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旭娜
這里原本為廣州的穆斯林社區(qū)。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有著相同信仰的非洲黑皮膚商人開始進駐做生意,之后越來越多的黑人涌入這座城市,做起“跨國商販”。他們在火車站服裝批發(fā)城、皮具城、鐘表批發(fā)市場、天秀大廈等地進行采購,將大批中國制造的服裝、鞋子、鐘表、皮具、電器等運往非洲,從最不起眼的日用品到大宗工程設備,應有盡有。而他們采購商品最重要的法則是“便宜”,以保障在非洲暢銷。
在中非貿易熱潮的帶動下,據(jù)稱2003年以后赴廣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遞增,可統(tǒng)計的合法居住人口在2萬以上,若把非法滯留的非洲人計算入內的話,有人估計總人數(shù)超過30萬,占廣州總人口的3%左右。除了跨國商販,游走于廣州街頭的黑人也不乏漂泊者。許多非洲人希望到中國淘金,發(fā)家致富,改變命運,但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里,這并不容易,許多人在簽證到期時,不得不轉入地下,或工作,或犯罪,或者失望而歸。
對于在廣州的黑人來說,不僅要面對語言障礙、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社會文化等多重困難夾擊,還要在一定程度上承受廣州社會的質疑和排斥。不過,他們也自成圈子,不會輕易信賴圈子之外的人,除了到清真寺或教堂里祈禱之外,真正和廣州社會相融的少之又少。對非洲的黑人來說,與廣州所發(fā)生的最緊密的聯(lián)系只是宗教和貿易,廣州很美好,但這里只有生意,沒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