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榮,何華平,龔林忠,王會良,劉勇,諸小敏
(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湖北 武漢430209; 湖北省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果樹茶葉分中心,湖北 武漢 430209)
桃(Prunuspersica(L.) Batsch.)起源于我國,資源類型非常豐富,桃以果肉色澤分類可分為白肉品種和黃肉品種[1]。在我國桃果肉顏色的品種選育中,也主要以白肉品種和黃肉品種為主[2],果肉完全呈紅色與紅肉的品種較少,故被忽略或列入白肉品種中。早在20世紀20年代,國內外許多學者就開始對桃的性狀遺傳進行了大量研究[3-7],但關于紅肉桃性狀遺傳的研究還較少。
紅肉桃果實成熟時果肉呈血紅色,富含豐富的天然紅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等作用。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紅肉桃特色品種引起了消費者的關注。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自2002年以來從資源收集、評價、育種利用等方面開展了紅肉桃的相關研究[8-11],此研究填補了紅肉桃的空白[12]。目前保存有紅肉桃不同類型的雜交組合約77個,雜交群體約2000株,篩選優(yōu)良紅肉桃后代單株30余株,為紅肉桃品種選育和性狀遺傳規(guī)律的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豐富的試材。
本研究以紅肉桃不同果肉顏色的雜交后代群體為材料,探討了果肉顏色、果實成熟期、果實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實品質等主要性狀的遺傳傾向,旨在為紅肉桃親本的選配及后代果實性狀表型的預測提供參考。
供試材料為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在2004~2008年間完成的以紅肉桃為核心種質的不同類型的雜交群體(表1),共7個雜交組合,269個后代單株,親本包括9個品種(系),其中3個紅肉桃品種(系)、4個白肉桃品種、1個黃肉桃品種和1個黃肉油桃品種。
表1 供試材料
1.2.1 性狀評價
按照《桃種質資源描述符規(guī)范和數(shù)據(jù)標準》觀察親本及雜種后代的植物學形態(tài)特征、生物學特性及果實性狀[13]。
果實經(jīng)濟性狀鑒定評價:待果實成熟后每株隨機選取10個果,分別測定雜交后代及親本的單果質量、果實橫徑、果實縱徑、果實側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主要指標。果實單果質量用天平測定;果實橫徑、果實縱徑、果實側徑用直尺測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手持測糖儀測定;可滴定酸含量用酸堿滴定法測定。
1.2.2 數(shù)據(jù)處理
性狀鑒定結果取2~3a的平均值,2004年雜交群體取2009~2011年的平均值,2007年雜交群體取2011~2012年的平均值,2008年雜交群體取2011~2012年的平均值,用SAS軟件進行性狀相關性分析;對于質量性狀,計算卡平方值,對后代分離情況進行測定;對于數(shù)量性狀,計算親本親中值、后代平均值、變異系數(shù)及組合遺傳力。
卡平方測驗參考華中農學院編著的《果樹研究法》[14],親中值、變異系數(shù)、組合遺傳力參考馬瑞娟等[15]的方法計算。
紅肉×白肉、白肉×紅肉、黃肉×紅肉和黃肉×紅肉4種類型的雜交F1代果肉色澤分離試驗結果(表2)顯示,4種類型的7個組合F1代均為紅肉或白肉,269株后代中紅肉總數(shù)為124株,白肉總數(shù)為145株,比例約為1∶1。其中,紅肉117株,占45.72%;紅、近核白(列為紅肉)7株,占2.60%;白、近核紅(列為白肉)64株,占22.30%;白肉81株,占36.43%。對7個組合的F1代分離情況進行了卡方測驗,分離比例均約為1∶1,因此,可以推測,紅肉是由獨立基因控制的,屬于質量性狀,對黃肉也是完全顯性的。
表2 紅肉桃雜種F1代果肉色澤的分離
從表3可以看到,紅肉桃生育期較短,約88d,短×短的2個組合89株后代中,早于早熟親本的20株,占22.47%;晚于晚熟親本的25株,占28.09%,大多介于雙親之間。中×短的2個組合72株后代中,也是介于雙親之間的最多,早于早熟親本的有25株,占34.72%;晚于晚熟親本的有12株,占16.67%。短×長或長×短的3個組合108株后代中,早于早熟親本的有10株,占9.26%;晚于晚熟親本的有2株,占1.85%;88.89%的后代介于雙親之間。7個不同類型的組合中,變異系數(shù)和組合遺傳力均以金華大白桃×天仙紅的組合遺傳力最高,分別為20.55%和117.77%;變異系數(shù)最低的是鐵井1×美香,為10.29%;組合遺傳力最低是錦繡×天仙紅組合,為86.22%。
表3 紅肉桃雜種F1代果實生育期的分離情況
注:果實生育期(Fruit development period,F(xiàn)DP)指盛花初期到果實成熟期的時間,分為極短(<60d)、短(60~90d)、中(90~120d)、長(120~150d)、極長(>150d)。
紅肉桃果個中等,約115.30g,紅肉桃天仙紅與不同果實大小組合的遺傳分析見表4。小果×大果(鐵井1×美香)組合的27株后代中,中果有16株,占59.26%;小果有11株,占40.74%;沒有獲得大果的單株。中果×小果組合的68株后代中,大果極少,僅2株,占2.94%;中果較多,有35株,占51.47%;小果有31株,占45.59%。中果×大果、大果×中果的5個組合174株后代中,大果有22株,占12.64%;中果有98株,占56.32%;小果有40株,占22.99%。在變異系數(shù)和組合遺傳力上,天仙紅×曙光最高,分別為22.31%和96.23%,鐵井1×美香最低,分別為10.27%和72.59%。
表4 紅肉桃雜種F1代果實大小的分離情況
可溶性固形物是果實品質的重要指標。紅肉桃雜交后代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布表現(xiàn)廣泛分離,在統(tǒng)計的7個雜交組合中(表5),F(xiàn)1代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僅新川中島×鐵井3、1-21×鐵井3、鐵井1×美香3個組合高于親中值,其余均低于親中值,說明可溶性固形物這一性狀存在非加性效應。其中,以金華大白桃×天仙紅高于高值親本最多,占90.48%;其次是新川中島×鐵井3也較多,有48.72%的子代高于高值親本;天仙紅×曙光最少,沒有子代高于高值親本,50%的子代低于雙親,50%的子代介于雙親之間。各雜交組合的變異系數(shù)范圍較大11%~24%,組合遺傳力都較高,均在80%以上。
表5 紅肉桃雜種F1代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分離情況
可滴定酸也是影響果實風味的重要指標,與可溶性固形物對品質有共同影響,據(jù)文獻報道可滴定酸含量小于0.4%為甜,大于0.4%為酸。本研究調查的紅肉桃7個組合中(表6),除天仙紅×曙光外,其余組合的F1代平均值均高于雙親。其中,新川中島×鐵井3子代高于雙親最多,約占66.67%;鐵井1×美香最少,約占22.22%。變異系數(shù)范圍較大,40%~100%。組合遺傳力也較大,均達到97%以上。說明可滴定酸這一性狀存在加性效應,子代的含量呈上升的趨勢。
表6 紅肉桃雜種F1代果實可滴定酸含量的分離
桃果實風味指在食用成熟期時口感的甜酸味道,主要受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響,分為甜、酸甜、甜酸和酸4種類型[16]。紅肉桃品種(系)天仙紅、鐵井3果實風味為酸甜,鐵井1果實風味為甜,在與其組合的親本均為甜。由表7可見,269株F1代群體中甜風味平均為184株,占60.06%;酸甜風味為21株,占7.81%;甜酸風味為22株,占8.18%;酸風味為42,占15.61%??梢娫谔稹撂稹⑻稹了岷退崽稹撂?中類型的組合中,酸甜風味的紅肉桃無論做母本還是父本,F(xiàn)1代中甜風味個體均最多;雙親均為甜味的雜交后代也出現(xiàn)少數(shù)酸的植株。
表7 紅肉桃雜種F1代果實風味的分離情況
紅肉桃雜種F1代果肉粘離性分離情況見表8。7個組合269株后代中,離核有150株,占55.76%;半粘核有63株,占23.42%;粘核有56株,占20.82%。其中,離核×粘核的3個組合的149株后代中,離核有84株,占58.38%;粘核有24株,占1.34%;半粘核有41株,占27.52%。粘核×離核的4個組合120株后代中,離核有66株,占55%;粘核有32株,占26.67%;半粘核有22株,占18.33%。因此,可以看出在紅肉桃雜種F1代中,離核對粘核呈不完全顯性。其中,無論具有離核性狀的天仙紅做母本還是父本,F(xiàn)1代離核個體均高于粘核個體;天仙紅×曙光(油桃)組合例外,半粘核個體較離核多,粘核個體也較多。
表8 紅肉桃雜種F1代果肉粘離核的分離情況
桃果肉顏色是品質育種的一項重要指標,目前關于桃果肉顏色性狀的研究已有大量報道,從遺傳學角度,白肉對黃肉為顯性,由1對等位基因(Y/y)控制[17]。從分子生物學方面,國內外已有很多學者對桃果肉白肉/黃肉標記進行了準確定位[3-5]。Warburton等[11]以2個桃品種雜交的112株F1代群體為試材,構建了以RAPD標記為主的連鎖圖,將白肉/黃肉性狀定位在A連鎖群的末端,最近的標記遺傳距離為12.7cM;俞明亮等[17]采用集群分離分析法(BSA),對91-42-51×瑞光2號雜交后代的48個單株進行研究,得出SSR標記UDP98-407(680bp)與白肉性狀連鎖,遺傳距離為2.2cM。而關于桃紅色和青色等肉色性狀的報道還較少。
本研究對紅肉桃與不同果肉顏色類型的7個組合的后代群體進行分析得出,除黃肉×紅肉組合,F(xiàn)1代紅肉和白肉的比例約為2∶3外,其余紅肉×白肉、白肉×紅肉、黃肉×紅肉組合的后代中,F(xiàn)1代紅肉和白肉的比例均約為1∶1;7個組合紅肉總數(shù)為124株,白肉總數(shù)為145,比例約為1∶1;另外對7個組合的F1代分離情況進行了卡方測驗,卡方值(χ2)在0.03~3.63之間,分離比例符合1∶1的理論值。因此,可以認為紅肉是由獨立基因控制的,屬于質量性狀,對黃肉也是完全顯性的,這也驗證了之前的結論[8],桃果肉顏色的基因應該不只是有1對等位基因控制,應該由多對基因或者多個修飾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果實成熟期屬數(shù)量性狀遺傳,受多對基因控制[18],環(huán)境條件對成熟期有一定影響,但首先取決于內因。從本研究結果來看,短×短的2個組合89株后代中有22.47%的后代早于早熟親本,中×短的2個組合的72株后代中有34.72%的后代早于早熟親本,短×長或長×短的3個組合的108株后代,僅獲得9.26%的后代早熟早熟親本。說明早熟親本有提早子代成熟期的作用,要選育早熟紅肉桃品種,應盡量選擇成熟期較早的品種組合。本研究的7個組合中,均獲得介于雙親成熟期之間最多的后代,出現(xiàn)較廣泛的分離,與以往其他桃品種成熟的遺傳分析一致[18]。
果實大小屬數(shù)量性狀,受多基因所影響。以往研究指出,由于果實大小受基因加性效應和非加性效應的雙重影響,其后代會由于非加性效應的消失而有偏小的趨勢[18]。
紅肉桃品種果個整體偏小,單果重約115g左右,在果實大小上屬于中等果個,在品種選育上增大果個也是選育目標的重點之一。從本研究對果實大小的遺傳傾向分析來看,小果×大果組合沒有獲得大果的單株;中果×小果組合獲得大果也極少,占2.94%,中果較多;中果×大果、大果×中果的組合中,后代獲得大果的幾率相對較大,約占12.64%。說明果實大小受親本的影響較大,尤其是母本對子代的影響最大。同時在變異系數(shù)和組合遺傳力上得出,中果×小果(天仙紅×曙光)組合最高,親中值和后代平均值也最小,中果×大果(鐵井1×美香)最低,組合遺傳力卻最低。說明油桃小果的組合遺傳力較強,因此獲得大果型后代相對比較困難,要選育果個較大的紅肉桃品種應盡量選擇大果品種與其組合。
果實風味是評價果實經(jīng)濟性狀的主要指標,主要受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的影響。本研究對紅肉桃雜種后代果實風味的遺傳傾向分析得出,可溶性固形物有下降的傾向,可滴定酸含量有上升的傾向,而且后代可滴定酸的組合遺傳力在所有性狀中最大。這與以往其他桃品種的究結果相一致[10,19]。7個不同類型組合269株后代中,甜風味為184株,占60.06%;其余均約40%的子代為酸甜、甜酸和酸風味。因此,要選育甜味紅肉桃品種應盡量選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滴定酸含量低的品種做親本。
核粘離性指桃果實成熟時,果核和果肉可分離的程度。一般情況下,離核品種多為原始類型,粘核品種為進化類型[20]。離核性狀是湖北地方紅肉桃具有的性狀,在鮮食上非常方便。據(jù)文獻報道,離核(F)對粘核(f)為顯性[20]。本研究在遺傳傾向分析上得出,無論具有離核性狀的天仙紅做母本還是父本,F(xiàn)1代離核個體均高于粘核個體,后代均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半粘核個體,說明離核對粘核呈不完全顯性。
[參考文獻]
[1]汪祖華,莊恩及.中國果樹志(桃卷)[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1:74-200.
[2]中國農科院果樹所.果樹種質資源目錄(第一集)[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3:56-89.
[3]Warburton M L,Becerra-Velasquez V L,Coffreda J C,et al.Utility of RAPD markers in identifying genetic linkages to genes of economic interest in peach[J].Theor Appl Genet,1996,93:920-925.
[4]Abbott A G,Rajapakse S,Sosinski B,et al.Construction of saturated linkage maps of peach crosses segregating for charcters controlling fruit quality,tree architecture and pest resistance[J].Acta Horticulturae,1998,465:41-49.
[5]Sosinski B,sossey-Alaoui K,Lu Z X,et al.Use of AFLP and RFLP markers to create a combined linkage map in peach[prunuspeasica(L.) Batsch]for use in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J].Acta Hort,1998,465:61-89.
[6]楊英軍,張開春,李榮旗,等.桃果實有毛/無毛、白肉/黃肉性狀的RAPD分子標記[J].華北農學報,2000,15(3):6-9.
[7]俞明亮,馬瑞娟,沈志軍,等.桃果肉顏色、果皮絨毛核花粉育性性狀的分子標記[J].園藝學報,2006,33(3):511-517.
[8]龔林忠,何華平,王富榮,等.10份湖北地方紅肉桃資源生物學特性觀察[J].果樹學報,2008,25(3):413-417.
[9]王富榮,何華平,龔林忠,等.紅肉桃種質資源的AFLP分析[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8,47(2):138-141.
[10]龔林忠,何華平,王富榮,等.‘大紅袍’桃雜交F1帶若干性狀遺傳傾向初步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農學卷,2009,(2):21-24.
[11]王富榮,何華平,龔林忠,等.湖北地方紅肉桃資源收集評價與育種利用[A].中國園藝學會桃分會第三屆全國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園藝學會桃分會,2011,19-23.
[12]何華平,龔林忠,王富榮,等.紅肉桃新品種——天仙紅的選育[J].果樹學報,2010,7(1):150-151.
[13]王力榮,朱更瑞.桃種植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shù)據(jù)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1-94.
[14]華中農學院.果樹研究法[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86:285-289.
[15]馬瑞娟.俞明亮,沈志軍,等.霞光油桃×NF油蟠桃組合F1代果實主要性狀遺傳傾向[J].江蘇農業(yè)學報,2007,23(6):622-625.
[16]俞明亮,湯秀蓮,馬瑞娟,等.蟠桃主要性狀的遺傳傾向[J].園藝學報,1995,22(4):389-390.
[17]姜立杰,楊英軍,張曉明,等.桃果實白肉/黃肉性狀的RAPD標記向SCAR標記的轉化研究[J].果樹學報,2005(5):458-461.
[18]湯秀蓮,周建濤,郭洪,等.罐藏黃桃若干性狀遺傳傾向的分析[J].江蘇農業(yè)學報,1997,13(2):115-120.
[19]吳本宏,李紹華,Quilot benedicte.桃果皮毛、果肉顏色對果實糖盒酸含量的影響和相關性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3,36(12):1540-1544.
[20]田建保,王占和,Nicotra A,等.桃雜交后代主要經(jīng)濟性狀遺傳變異分析[J].果樹科學,1996,13(增刊):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