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地方政府或明或暗取消限購,這是市場進步。政府有必要明確放松限購的政策,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而不是窗口指導私下行事,把公開的政策辦成了私下的授受。
這一輪放松猶抱琵琶半遮面,一些城市或擴大允許購買范圍,或實施購房落戶,或直接放松執(zhí)行力度。五一前夕,南寧、天津等地放松限購,呼和浩特、濟南直接發(fā)文取消限購,二三線城市已掀起一輪限購放松甚至取消的熱潮。這樣的放松帶有投機性質,既不是政策的根本性改進,也無決策者對政策制定負責,充滿了不可言說的曖昧氣息。雖然住建部沒有出手制止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但它也沒有聲明放棄限購式調控法,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就容易回收。這就像中國銀行的跨境轉匯業(yè)務,有媒體質疑,沒有權威部門出面解釋就悄然收回試點:放行,放行得偷偷摸摸;禁止,禁止得莫名其妙。這對于建立市場長遠預期一點好處也沒有。
限購是貨幣寬松政策下的行政調控手段,如今貨幣政策轉向穩(wěn)健,各地庫存壓力山大,市場預期已經轉變,繼續(xù)維持限購政策毫無現實意義。限購政策如同行政強力降溫劑,現在市場預期由熱轉冷,該是逐步健身治本的時候了。
放開限購不代表房地產價格會上升,中國貨幣極度寬松階段已過,利率尤其是房貸利率大幅上升。
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7月14日表示,本輪房地產下滑并非政策觸發(fā),而是市場供需出現失衡,再加上與其他資產相比,房地產作為投資品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它的拐點已經到來。城鎮(zhèn)人口增加帶來的需求每年大概只有三百多萬套,而去年整個城鎮(zhèn)竣工量為1100萬套。供求關系無法左右房價,關鍵是房貸上升導致房地產投資成本上升,反腐導致大量以不合法資金進入房地產投資市場的人,不得不退出市場,未來房產稅預期意味著持有成本上升。中國貨幣的高速增長期過去、債務與高息時代來臨、投資者逐步離開市場,才是中國房地產市場下行主因。
在低息、房價上漲的市場中,限購具有象征意義而不具有實際意義。但市場下行,高息與限購效果雙重疊加,高息讓投資者打退堂鼓,限購讓投資者擔心政策穩(wěn)定性,市場信心低迷。從來沒有一個高息市場會產生房地產泡沫,放松限購將導致房地產市場價格報復性反彈的擔憂可謂杞人憂天。只要貨幣政策持續(xù)保持穩(wěn)定,即使全面放開限購也無傷大雅。
如果開發(fā)商趁取消限購漲價,終會被高息撞得頭破血流。取消限購而房價上漲,只要掌握利率,上漲就是溫和的,說明實體經濟上升市場有承受力,這是好事。在房價上升階段,改革現有稅費體系,以持有環(huán)節(jié)稅收讓富裕階層為公費教育、醫(y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出資,有什么不好?
中國保持房地產市場穩(wěn)定,占GDP權重逐步下行,占居民收入的比重逐漸下行,就可以為未來的經濟改革騰出空間。撤銷房地產行政限購,現在正當時。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