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松 孫云鵑 程緒杰 蔣廷波 蔣文平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內(nèi)科,江蘇 蘇州 215006)
再灌注治療時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已明顯降低,但女性患者病死率的下降趨勢始終落后于男性,可能與其年齡偏大、并發(fā)癥多、接受血運重建或其他規(guī)范化治療的比例低有關。有研究表明,絕經(jīng)前女性冠狀動脈事件的發(fā)生率只有絕經(jīng)后女性的10%〔1,2〕。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發(fā)病特點及性別差異對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
1.1對象 連續(xù)選擇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內(nèi)科住院診斷為STEMI 并行冠狀動脈造影的老年女性患者(年齡≥60歲)為病例組(老年女性組),同期入選的診斷為STEMI 并行冠狀動脈造影的男性患者(年齡≥60歲)為對照組(老年男性組)。納入標準:(1)根據(jù)200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老年的定義,選擇年齡≥60歲的患者。(2) 急性STEMI的入選標準:確定的心梗病史、病例記載有特征性的心肌酶升高和心電圖表現(xiàn)。(3)住院期間觀察項目、指標及病史資料記錄完整并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檢查。排除標準:(1)介入治療或外科手術中出現(xiàn)的心梗。(2)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大動脈炎或血管發(fā)育異常。(3)初診STEMI但經(jīng)心臟生物標志物檢查排除者。共入選354例患者,男255例(72%),女99例(28%)。
1.2研究終點 主要終點為隨訪期間的全因死亡,定義為隨訪期間任何原因的死亡。次要終點為隨訪期間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義為隨訪期間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反復心絞痛再次入院以及反復發(fā)作心力衰竭不能糾正入院。
1.3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并發(fā)癥情況、入院時實驗室檢查資料、冠狀動脈造影及再灌注治療資料、術后藥物治療情況。每半年電話隨訪患者本人或家屬一次,同時記錄主要、次要終點事件發(fā)生與否及發(fā)生時間。隨訪終止于2014年7月30日,平均隨訪時間(17.88±0.53)個月。 觀察老年女性和男性患者的臨床特點、治療方法、死亡及MACE發(fā)生率。
1.4相關定義 (1)急性心梗的確定方法按文獻〔3〕的診斷標準。(2)高血壓診斷采用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標準。(3)2型糖尿病診斷采用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4)血脂異常診斷采用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5)心肌梗死部位與心電圖導聯(lián)對應關系:前壁V1~V4,廣泛前壁V1~V6,下壁Ⅱ、Ⅲ、aVF,后壁V7~V9,右室V3R~V5R,高側(cè)壁I、aVL,前側(cè)壁V5~V。(6)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判斷: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根據(jù)美國心臟學會分類標準評價。左冠狀動脈的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為冠狀動脈系統(tǒng)主要的4支動脈。造影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狹窄>50%,診斷為冠狀動脈狹窄;根據(jù)上述動脈受累的數(shù)量,可診斷為單支、雙支、三支病變;病變累及冠狀動脈中的2支以上者,定義為多支病變。(7)冠狀動脈TIMI分級:0級指冠狀動脈堵塞病變遠端無血流;1級指有部分血流通過病變,但冠狀動脈遠端無充盈;2級指病變遠端有血流充盈,但充盈和排除較慢且不完全;3級為正常血流,指血流可達冠狀動脈遠端,且充盈與排除正常。(8)惡性心律失常:指嚴重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40次/min)、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伴血流動力學異常的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
2.1臨床資料 與老年男性患者比較,老年女性平均年齡較大,合并存在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的比例較高(P<0.05)。不同性別患者既往合并高脂血癥、心絞痛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和腦卒中病史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2.2STEMI發(fā)病情況 與老年男性患者對比,老年女性組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總膽固醇(TC)水平和血清總蛋白水平較高,而血紅蛋白濃度較低(P<0.05)。在發(fā)生心肌梗死的室壁節(jié)段、Killip分級、合并惡性心律失常和住院天數(shù)、心率、血壓、腎功能、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方面,兩組患者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2。
表1 不同性別STEMI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表2 不同性別STEMI患者發(fā)病情況及其檢測指標
2.3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治療情況 與老年男性患者相比,冠狀動脈造影結(jié)果顯示老年女性患者術后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級較差(P<0.05),更傾向于術中應用血栓抽吸術干預治療(P=0.070)。然而,老年女性組42.4%的患者接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治療,顯著低于老年男性組(P<0.001)。不同性別患者的梗死相關血管部位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350)。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STEMI患者冠脈造影及干預治療情況〔n(%)〕
2.4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共發(fā)生70例(19.8%)。老年女性患者組的MACE發(fā)生率顯著高于老年男性患者組(30.3% vs 15.7%,P=0.017)。在所有MACE中,僅老年女性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男性(P=0.027),而兩組患者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絞痛和心衰再次入院的比例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
2.5單因素和多因素COX風險比例回歸分析 以MACE事件作為因變量,分別把上述相關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COX風險比例回歸模型,發(fā)現(xiàn)性別、年齡、收縮壓、舒張壓、心率、血BUN、血尿酸、CK、CK-MB、hs-CRP、LVEF、左室舒張末內(nèi)徑、接受主動脈球囊反搏治療、接受β受體阻滯劑治療、冠狀動脈病變血管支數(shù)和Killip分級是STEMI患者生存的影響因素(表4)。通過多因素COX風險回歸模型,進一步引入上述影響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僅女性(HR:0.438,95%CI0.254~0.755,P<0.003)、高齡、低的LVEF(HR:0.014,95%CI0.000~0.466,P=0.017)和冠脈多支血管病變(HR:2.119,95%CI1.260~3.563,P=0.005)是老年STEMI患者近期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4 MACE的COX風險回歸單因素分析
大量證據(jù)顯示女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及長期病死率均高于男性患者〔1,2,4〕,但經(jīng)年齡等因素校正后,性別是否為影響心梗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尚有爭議〔1,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女性STEMI組患者病情重、預后差。不管是心源性死亡的嚴重預后事件,還是總體MACE事件,老年女性STEMI患者均高于老年男性患者。分析原因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老年女性組平均年齡更大。國外資料表明,女性STEMI發(fā)病高峰年齡為61~70歲,發(fā)病的平均年齡比男性晚10歲〔6〕。本研究選擇年齡≥60歲的患者,在入組時最大程度地去除了年齡因素的干擾。但老年女性組的年齡仍然高于老年男性組。高齡能夠引起心血管系統(tǒng)結(jié)構和生理變化,包括全身血管順應性降低、左心室結(jié)構變化、左心室舒張功能異常以及神經(jīng)-體液和自主調(diào)節(jié)功能的改變。此外,文獻〔6〕表明高齡老年女性患者絕經(jīng)后卵巢合成和分泌雌激素的功能衰減,血中雌二醇水平顯著降低。雌激素水平降低常伴隨凝血功能亢進和纖溶系統(tǒng)功能低下,血管內(nèi)皮細胞完整性受損,容易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從而導致急性血栓形成。本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女性STEMI患者急診PCI術后TIMI血流恢復程度較老年男性組差,無復流和慢血流的比例均高于老年男性組,這與文獻報道一致,采用抽吸導管抽吸血栓的比例高于老年男性,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有關。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年齡成為STEMI病死率的獨立相關因素,且隨年齡增長,病死率進一步增加〔7〕。(2)老年女性組合并有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的比例更高。(3)老年女性組有較高的血漿hs-CRP水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s-CRP升高主要是由于大量壞死心肌刺激的炎癥反應所致。而且hs-CRP不僅是一種生物標記物,它還參與了其后的病理生理改變,hs-CRP能夠激活補體,進一步促進炎癥反應,從而擴大梗死面積。病理解剖發(fā)現(xiàn):壞死的心肌中有大量C反應蛋白和補體的沉積〔8〕。Suleiman等〔9〕研究發(fā)現(xiàn),C反應蛋白是遠期發(fā)生心力衰竭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女性是否為STEMI患者預后的獨立預測因素仍有爭議,支持或不支持者均有相應證據(jù)〔1〕。Benamer等〔10〕統(tǒng)計了2003~2007年16 760例在發(fā)病24 h內(nèi)接受PCI治療的STEMI患者,顯示女性僅在>75歲時是住院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jié)論相等。
LVEF與心臟泵功能水平直接相關,反映了患者心肌梗死范圍及功能損傷程度,而冠狀動脈多支病變影響患者再灌注治療效果,亦反映病情的危重程度,直接關系患者的近期預后。
總之,老年女性STEMI患者年齡更高、病情較重,MACE發(fā)生率高于男性患者,經(jīng)多因素COX風險回歸分析校正后性別、年齡仍然是影響老年STEMI近期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病例數(shù)量及隨訪時間有限,今后還需要進一步大規(guī)模、長時間隨訪觀察,以進一步發(fā)現(xiàn)性別差異對STEMI患者長期預后的影響。
4 參考文獻
1Bucholz EM,Butala NM,Rathore SS,etal.Sex differences in 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a systematic review〔J〕.Circulation,2014;130(9):757-67.
2Lehto HR,Lehto S,Havulinna AS,etal.Sex differences in short- and long-term case-fatalit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 Eur J Epidemiol,2011;26(11):851-61.
3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Association 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等.推薦在我國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統(tǒng)一定義〔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10):867-9.
4Park DW,Kim YH,Yun SC,etal.Sex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Korean population〔J〕. Am Heart J,2014;167(5):743-52.
5Nauta ST,Deckers JW,van Domburg RT,etal.Sex-related trends in mortality in hospitalized men and wome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between 1985 and 2008:equal benefit for women and men〔J〕. Circulation,2012;126(18):2184-9.
6Stramba-Badiale M,F(xiàn)ox KM,Priori SG,etal.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women:a statement from the policy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 Eur Heart J,2006;27(8):994-1005.
7Marcus FI,F(xiàn)riday K,Mccans J,etal.Age-related prognosi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Multicenter Diltiazem Postinfarction Trial)〔J〕. Am J Cardiol,1990;65(9):559-66.
8Lagrand WK,Niessen HW,Wolbink GJ,etal.C-reactive protein colocalizes with complement in human hearts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ulation,1997;95(1):97-103.
9Suleiman M,Khatib R,Agmon Y,etal.Early inflammation and risk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heart failure and mortality in survivor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dictive 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J〕. J Am Coll Cardiol,2006;47(5):962-8.
10Benamer H,Tafflet M,Bataille S,etal.Female gender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STEMI in the era of primary PCI:insights from the greater Paris area PCI registry〔J〕. Euro Intervention,2011;6(9):1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