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庭光
2014年10月17日,韓國女子團體4 Minute在韓國京畿道的街頭演出時發(fā)生群體災難事故,導致 16人死亡10人重傷。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明通小學發(fā)生踩踏事故,最終導致6名小學生死亡。面對逝去的生命,我們除了悲痛,更應該有所反思,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事故,從而避免更多悲劇。
群體性意外事故的不同原因
通常群體性災難事故按照恐慌類型來區(qū)分有三大類:進入型恐慌、逃出型恐慌、擾流型恐慌。2008年10月3日,韓國尚州市體育場觀看演唱會的觀眾在入場時因擁擠導致踩踏事故,該事故是典型的進入型恐慌;1994年12月8日發(fā)生的克拉瑪依友誼館踩踏事故,是典型的逃出型恐慌;2004年2月5日發(fā)生的北京密云縣彩虹橋踩踏事故,是典型的擾流型恐慌。
在各種踩踏事故中,最常見的是進入型恐慌。人們?yōu)榱艘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目標可能不大,比如“重慶家樂福踩踏事件”中的免費食用油,還有2014年1月“寧夏北大寺踩踏事故”中免費分發(fā)的油香(餅)。當大家都關注到一些“好處”時,人群密度在不知不覺中達到危險的程度,這時候一聲大喊、一人摔倒或一句謠言,都會引發(fā)連鎖反應,造成人群的踩踏。發(fā)生踩踏的人群的密度極高,一人的動作會影響其他人,結果導致群體恐慌在人群中擴散。
中國是人口大國,踩踏事故也非常多,但歷史記錄卻不多。以下是一則典型的踩踏事故,發(fā)生在武則天時代,“周證圣元年(695年),薛師名懷義,造功德堂一千尺,于明堂北。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數十人并坐?!^者填城溢郭,士女云會。內載錢拋之,更相蹈藉,老少死者非一”。我國古代還有一種場合經常發(fā)生踩踏,就是官府或私人賑災,如果場地選擇不當或人群管理不當,就會發(fā)生典型的進入型恐慌,有人稱之為“粥棚效應”——粥是好處,棚是環(huán)境。人群只關注目標的好處,就容易忽視環(huán)境的危險,踩踏的危害來源于人群,或來源于人群對環(huán)境的感知, 所以一旦人群恐慌發(fā)作,群體災難很難控制。
逃出型恐慌也是較為常見的恐慌類型。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采取逃出方式是為了避免災難,這種災難可能是實實在在的,比如火災(克拉瑪依大火)或地震(汶川地震引發(fā)3起校園踩踏);有時候災難也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謠言(云南曲靖市馬龍小學踩踏)和缺乏照明(湖南湘潭湘鄉(xiāng)市育才學校踩踏)。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逃出型恐慌發(fā)生在宋代的溫州。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郭公山下的貢院發(fā)生大火,結果導致踩踏事故。據《岐?,嵳劇酚涊d,“當年八月丁酉甲夜,貢院火,士之蹂踐燔爇以死者百余人”。當時由于貢院建筑為茅棚結構,又因溫州當地的考生多達8000人,試場不足,連年搭建,規(guī)模宏大?;鹌鹩趲遥赡苁菭T火不察,當時的考生允許帶蠟燭進考場),不能及時發(fā)現,而守門者又緊閉大門(以防考生作弊的常規(guī)做法)。故當火勢燎天時,“逃生者互相蹈藉,尸體竟積塞墻內外”。很多劇場大火因為人多恐慌,往往堵塞門口,比如一次著名的群體踩踏發(fā)生在1845年的廣東,一場劇場大火就死亡1670人,創(chuàng)造了古今中外單場火災的傷亡記錄,群體恐慌是其中的重要推手。
還有一種常見的恐慌是擾流型恐慌。流是指人群狀態(tài),但未必一定是“流動”的人群,比如這一次韓國京畿道音樂會事故,就是“人在街邊站,災從腳底來”。擾是指外來刺激,具體的“擾”取決于人群的感知,比如1988年尼泊爾有一次足球比賽時突發(fā)冰雹,人群蜂擁逃離結果踩死93人;1999年白俄羅斯明斯克發(fā)生的地下行人道的踩踏,僅僅是因為一場大雨,人人都希望躲雨,結果在地下行人道發(fā)生踩踏,53人被踩死;還有發(fā)生在印度的一次踩踏事故,是因為電線桿倒塌。以上的群體災難,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大家都沒有預想到災難。如果有預期,這些災難顯然不會發(fā)生。所以,擾流型恐慌是典型的管理失誤,只要稍微加以防范就可以避免。
那么,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擾流型恐慌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呢?可以說是公元383年發(fā)生的“淝水之戰(zhàn)”。在這次戰(zhàn)役中前秦之所以失敗,是典型的擾流型恐慌導致的,他們既沒有進攻,也沒有潰敗,僅僅是在后撤過程中,因為人心渙散、心懷恐懼、謠言紛起、溝通不良,導致87萬人被8萬人打敗,給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如“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群體災難學的本質,就在于避免恐慌。如果大家原地不動,踩踏就可以避免。有時候外在的危險基本不存在或不是那么緊迫,令我們恐慌的,是我們的主觀意識和逃生心態(tài)。
如何避免群體災難
也許你會感到奇怪,在近期發(fā)生的韓國音樂會事故中人群并沒有移動,怎么也會發(fā)生悲?。繉嶋H上,音樂會的通風口發(fā)生塌陷,很難在靜載荷下發(fā)生,塌陷很可能是激烈蹦跳的結果。這就是主辦者考慮不周了,沒有發(fā)現潛在的危險。所以,韓國的音樂會悲劇有兩大原因:一是對環(huán)境的危險考察不周;二是對事故的響應發(fā)生延誤。如果發(fā)生群體踩踏,30分鐘的延誤足以導致現場大部分恐慌受害者死亡,因為恐慌蔓延是非線性、成指數蔓延的,一旦恐慌發(fā)生,不到人群耗盡能量,踩踏不會停止。所以,一點延誤往往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1990年7月2日,沙特阿拉伯麥加圣地附近一條地下行人通道發(fā)生踩踏事件。當時主辦者很納悶,為什么浩浩蕩蕩的朝圣人群進入地下通道后,另一端卻沒有人出來,等他們反應過來,已經有1426人被踩死了,這是因為地下通道照明不足造成的事故。所以,對于擾流型恐慌,身處人群當中的當事人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所有的責任都在主辦者或管理者的身上,而且往往是應急方案出錯。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對群體性災難極為重視的國家,可是我們的災難處理有一個模式,那就是對當事人問責,對決策者、規(guī)劃者免責,在專業(yè)人士看來,這是“撿芝麻丟西瓜”。當事人不過是執(zhí)行計劃,而有些群體性災難早在計劃制定之時就留下了安全隱患。同樣,帶來傷亡的是人群,不是某一個人的錯誤。不能認識到這一點,深究當事人的過失,往往會轉移對災難性質的調查關注,不能得到吸取教訓的結果,這或許是校園踩踏事故頻現的原因吧。
那么,作為管理者應當如何避免踩踏事故呢?首先,要了解人群。對人群的組成、規(guī)模、性質全面掌握,才能有針對地派駐管理人手,提供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其次,要了解環(huán)境。避免因為硬件故障導致對人群的沖擊,比如這一次導致韓國音樂會悲劇的通風口隱患,是可以預先排查出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第三,要注意照明和通訊條件。群體恐慌是由于信息不足所致,所以一定要提供辦法讓人們知道他們所處的狀態(tài),消滅謠言和誤解產生的條件;第四,要加強監(jiān)管,及時發(fā)現人群的異常。通常踩踏發(fā)生前,人群會在壓力作用下發(fā)生腳不踩地、身不由主的移動,這時應及時報告當事人,有助于緩解人群中的壓力;第五,要提供應急支援。踩踏的發(fā)生具有高度的非線性發(fā)展特征,搶救的分秒之差就是生與死的差別。
身處人群如何避免踩踏傷害
那么,假設我們就處在人群當中,如果出現問題,當如何避免踩踏呢?首先,在公共場所要注意環(huán)境的出口,隨時準備就近逃生而不是原路返回。盡可能靠墻站立,而不是隨波逐流;其次,要注意避免進入人群高度密集的區(qū)域,這種密集有可能是環(huán)境造成的,比如某個出口造成瓶頸,也可能是管理造成的,比如免費禮物或特別的地點,能讓就讓,能躲就躲;第三,發(fā)現踩踏的先兆,立即高聲呼救,讓外圍人群知道發(fā)生了什么。這種先兆,對進入型和逃出型恐慌來說是人群擠壓壓力太大,對擾流型恐慌來說是“腳不踩地、身不由主”;第四,避免對人群帶來擾動,比如發(fā)出怪叫,或者做出突然彎腰系鞋帶等不符合人流趨勢的行為。如果這種擾動不可避免,比如摔跤已經發(fā)生了,就需要大聲提醒周圍的人發(fā)生了異常,不要再前來擠壓了。如果以個人的力量對抗人群的力量,悶聲“死磕”,結果會帶來更大的悲劇。
很多所謂的逃生常識要求當事人采取某種姿勢對抗踩踏,實際上是值得商榷的。有研究表明群體作用力可以達到幾乎不可能反抗或控制的程度。幾乎所有的群體性災難死亡都是由于擠壓性窒息,而不是新聞中提到的“踐踏”。踩踏導致的擠壓性窒息往往是人們垂直疊加或水平推擠的結果。在某足球場事故的警察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人體堆積達3米高,所以任何姿勢都很難對抗人群的壓力。我們在發(fā)生踩踏的人群當中,只能相信本能,隨流而動,不要試圖抵抗,抵抗是沒有效果的。有研究證明,在模擬的“恐慌”條件下,只需要5人就能產生3430牛頓的作用力,個人的抵抗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最好的自救就是大聲報警,讓人群外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情況,從外圍來解困。
對付群體性災難,我們只能相信理智,而不是蠻力;相信報警,而不是對抗性自救;相信預防,而不是補救。如果大家都能采取主動的預防性的態(tài)度,群體踩踏是可以避免的。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