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劍平 曾華美
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影響
羅劍平 曾華美
目的 觀察研究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影響。方法 選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住院患兒60例, 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 各30例,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與常規(guī)住院護理,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后, 試驗組患兒膽紅素濃度明顯比對照組患兒低, 且試驗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患兒, 兩組患者比較, 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采用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 能有效降低膽紅素濃度和縮短黃疸消退時間,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使用。
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護理干預
新生兒期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最為常見的臨床疾病,為多種原因(其中生后饑餓、乳汁量不足、熱量攝入不足、胎糞排泄延遲、腸-肝重吸收增加是主要原因)引起, 是由于新生兒體內膽紅素累積過多, 肝臟對膽紅素結合或攝取減少, 腸肝循環(huán)增加所造成, 臨床上以皮膚鞏膜黃染、大便色黃、小變顏色不深為特點, 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等一系列并發(fā)癥, 嚴重者可導致患兒死亡, 在臨床積極治療的前提下,早期護理干預成為延緩和預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進展的重要手段[1]。本實驗旨在觀察研究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住院患兒60例,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患兒年齡為7 d~2個月, 平均年齡為(20.5±3.5)d, 病程為1~14 d, 平均病程為(5.5±2.5)d, 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 各30例。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屬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標準;②患兒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癥狀,且呈進行性加重;③排除有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④排除遺傳代謝性疾病及新生兒先天性畸形、新生兒輕重度窒息者;⑤均經其父母同意參與該實驗。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膽紅素濃度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按常規(guī)治療護理, 即根據具體病情有針對性地治療原發(fā)病(如符合光照指征的給予藍光退黃治療等), 另外實行母嬰同室、按需哺乳——提倡母乳喂養(yǎng)、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 指導合理喂養(yǎng)方法及此病相關知識宣教,常規(guī)每天測量新生兒體溫2次, 測量新生兒黃疸指數、新生兒體重1次, 新生兒每天沐浴撫觸1次。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①飲食充足:在每次新生兒充分吸吮母乳后, 按照新生兒需求, 給予奶粉與葡萄糖水組合的配方, 待母乳分泌量充足時可改用母乳喂養(yǎng)。②早期游泳訓練: 患兒入院后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游泳訓練, 保持游泳水質清潔, 水溫38℃, 室溫26~28℃,1次/d, 每次10~25 min,用護臍貼保護患兒臍部, 并在頸部佩戴游泳圈。③撫觸護理:將適量的嬰兒潤滑油涂抹于嬰兒腹部, 護理人員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對患兒腹部進行撫觸按摩, 順序按照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進行順時針方向按摩, 整個按摩應以患兒舒服為目的, 按摩力度要均勻平穩(wěn), 按摩時間應在喂養(yǎng)后1 h進行,2次/d, 每次5~10 min。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兒采用光照治療,12 h后用經皮測膽儀進行黃疸測定, 取胸部與額部平均值,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黃疸指數變化情況、排便情況及黃疸消退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包, 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以( 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兒的膽紅素濃度治療前為(331.78±79.35)mmol/ L, 治療后為(120.63±38.29)mmol/L, 對照組患兒的膽紅素濃度治療前為(328.64±75.29)mmol/L, 治療后為(159.16±57.23) mmol/L, 兩組患兒的膽紅素濃度變化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兒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兒, 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為(5.25±1.55)d, 對照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為(7.85±2.15)d, 兩組患兒比較, 試驗組患兒黃疸消退時間明顯比對照組患兒短, 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膽紅素濃度變化及黃疸消退時間比較( x-±s)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臨床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強, 血液中高濃度膽紅素易透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 導致發(fā)生核黃疸, 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 若未及時治療或治療護理不合理, 可留有后遺癥, 因此減少新生兒血清膽紅素腦病的重要措施是及時治療與護理高膽紅素血癥[2]。
新生兒黃疸的發(fā)生程度與其胎便排出的時間有密切關系, 盡早排除胎便, 促進腸道循環(huán)對減少血膽紅素含量、降低新生兒黃疸程度有重要意義, 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3]是促進新生兒盡早排出胎便、刺激腸道循環(huán)的一種較佳方法, 保持足量喂養(yǎng), 從而刺激腸道蠕動, 增加嬰兒排便次數, 減少膽紅素在肝腸內循環(huán);游泳可以加速患兒腸胃蠕動, 增加胃腸道內激素及胰島素的分泌, 刺激迷走神經興奮, 促進食欲,加速排便, 從而減少新生兒黃疸的發(fā)生;撫觸就是通過皮膚感受器傳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產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和良好的生理反射, 增加胃腸激素的分泌與嬰兒迷走神經緊張度, 刺激了胃泌素和胰島素的分泌, 產生了更多的激素, 增加了腸蠕動及排便, 改善了消化系統(tǒng), 增加了嬰兒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尤其是腹部按摩時嬰兒多會排便排尿, 增加膽紅素排泄, 從而減少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 同時促進了母嬰間的情感交流,增加了母親喂哺嬰兒的信心, 好心情同時促進乳汁分泌。由表1結果可知, 治療后, 試驗組患兒的膽紅素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 且試驗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 結果表明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采取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 能有效縮短黃疸消退時間與膽紅素濃度, 減少了藍光治療次數及住院天數, 從而減輕患兒家長的心理負擔及經濟負擔, 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 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具有良好的療效, 能明顯減低患兒的膽紅素濃度和縮短黃疸消退時間, 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1] 陳玲,李杰,徐紅鈺,等.新生兒期高膽紅素血癥的研究報道.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10,11(7):134-135.
[2] 王雨燕,陶吉,張文娟,等.分析研究護理干預對新生兒期高膽紅素血癥的影響.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15(10):356-357.
[3] 黃建華,劉芳,林鐘,等.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期高膽紅素血癥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學雜志,2011,12(9):118-119.
525100 廣東省化州市婦幼保健院