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
在山東曲阜的孔府大門旁,有一副天下聞名的楹聯(lián),此聯(lián)傳為清代大學(xué)士紀(jì)曉嵐所書,聯(lián)語為:“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該聯(lián)書文俱佳,與孔府大門正上方的一塊藍(lán)底金字的“圣府”匾額交相輝映,堪稱孔府一寶。
然而,這副楹聯(lián)的上下兩聯(lián)中各有一字與我們現(xiàn)在的書寫要求不一致:上聯(lián)中的“富”字少了一點, 寶蓋頭成了禿寶蓋;下聯(lián)中的“章”字一豎直通上面的“立”部。同時兩字都不是繁體字,故很多人認(rèn)為是錯別字。
但是,諸位有沒有想一想,堂堂“河間才子”、《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紀(jì)曉嵐會寫錯字嗎?更何況還是掛在“天下第一家”衍圣公府的大門上。于是便有人認(rèn)為這是紀(jì)曉嵐有意寫錯字。為什么寫錯呢?因為這其中暗藏玄機(jī)。
他們是這樣解讀的:上聯(lián)“富”字上面少一點,叫做“富貴無頂”;下聯(lián)“章”字一豎破日而出,叫做“文章通天”。因此一說,還有人將其列入“最有文化的錯別字”。
居然還有人編出這樣的故事加以戲說。稱孔府的這兩個錯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看到孔府前影壁上的“富”字,便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准夜种?,神仙道出了玄機(jī):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
于是這種說法便天天在導(dǎo)游的嘴里像留聲機(jī)似的被反復(fù)播放,一些游客不以為怪,反而頻頻點頭,贊許稱好。
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庸俗的解讀是否符合儒家的禮樂教化,是否有損于孔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圣人風(fēng)范,僅就文字本身而言,就是強(qiáng)不知以為知,見了駱駝就說馬腫背!
其實在古代,“富”和“章”這兩種寫法都是非常規(guī)范的,它們都作為兩字的俗字或通字被廣泛使用著,只是后來在漢字的簡化過程中被淘汰掉了。我們首先看“富”字。在唐代顏元孫的《干祿字書》中收錄了這種不加點的“冨”字,指明為正體“富”的俗字。但在實際使用中,這種俗體寫法卻頗受古人青睞。為了進(jìn)行量化比較,本人特攝取了《宋四家書法字典》中的“富”字,可以看出,在15個“富”字中,不加點的為8個,加點的為7個,不加點的多于加點的。
在全國其他一些景區(qū),還可以看到這種不加點的“冨”字。如云南省通??h河西文廟有一副“錯字聯(lián)”,其上聯(lián)“數(shù)仞宮墻有宗廟之美百官之冨”的“冨”字也少了一點。不知是巧合還是抄襲,當(dāng)?shù)匾舱J(rèn)為有“富貴無頂”的寓意。
我們再看出頭的“章”字。在古代碑帖中,這種寫法廣泛出現(xiàn)在隸、楷、行諸體中。《干祿字書》中也收有該字,注明為正體“章”的通字,就是說在當(dāng)時沿用已久。
這種出頭的“章”字在全國更是比比皆是。如黃山鰲魚峰上的“大塊文章”摩崖石刻,為老同盟會會員鄒魯于1937年所題,用的也是這種出頭“章”。當(dāng)?shù)貙?dǎo)游也稱是錯字,說這是鄒魯希望他的后代子孫早日出頭,飛黃騰達(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