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吳明
又到年末,回顧2014年心理學的研究進展,有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發(fā)現(xiàn)。不過,這些新奇的發(fā)現(xiàn)是否能在短期內改變我們的生活尚難預料,一般來說,學術界的前沿熱點離普通民眾的生活還很遠,要“接地氣”尚需時日。那么有沒有一些能讓我們普通人感到有趣又實用的重要心理學新發(fā)現(xiàn)呢?
為了選出最佳答案,我們給出了4個入選條件:1.有一定的媒體關注度,受到學界的關注并能引起普通民眾的興趣;2.研究方法沒有漏洞,研究過程嚴謹,發(fā)表在權威的同行評議學術期刊上;3.其結果“接地氣”,與我們當前的生活相關,并且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推廣;4.耐人尋味,能引起大家對日常生活行為的思考。
通過嚴格篩選,終于有4個心理學新發(fā)現(xiàn)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四大心理發(fā)現(xiàn)到底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吧!
新發(fā)現(xiàn)一:不安的人性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放空”在家發(fā)呆,一個人想東西,你會覺得是個好主意嗎?2014年7月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關注了這樣一個貌似奇怪的問題。
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威爾遜教授及其團隊通過11個實驗表明,人們并不喜歡獨自安靜思考,而是耐不住想做點別的東西,甚至是傷害自己也不為過。
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單獨坐在一間沒有過多裝飾的房間里,不允許帶手機或其他隨身物品,只允許思考或做白日夢。在不同的實驗中時間跨度為6~15分鐘不等。然后,他們報告自己是否享受這個過程以及是否能夠集中精神。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安靜,沒有事情打擾他們,但是大部分人都說自己無法集中精神,容易走神。參與者都認為這種體驗并不好。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結果,研究者讓實驗參與者單獨坐在自己家中,也同樣只能坐在那里思考,不能做其他事情。結果,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此期間耐不住寂寞,偷偷在家里進行其他活動,例如聽音樂或者玩手機,或者離開原來位置到處逛逛??梢?,無論是在實驗室還是在家里,人們都無法享受獨自一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維世界里。
接著研究者做了一個對比:隨機分配一部分人獨自呆著思考或幻想,另一部分人可以做一些與其他事物有互動的事情,例如閱讀或者聽音樂,但也無法與他人交流。結果顯示,獨自做點事情比獨自思考要更令人開心得多,也更容易集中精神。
接著研究者又提出一個更進一步的問題:人們是否寧愿做點于己不利的事情,也不愿意獨自思考呢?
接下來的實驗與前面基本一致,不過這些參與者除了獨自思考外多了一個選項:可以通過按一個按鈕來輕微電擊自己。結果,在18個男性當中有12個人對自己進行了至少一次電擊,24個女性中則有6人電擊自己。在實驗之前,所有這些人都嘗試過了電擊的效果,并且認為自己愿意“破財消災”,盡量避免被電擊,結果在實驗中他們卻反其道而行之。
由此可見,人們并不“懶”,我們總是在尋求一些外部的刺激。我們難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個孤獨的思想者。我們不想被這個世界“拋棄”,總在想方設法與外界互動,包括人和環(huán)境,例如不經(jīng)意地拿起手機看看“朋友圈”,站起來走一走或者隨心哼一首歌。
新發(fā)現(xiàn)二:金錢的魔咒
人窮志不短?世間當然有很多窮人翻身的勵志故事,但是貧窮的確給人造成了重重困難,除了經(jīng)濟上的,還有心理上的。這個發(fā)現(xiàn)并非基于單一研究,不過麻省理工學院的豪斯霍費爾在回顧了眾多研究后,集中指出了貧困的心理危害,并發(fā)表在2014年5月的《科學》雜志上。
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當前仍有15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低于1美元。盡管無法定義什么是真正的貧窮,但是處于金錢缺乏的狀態(tài)會引起一系列心理后果:同樣的事件對窮人來說會產(chǎn)生更大的壓力、消極的情緒和抑郁。這些會導致他們在生活工作中傾向于做出短期或者說短視的、保守的或者說無遠見的決定,因而他們無法找到一條在長期看來會使自己走出貧困的人生道路。由此,這些貧困的人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貧困→消極的心理后果→無法做出正確的經(jīng)濟決策→貧困。
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均表明,收入越低的人往往壓力越大,具有更高的皮質醇水平。皮質醇是一種壓力激素,從生理上反應人的壓力水平,皮質醇水平越高表明壓力越大。豪斯霍費爾及其同事在非洲肯尼亞做了一個實驗,在捐助當?shù)厝艘还P錢后,他們的幸福感升高、壓力和抑郁水平降低,皮質醇水平也降低。瑞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中了大樂透之后,人們在精神藥物上的消費降低了。可見收入的提升對心理也有提振作用。反之,研究者在肯尼亞觀察了遭遇旱災的農民的壓力水平,發(fā)現(xiàn)他們在收入降低后皮質醇水平升高了。可見收入與心理是有因果關系的。
那么,這些心理后果,即壓力和消極的情緒對人的決策能力有什么影響呢?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壓力下或者不開心時,更加不耐煩,喜歡短期投資。例如,有實驗在誘發(fā)傷心的情緒后,人們對時間的等待更加焦躁。另一個研究中,人們在吃下一顆可以使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的藥物后,他們在決策中也更加缺乏耐心。他們此時更愿意選擇獲得短期的和穩(wěn)定的回報。我們生活中一些重要投資,例如教育和健康都是一種長期行為,無法帶來短期收益。
窮人要走出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必須從心理上戰(zhàn)勝自己。對于低收入群體,經(jīng)濟援助是一方面,幫助其換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關鍵。
新發(fā)現(xiàn)三:負罪的網(wǎng)絡
忙了一天后,坐下來看看電視,看看視頻或者玩玩電腦游戲是不是你放松的方式?你會感到內疚嗎?第二個問題有點奇怪,但是的確會有人因此感到內疚。德國美因茲古騰堡大學的賴內克教授及其合作者于2014年6月在《傳播學刊》上發(fā)表了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
看電視和玩電子游戲應該是能讓人恢復精力的休閑方式。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壓力過大的人不僅無法感到輕松,而且還會感到內疚和失敗。
研究者調查了471個人在研究開始前一天的“媒體使用”情況,即看電視或玩游戲等行為,并且測量了他們的自我損耗程度、拖延行為、內疚感、恢復體驗、活力程度和所看的電視內容的難易程度。從心理學上說,工作繁忙的人在勞累一天后會出現(xiàn)自我損耗的現(xiàn)象。自我損耗是指在完成繁重的任務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被耗竭了。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控制或者說意志力是有限的,一旦用完后,需要休息重新補充。
結果發(fā)現(xiàn),自我損耗越大的人越容易把看電視看作是一種拖延行為,比如,認為自己因為看電視所以懶得不去健身了。而這種認為自己在拖延的信念使得當事者為看電視而感到內疚。為工作操心越重的人越會認為自己看視頻、玩電腦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因此,這些人無法充分從“媒體使用”中恢復活力。他們變成了工作的奴隸,對休閑行為有負罪感。
之前的研究表明,“媒體使用”是可以讓人放松和恢復精力的。但是這個研究發(fā)現(xiàn)了矛盾的結果,即那些應該從中受益最多的人反而從中受益最少。
這個研究讓人重新審視看電視、“追劇”、上網(wǎng)沖浪、手機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媒體使用”對人日常生活的影響。在這個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獲取各種媒體內容,但是這些行為是“休息之源”還是一種“壓力之源”,尚待細致的分析。
新發(fā)現(xiàn)四:冥想的老人
一個人可能會感到孤獨。一個人可能需要與他人溝通交流從而排解孤獨。有沒有一種方法讓你獨自一人時不再感到孤獨?北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的哈根教授等人于2014年1月在《老化與精神健康》上系統(tǒng)回顧了老年人如何降低孤獨感的研究。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分析,他們認為正念冥想是一個較好的干預手段,并援引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爾教授及其合作者在這方面的工作為典型案例。
孤獨是伴隨人一生的課題。孤獨的嬰兒會養(yǎng)成焦慮的依戀人格。孤獨的青少年會難以建立親密關系進而難以融入社會。孤獨的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彷如困獸。即使到了老年,人們仍然渴望老伴的依偎和兒孫的陪伴。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始終在為擺脫孤獨而努力??茽柦淌诘倪@個研究是第一個表明正念冥想可以降低老年人孤獨感的研究。
現(xiàn)在有不少老年人都是獨自生活,孩子和親人都不常在身邊或甚少有時間陪伴他們,他們通常是一個孤獨的群體。因此,研究者選取了這個群體來進行研究。
研究者招募了40名年齡在55~85歲之間的老人,并且將他們隨機分配到控制組(即用于對比的組)和正念冥想組。正念冥想組的老人每周要會面一次,每次兩個小時。他們在會面時接受正念冥想的培訓,并且平時每天進行正念冥想30分鐘。正念冥想的理念是讓人專注于當下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固著于過去或總想著未來。
對比參加正念冥想之前和之后的孤獨感測量結果,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進行正念冥想8周之后,正念冥想組的老人孤獨感顯著降低了。由此可見,正念冥想可以讓人獨自抵抗孤獨。
這個研究另外一個意義在于其對正念冥想的應用。正念冥想的好處已被眾多研究所證實。美國《時代周刊》曾在2014年2月以“正念的革命”為封面文章標題介紹了正念冥想。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科學學術界亦難以“幸免”,各種研究層出不窮、良莠不齊。2014年值得回顧的心理學新發(fā)現(xiàn)絕不止以上4個,若想面面俱到,反而可能失去其初衷。筆者僅希望親愛的讀者能在此刻放下肩頭的經(jīng)濟壓力和工作壓力,先把電視、手機、電腦放一邊,靜下心來,獨自體會周圍的環(huán)境,然后嘗試一下正念冥想,或者僅僅是思考一下人生,只需6~15分鐘。2014年已經(jīng)接近尾聲,當你回顧一年的收獲時,但愿這4個心理研究還能觸動你的內心。是時候嘗試新的生活方式,迎接更加愉悅、豐富、充實的新生了!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