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巍,吳德超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大渡河斷裂(帶)是指大致沿大渡河近南北向延伸的、分布于康滇地軸軸部的斷裂帶,也有學者將其作為安寧河斷裂帶的北延部分[1]。大渡河斷裂帶北起康定金湯附近,并被金湯弧形構造所覆,向南經(jīng)瀘定、冷磧、得妥,于石棉田灣花生棚子附近為鮮水河斷裂所切,全長約135km。大渡河斷裂帶分為3段,即南段(得妥斷裂帶)、中段(瀘定斷裂(韌性剪切)帶)和北段(昌昌斷裂帶)。雖然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研究[2-5],但對該斷裂帶的構造特征和活動性方面較少涉及。為此,筆者利用石英形貌掃描、ESR測年等方法對大渡河斷裂帶的構造特征及活動性進行了分析。
得妥斷裂帶分布于瀘定韌性剪切帶東側1~2km的地段。北起瀘定冷磧大渡河右岸磨子溝北約500m,向南經(jīng)花石包、芝麻沱、于石棉大石包被磨西斷裂切錯,出露長度約40km。斷裂總體走向南北,西傾,傾角50~70°。在磨子溝-耳子場一帶,該斷裂帶長約11km,主要斷于澄江期黃草山花崗巖與混合質花崗巖中。在耳子場-象鼻子一帶,該斷裂帶長約15km,斷于三疊系白果灣組與巖漿巖體之間,前者呈斷層夾片消失,兩側邊界斷裂構成了得妥斷裂帶東支和西支。在象鼻子-大石包一帶,該斷裂帶長約14km,主要斷于混合巖與黃草山花崗巖之間。得妥斷裂帶主要表現(xiàn)為由西向東的脆性逆沖運動,構造變形強烈,內(nèi)部結構復雜,發(fā)育一系列次級斷層。此外,除發(fā)育SN向斷裂外,還發(fā)育NW、NE、NWW向斷裂,這是在統(tǒng)一近東西向擠壓應力場下形成的配套構造,其中NWW向斷裂為正斷層,后來SN向斷裂切割了其他方向斷裂。
瀘定縣城一帶沿大渡河兩岸呈南北向分布的斷層稱為瀘定斷裂(帶)[2],瀘定斷裂并非一般的斷裂,而是一條古老的、典型的韌性剪切帶。韌性剪切帶北起大渡河左岸的瀘定縣嵐安鄉(xiāng)的徐二梁子,經(jīng)瀘定縣城區(qū)北之后,斜跨大渡河到其右岸,并繼續(xù)向南延伸經(jīng)瀘定縣得妥在石棉縣田灣花生棚子一帶終止,全長約62km。剪切帶總體呈南北走向,大部分向西傾陡傾(傾角50~80°)。該剪切帶發(fā)育于早元古代康定群的變質火山巖和澄江期巖漿巖體之中,出露寬度較大,其東、西邊界稱之為瀘定斷裂帶西支、東支斷層[2]。經(jīng)實地調查分析,認為瀘定韌性剪切帶東、西邊界之間所夾持的是一套不同成分、不同類型、不同變形強度、具有強烈定向組構的糜棱巖系列斷層巖。瀘定韌性剪切帶發(fā)育在康定雜巖中,是揚子地臺西緣康滇地軸古老變質巖-巖漿巖系內(nèi)部的一條重要分界斷層,其控制了康滇地軸內(nèi)部的地質發(fā)展演化,也導致了康滇地軸內(nèi)地層、巖石的形成演化的分野。在韌性剪切帶的西側,主要發(fā)育早元古代康定群的變質基性-酸性火山巖以及澄江期斜長花崗巖及少量的澄江期鉀長花崗巖;在韌性剪切帶東側則主要發(fā)育澄江期巖漿巖。瀘定韌性剪切帶內(nèi)部結構復雜,由若干強變形帶(眼球狀、扁豆狀糜棱巖)及弱變形域(塊狀、深灰色斜長角閃巖或糜棱巖化斜長角閃巖)組成。該剪切帶總體表現(xiàn)為韌性正剪切(斷層)性質,即上(西)盤向西正向韌性滑動(落)。瀘定韌性剪切帶曾經(jīng)歷過3期不同性質的構造變形[6]:①晉寧-澄江期。韌性剪切作用,剪切帶內(nèi)發(fā)育斜長角閃質和長英質糜棱巖、斜長角閃質和長英質初糜棱巖、千糜巖和構造片巖。②印支期。受區(qū)域SN向逆沖推覆作用影響而疊加韌-脆性或脆-韌變形,后期脆性變形往往集中在早期韌性剪切帶的邊界發(fā)育,而韌性剪切帶內(nèi)則顯示強烈韌性變形的特征。例如,位于瀘定縣嵐安鄉(xiāng)的韌性剪切帶被后期昌昌斷裂切錯而出露寬度急劇變窄,瀘定紅軍橋一帶韌性剪切帶中的劈理-片理化帶,帶寬數(shù)十厘米至1m,與韌性剪切帶小角度相交,膠結緊密,不發(fā)育斷層構造巖。③燕山-喜山期。由于脆性疊加,在韌性剪切帶中發(fā)育規(guī)模不大的脆性破裂,通常表現(xiàn)為切層或順層的擠壓破碎帶,如瀘定水電站下壩址發(fā)育十條寬5cm至十多厘米的擠壓破碎帶。
昌昌斷裂帶由昌昌斷裂、瓜達溝斷裂和樓上斷裂組成,是揚子地臺西緣康滇地軸內(nèi)部的次級斷裂帶。該斷裂帶北起康定縣金湯大火地,向南經(jīng)邊壩、苦白梁子到康定縣麥崩鄉(xiāng),止于瀘定縣嵐安鄉(xiāng)以東的徐二梁子,總長約43km。斷裂總體向東傾斜,傾角較陡,界于60~80°之間。該斷裂帶主要切割元古帶-古生代地層,定型于印支-燕山期,表現(xiàn)為由東向西的脆性逆沖推覆變形。
得妥斷裂帶主要形成于印支期。綜合研究表明,該斷裂帶不具活動性,具體表現(xiàn)如下:斷層構造巖固結良好,斷層泥不發(fā)育;地震活動微弱;無地熱活動顯示;該斷裂帶石英形貌類型中,除極少數(shù)次貝殼狀石英外,絕大部分為強烈侵蝕的石英形貌(見圖1),這說明斷層活動時代較早[8]。另外,斷層巖ESR測年成果均大于15×104a(見表1),同樣說明該斷裂帶不具活動性。
圖1 硬梁包磨子溝得妥斷裂帶石英形貌類型圖
瀘定韌性剪切帶中更新世中期以來活動性不明顯,主要表現(xiàn)如下:瀘定韌性剪切帶主體部分定型于澄江期,雖然印支期、燕山-喜山期疊加有韌脆性及脆性破裂,但其規(guī)模不大,糜棱巖未遭受明顯破壞;不發(fā)育斷層泥;韌性剪切帶通過處,未見切割階地和第四系堆積物,且地震、地熱活動不明顯;瀘定水電站壩址區(qū)中小型錯動帶石英形貌主要為強烈侵蝕的鱗片狀、苔蘚狀、窩穴狀及珊瑚狀等形態(tài);小型擠壓破碎最新活動年齡為23×104a左右。綜上所述,瀘定斷裂帶的主體部分為澄江期定型的韌性剪切帶,雖然印支期、燕山-喜山期疊加有韌脆性及脆性破裂,但其規(guī)模不大,最新活動時期為中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晚期以來無明顯活動性。
表1 得妥斷裂帶ESR測年結果表
表2 昌昌、瓜達溝斷裂ESR測年結果表
昌昌斷裂與其產(chǎn)狀一致的瓜達溝斷裂、樓上斷裂等共同組成昌昌斷裂帶,是大渡河斷裂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昌昌斷裂帶中更新世晚期以來活動性不明顯,具體表現(xiàn)如下:昌昌斷裂帶沿大渡河左岸發(fā)育,無斷錯地貌現(xiàn)象,斷裂帶通過處差異性活動不明顯;除局部有冷泉分布以外,無其它地熱活動;斷裂通過處未見切割階地和第四系堆積物,而是被其覆蓋;斷裂帶石英形貌以桔皮狀、鱗片狀為主,貝殼狀、次貝殼狀不發(fā)育[7];斷裂帶最后一次活動的ESR測年顯示其介于(12~23)×104a(見表2),因而該斷裂帶為中更新世活動斷層。
1)得妥斷裂帶總體呈南北走向,西傾,主要表現(xiàn)為由西向東的脆性逆沖運動,構造變形強烈,內(nèi)部結構復雜,發(fā)育一系列次級斷層,且不具有活動性。
2)瀘定韌性剪切帶總體呈南北走向,大部分向西傾斜,傾角較陡(50~80°),該剪切帶總體表現(xiàn)為韌性正剪切(斷層)性質,即上(西)盤向西正向韌性滑動(落),曾經(jīng)歷過3期不同性質的構造變形,最新活動時期為中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晚期以來無明顯活動性。
3)昌昌斷裂帶由昌昌斷裂、瓜達溝斷裂和樓上斷裂等組成,其總體向東傾斜,傾角較陡(60~80°),該斷裂帶主要切割元古帶-古生代地層,定型于印支-燕山期,表現(xiàn)為由東向西的脆性逆沖推覆變形,中更新世以來活動性不明顯。
[參考文獻]
[1]四川省地質礦產(chǎn)局,四川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2.
[2]許志琴,候立瑋,王宗秀,等.中國松潘-甘孜造山帶的造山過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
[3]許志琴,張建新,徐惠芬,等.中國主要大陸山鏈韌性剪切帶及動力學[M]. 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4]陳智梁,劉宇平,魏少青,等.康定大渡河兩岸主要金礦區(qū)礦田構造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5]李興唐.活動斷裂研究與工程評價[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6]中國地震局.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技術系統(tǒng)技術規(guī)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7]唐榮昌,韓渭賓.四川活動斷裂與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8]楊主恩,胡碧茹,洪漢凈.活斷層中斷層泥的石英碎屑礫的顯微特征及其意義[J].科學通報,1984,29 (8): 48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