的辦案人員實行特赦,有利在中國推動冤假錯案的平反。
馬航 反腐 失法
12月19日,2014年度漢字出爐,“法”“反腐”“失”“馬航”分列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第一。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認為,新一輪改革大潮目標鎖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法治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一建議有一定道理,但恐怕很難行得通。冤假錯案都有受害者,特赦辦理錯案人員,首先就很難過受害者及其家屬一關。再說,特赦后能否推動大規(guī)模平反冤假錯案也不一定。因為對于冤假錯案的制造者而言,就算政府不懲罰他們,其官場生涯基本被終結,人格污點會被社會記住,與其出現這種后果,不如利用現在在位的權力奮力一搏,阻止平反進行。
現在提倡依法治國,言法治,不過,百姓看多了權力腐敗和胡亂辦案,要讓他們相信在短時間內能夠扭轉乾坤,國家真正要實行依法治國并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對依法治國最好的啟蒙和宣傳,就是對積累的冤假錯案,尤其是那些被認為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冤案和錯案,來一次認真的梳理和平反,這比任何說教都管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就是從平反“文革”時期的冤假錯案入手,讓人們看到領導人真心要改革了,這個“天”要變了,不再是“文革”的“天”了。行動勝于語言,對依法治國,也理當如此。
依法治國是一個過程,當局規(guī)劃用十年時間建成法治國家,且不論這個時間是怎么計算出來的,以什么標準來衡量,但法治的確不是明天就能實現的。尤其對于冤假錯案的平反和追責,因涉及到利益和法律問題,遇到抵制和抗拒很自然,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今天說依法治國,明天就平反冤假錯案,法治的方式只能是一件案子一件案子審理,若將全部冤案平反肯定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
只要當局有這個決心,慢一點沒關系。退一步說,即使體制沒有根本改善,能夠改進一件錯案,至少對受害者總歸是好事。當然,這個說法背后的情緒化也值得重視。它正是對之前當局“光說不改”的不信任反應。
現在的問題,是不能再制造新的冤假錯案??陀^地說,在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刑事案件中再出現類似上述的冤案幾率很低。
在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中,對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插手具體案件提出了建立記錄、通報和追責制度。這個制度能夠起到遏制部分官員對司法審判的干預作用,但要完全杜絕比較難。
呼格吉勒圖案和聶樹斌案能夠重審,讓人看到了司法公正的一屢曙光。法治之建立,就是通過一樁樁具體案件的依法公正處理來體現的。這樣的案件多一起,中國離司法公正和法治社會就近了一步。
來源 / FT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